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一樣的瓷瓶被乾隆砸碎後,這隻精美絕倫的孤品自然是無價之寶
瓷器是古代中國最為出名的特產,許多外國人對精美的瓷器愛不釋手,不惜萬金就為了這種易碎的物品。因此,瓷器在中國,除了實用用途外,更增加了欣賞用途,甚至有些玩賞品,別的功能都沒有,就是用來看的。只因為它們晶瑩剔透,比珍珠瑪瑙還要璀璨奪目,這種好看,就是天生受到寵愛的理由。
在天津博物館中,就有這樣一件瓷瓶是鎮館之寶。它當然不是普普通通的瓷瓶,學名叫做「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乾隆的瓷瓶雖然稀罕,但要讓百年歷史的天津博物館如此推崇還是不夠的,至於說芍藥、雉雞的圖案並不足道,它珍貴就珍貴在「琺琅彩」這三個字上。
所謂琺琅彩,還是發源於歐洲佛朗德斯地區的一種瓷器製作方法,尤其是它填充琺琅工藝的技巧,在當時非常新奇,有獨到之處。在康熙年間,這種瓷器逐漸引入中國,引起了清朝最高統治者康熙的極大興趣。他命景德鎮的頂尖工匠在宮廷燒制,經過中國悠遠的瓷器技術的沉澱,清廷製作的琺琅彩自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要達到這個境地是不容易的,中國瓷器遍布天下,名窯更是數不勝數,但只有琺琅彩開設在宮廷之中,而且是專門從景德鎮挑選的工匠。不光如此,瓷器的圖案,都是頂尖的宮廷御用畫師的傑作作為範本。經過不惜代價的燒制,最後的成品再萬里挑一選入皇宮,皇帝挑選處最滿意的幾個留下後,其餘全部銷毀掩埋,絕對不留在人間。
這樣的製作方法,所得到的當然是精品、極品。天津博物館的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就是如此。它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只有這麼一巴掌大,卻小巧玲瓏。瓶子造型典雅,簡潔明快又無單調乏味之感。它的瓶頸是蘭料繪製的芭蕉葉,腹部則是素雅而多彩的雛雞、芍藥等。
如果很多人非要抬杠說這並沒有多少了不起的,現代技術製作出差不多的,那可真要講講它的不凡之處。首先當時的琺琅彩的製作,是舉全國之力,雖然現代科技進步,但在製作這種瓷器上,還真不見得有當時工匠的巔峰水準。何況當時製作不惜成本,稍有瑕疵就砸,現在能做到?
其次,當時的圖案,是乾隆讓自己的恩師宮廷畫家蔣庭錫所制,當代有幾個畫家能拍著胸脯說自己的水準能勝過清朝御用畫師?
這批瓷瓶當時製成不少,內務府選去了數個送給乾隆,乾隆挑了這一個,其餘的便全部砸碎。所以,也不是說製作瓷器的水平出現多大的倒退,只是這種製作的條件,實在難以重現,因此這個瓷瓶也就成為了難以企及的歷史巔峰。
那麼這個瓷瓶是怎麼被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呢?原來,清朝滅亡後,清廷宮人們有人趁亂將它帶出皇宮,後來輾轉落入北洋部隊軍人手中。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原曹錕副官耿朝珍找到了原北洋總統曹錕的軍醫處處長潘芝翹。原來,他們是同事,平時興趣相投,耿朝珍也知道潘芝翹有收藏的愛好,並且得到了這個瓷瓶,這次就是想購買的。
本來潘芝翹極不願意,他也知道這是稀世之寶。但是,耿朝珍卻非常誠心,多次登門拜訪,最後以12000元的價格收購。在那個年代,這自然是一筆令人咂舌的巨款。值得稱道的是,耿朝珍深知國家政策,也按規定向文物部門報備。
天津文物部門經過上門了解,確定它是國寶級文物。經過多次協商,國家以高於收購價10%的價格,回收了這個精巧的瓷瓶。據說,在同類瓷瓶中,比它做工略遜色、體型略小的都已經是上億天價,有的還有磨損,然而這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必定是無價之寶,永久收藏在天津博物館。
※這首消極的五言絕句,從來沒上過課本,卻讓每個人熟知
※他曾做過屠夫,兩年內父母妻女全部離世,幾百年後書畫價值連城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