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的脾氣,讓我不能把你捧在手心」
作者|田八斤
最近朋友發現10歲的兒子寫作業很積極,每天一回來,就主動去房間寫作業。
朋友既開心,又擔心。
俗話說:房間靜悄悄,孩子准作妖。
昨晚,朋友帶著疑問,找兒子談話了。
親子一見面,她就使用戰術,首先狠狠地表揚了孩子,本以為兒子會很興高采烈地和她長談,結果兒子的反應讓她很失望。
兒子就輕輕地回復了一個「哦。」
朋友深感不妙,但又能不聲張,後面還被兒子假以「寫作業」之名,趕出了房間。
今天,她在兒子書桌的小抽屜里找到了一個日記本。
她那上四年級的孩子,已完全掌握日常用字,用極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了母親用脾氣對他種種打壓和剝奪。
比如:今天是周末,我約好和同學一起打籃球,媽媽知道以後就罵我,還說她恨鐵不成鋼。
比如:今天周一,放學後我和同學踢了一場足球,回家比平時晚了一個多小時。我媽媽又發脾氣,吼得特別厲害。
比如:
今天我媽媽突然誇獎我,說我最近表現很棒。
我心裡很開心,但也很不開心。
我媽媽永遠都不可能知道,她的脾氣,已經讓我無法把她捧在手心裡了。
雖然我很愛她。
朋友看完日記,就很傷感地找我聊天。
她特無奈地說:「我也只是在他做錯了事情的時候,發發脾氣,平時我們相處很融洽呀。」
世上有一種東西,百害而無一利,那便是發脾氣。
教育孩子尤為如此。
但這也是大部分父母常常忽略的地方。
一個月前,侄子晚上十點給我打電話。
電話一接通,侄子就哭著給我說:「姑姑,我們家有怪獸,你快來救我。」
那段時間天天忙著加班,本來就很身心疲憊,想說他,不要鬧,有事情可以找爸媽。
話還沒說出口,就聽見電話那邊穿來嫂子的聲音:「死兔崽子,你給我出來。教了你八百遍,你還不會,看我不打死你。」
嫂子的叫罵聲,侄子的哭聲,讓我覺得大事不妙。
想著老哥最近在出差,嫂子又要管家,又要管工作,還要輔導一年級的兒子,肯定是心累了。
囑咐愛人邊睡邊注意下旁邊的兒子,就驅車去了哥家。
到了哥家,嫂子很氣憤地說:「糖糖躲在自己房間不出來,一大堆作業還放在那裡。」
一起去敲侄子的門,聽到是我,他才把門打開。但是一看見母親在我身後,立馬就鑽到床底下,並「哇哇」大哭。
聽到他哭著讓媽媽出去,嫂子又覺得心酸,後悔自己不該那麼嚴厲。
我們好言相勸,說了很久,侄子才從床下出來,出來以後一直躲在我身後,嫂子怎麼安慰,都不去她懷裡。
後來沒辦法,只好帶侄子回我家。
在回家的路上,侄子問我:「姑姑,爸爸媽媽為什麼要生我?」
我趕緊對他說:「爸爸媽媽因為愛你,才生下你啊!」
侄子眼裡馬上有噙滿了淚水:「姑姑,你騙人。我媽媽才不愛我呢。她只會吼我,罵我,打我。小豬佩奇的媽媽愛她,但從來都不發脾氣。」
孩子是有感知的,我們不能因為他小,而剝奪他的感知能力。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說:
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媽媽的脾氣,是孩子的情緒天氣。
我深以為然!
最近,我兒子也到了「惡魔期」,打滾、胡鬧、發脾氣、任性、吼叫,樣樣都不少。
從育兒太輕鬆,到育兒是劫難,我的情緒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壓。
就拿昨天來說。
兒子拿著他專屬的小凳子,到卧室的梳妝台,取出我一直不太捨得用的迪奧口紅,在客廳沙面背後的牆上作畫。
下班回來的我,發現了這一切,拿著被搓斷了的口紅,指著畫花了的牆面,當即吼了句:
「你這是幹嘛啊!」
不明緣由的兒子,被我一吼,眼神一暗,嘴巴一撇,半天沒有哭出聲來。
我心疼牆,心疼口紅,更心疼他那委屈樣,下意識覺得自己做錯了。
晚上讓他選繪本,他選了《媽媽總是吼我》。
「早上,當我想睡懶覺的時候,媽媽總是對我吼:起床了!
當我吧唧吧唧大口吃早飯的時候,媽媽總是對我吼:別發出聲音!
當我出神地欣賞美景的時候。媽媽總是對我吼:巴士來了!
當我坐在巴士去學校的時候,媽媽總是對我吼:上課好好表現!
當我從學校回來,想跟朋友們多玩一會的時候,媽媽總是對我吼:走吧,回家啦!
當我把玩具扔到一邊,跑去做更重要的事的時候,媽媽總是吼我:把你的玩具收好,不然全扔垃圾桶里!
媽媽總是吼我。
不過,我最喜歡媽媽大聲地對我說:我——愛——你!」
當我念出「我愛你」的時候,懷裡的兒子立即回我一句:「我也愛你。」
看著他撲閃撲閃的真誠的小眼神,我的心都被他融化了。暗暗發誓,以後一定要戒驕戒躁。
教育界有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壓迫中,就如同給他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教育界最鐵的規律。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做過一項研究。
他發現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心碎」時,「心碎」實際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比喻,而是我們的神經系統,真的體驗到了相同級別的疼痛。
很多父母不知道,當自己很義正言辭地發脾氣,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在情緒上遭受到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曾經有人做了一份調查問卷:當父母打你的時候,你心裡想什麼?
A.改 B.怕 C.恨
設計者的想法是:若是有50%的兒童在父母打自己的時候,心裡想「我再也不犯了,一定改」那麼,打罵孩子這種教育手段還是可行的。
可結果呢?
800 份問卷,選改這一項的居然是零。40%的兒童想到的是怕,60%的兒童想到的是恨。
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是一個有小學生的家庭,其實最容易出現的突髮狀況是父母「發脾氣」和「打」。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承受著來自父母的苛責與批判,那么他們情緒里最消極一面就會得到滋養,成年後可能總是會苛責和批判他人。
更可怕的是,孩子可能會把父母對他的態度,內化成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時常苛責自己。
我們做父母的,因該清晰地意識到,發脾氣對孩子影響深遠。它帶來的痛苦經歷和痕迹,會刻進孩子心裡,從而改變孩子的行為。
但願每一個父母,都能做到在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理解、關愛和傾聽。
待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以後,在進行良言和教誨。
做能夠和孩子好好相處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底氣和禮物,也是最完美的愛的傳承!
※冬季寶媽堅持這3個動作,增強孩子抵抗力少生病
※孩子玩具被搶了?這麼教他准沒錯!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