Meme:「他不是你的男人」,這話勸起人來其實會有問題
情感討論是互聯網上永遠的主題之一,其中一個分支是情感大 V 曬出網友投稿盡訴對象對自己的種種不好,然後大傢伙看完義憤填膺勸分手。
然而,當類似「不回簡訊」「每次上完廁所都不翻廁板怎麼說都不聽」等生活小細節類的不滿被反覆說了太多,大家漸漸也會審美疲勞。既是對這些雞毛蒜皮的疲勞,也是對情感大 V 的規勸方式疲勞。解決這種疲勞的最好方式可能是換一個新套路。最近,國外的好閨蜜們就在 Twitter 上找到了一種新的抱怨男人的方式,一個套路式 meme 「he』s not your man」——抱歉各位男士,在佔領輿論高地上姑娘們這回先下一城了。
he』s not your man 最早是 Twitter 用戶 @kyleplantemoji (他似乎是男的)在 11 月 22 日想到的。他發明了這樣一個套路:
起: Ladies ,if he
承:列出兩三條生活中常見的姑娘們對自己男友不滿的行為,例如忽視自己、不回簡訊、不看自己朋友圈等等。
轉:加入兩段乍一看非常無厘頭但其實和最後結尾相互呼應的內容
合:規勸姑娘他不是適合你的男人,「He』s not your man.」 然後話鋒一轉,「他其實是 × 」這裡的 × 可以是歷史人物、動物等等千奇百怪的東西。
不是很理解?看看例子就知道了。
先看歷史系:
「女士們,如果他
-只在你抱怨之後才回簡訊
-不關心你在 Snapchat 上的條紋
-不肯剃鬍子
-是堅定的廢奴者
-只待了一個任期就回俄亥俄了
他不是你的男人。他是第 19 任總統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註: Snapchat 上,當你連續幾天給你其中的一個朋友發送照片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條紋。如果不保持回復條紋就會斷。)
「女士們,如果他
-只回你帶 emoji 的消息
-心裡沒有一夫一妻的意識
-除了精美的麻布之外不穿任何其他的東西
-堅定的多神論者
-在卡疊什打成平局還宣稱勝利
他不是你的男人。他是埃及最偉大的國王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
再看看動物系:
「女士們,如果他:
-會在你離開房間之後吃你的食物
-可以舉起自己體重 10 倍重量的東西
-稱呼另外的女人為「女皇」
-住在山上
-有由甲殼質製成的堅硬、防水的外骨骼
他不是你的男人。他是個螞蟻。」
「女士們,如果他:
-忽略你的簡訊
-不點贊你的推文
-吃得像垃圾一樣
-經常整宿不回
-常住在北美的樹木繁茂地區
他不是你的男人。 他是個浣熊。」
再來是電影/小說系:
「女士們,如果他:
-總等著你打掃房子
-一直催你快點結婚
-夢想成為一名演員
-腳踝上有文身
-希望你死去的父母留下巨大的財富
他不是你的男人。 他是著名的騙子和殺人犯奧拉夫伯爵」
(註:奧拉夫伯爵來自《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女士們,如果他:
-超級瘦
-沉迷於珠寶
-只想晚上出去
-總是和自己說話
-因為一些小事謀殺了他的堂兄
他不是你的男人。 他是咕嚕。」
(註:咕嚕來自《魔戒》)
現實系:
「女士們,如果他:
-無視簡訊
-不點贊你的推文
-一直冷冰冰的
-很少對你敞開自己
-鮮少離家
-總是在半夜發出惱人的聲響
他不是你的男人。 他是冰箱。」
「女士們,如果他
-從不回你簡訊
-一直有點糙
-讓你感覺不太舒服
-自視甚高
-就像被人在他身上坐過。
-他不是你的男人。他是一個麥當勞的漢堡。」
「女士們,如果他:
-從不發簡訊給你
-總是插入未經請求的建議
-會讀取你的個人文件
-不斷要幫你整理段落格式
-是一個有感知能力的回形針
他不是你的男人。 他是微軟的辦公室助理。」
he』s not your man 有點像是春晚小品里的那種吐槽,先是細數一堆缺點,然後幫著姐們兒吐槽說,那我看他就是個 ××。 這種吐槽雖然不一定有營養,但起碼是一個貼心的傾聽者,用自己的小智慧積极參与了「同仇敵愾。」
he』s not your man 的爆發契機也是在一個類似需要春晚的環境里——感恩節前後。這一天,美國的姑娘小伙也會享受團聚時刻,自然免不了家長里短的談話,於是,網路上的這種貼心行為便成為了一個發泄口。
那麼小伙們能從 he』s not your man 中總結點什麼嗎?其實也是可以的。比如姑娘們真的很在意不回消息,自己在社交網路發的消息不被關心。如果能夠在這些方面表現得更在乎對方,其實大部分矛盾都消失了。但或許正是因為小伙們總覺得這不是事兒而姑娘太在意這些事兒,兩性之間的摩擦才會永遠有話題。
題圖:Giphy
#Meme 是《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2018 年 9 月上線的新欄目。
「Meme」(/mi?m/),「梗」、「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們用它來記錄一些文化現象,有些事情光記錄下來就很有意思。
※除了大屏幕,第四代 Apple Watch 更好用了嗎?
※美國教師的處境越來越糟,大規模的罷工影響了開學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