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為何說「不學詩,無以言」

孔子為何說「不學詩,無以言」

《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兒子孔鯉曾經告訴過別人孔子是如何教他讀詩的: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這裡的「詩」,特指的是《詩經》。這段話是說,有一天,孔子一個人站在庭中,孔鯉恭敬地走過。孔子問孔鯉:「學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孔鯉退回便學詩經。

孔子不僅讓自己的兒子學《詩經》,更將它當作教材教授給弟子。那麼,在孔子眼中《詩經》到底為何如此重要呢?

孔子曾經對詩經有過一個總評,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詩經》之言,無論是怨懟之情,還是壯美之志,都出自詩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無虛假之詞,這就是所謂的詩言志。「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的情思,於今人也能產生共鳴。

正因為如此,孔子將《詩經》作為弟子的啟蒙教材,發揮其獨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學詩,可以培養想像力,興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觀察力,了解天地萬物與社會大千,鍛煉合群性,學得諷刺方法,學習孝順父母、報效國家的方法,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興於詩,成於禮,立於樂」(《論語·泰伯》),由此可見,在孔子的教育體系中,人的修養開始於學習《詩經》。

一人學詩,有助於完善人格;整個社會學詩,則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詩經》由此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一個地方的人如果溫柔敦厚,那便是《詩經》教育的結果。除此之外,民間詩歌還可反映各地的民風、民情,因此,周朝統治者還會置采詩之官,「觀風俗、正得失」。

《詩經》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的實用功能上。孔子曾經說過:「頌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學了《詩經》,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通,出使外國卻不會賦詩來應答專對,這樣的人能背再多詩又有什麼用呢!這裡,「專對」就是指在外交場合談判酬酢。

春秋時期,各國外交人員在諸侯間縱橫捭闔之時,「賦詩言志」是一項基本技能。例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國遭受吳國入侵,楚將申包胥去秦國討救兵,秦哀公見事不關己,於是拖延推脫。申包胥無奈,在秦國宮廷外一連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把秦哀公感動。最後,秦公賦《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明秦國願意出手相救。

讀詩可以使人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今天我們讀《詩經》,更應該從「思無邪」的詩中,汲取古人創造的寶貴精神養料,提高自身修養,養浩然之氣。

本文原載於「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荀子》:高情商的人,都很注意這些細節
《制度化建設與唐朝多族群國家興盛局面的摶成》講座成功舉辦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