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民黨捲土重來,讓我想起當年那些台灣同學

國民黨捲土重來,讓我想起當年那些台灣同學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苗柔柔】

主張「不分藍綠」「大家拼經濟」的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在周末的選舉中結束了民進黨長期佔據高雄的歷史,蔡英文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之職,形勢看起來似乎在朝著大陸希望的方向發展。

筆者不禁回想起當年在法國昂熱和台灣學生聚會的情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昂熱西天主教大學(簡稱「西天」)設有語言中心,招收各國留學生學習法語。因為從六七十年代就在台灣大作宣傳,所以每年都有幾十個台灣學生在那裡念語言,甚至連台灣「外交部」都派人去進修法語。

昂熱西天主教大學,圖片來源:wiki

昂熱當時有一家七十年代開張的中餐館,是本城最早的中餐館,老闆是第三代的馬達加斯加華僑,非常和藹可親,每個周日的晚上都會請中國學生去吃飯。

筆者在昂熱公立大學念書,因為各自學校不同又相距不近,和台灣學生沒什麼交集,但是因為這個周日的晚餐,倒是能夠聚在一起聊聊天了。

經常來吃飯的前後有十幾個人,女生佔到三分之二,男生只有三分之一,都是些很單純親切的青年,說話柔聲細氣,文質彬彬,男生也一樣。他們反而覺得筆者說話的聲音好聽,想來應該是普通話的語音語調比較乾淨利索,有些新鮮感的緣故。

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不觸動政治,都是家長里短,互相問問各自的家庭啊,學業啊,愛好啊什麼的。他們大多家裡是做生意的,高中畢業或念了大學,記得有一個是淡水大學的。有喜歡音樂、文學、體育什麼的,和大陸學生沒什麼兩樣。還有,我對他們的好胃口表示震驚。

但是後來就慢慢體會出了一些不同,這些台灣學生對國際事務有著一種非常無所謂的態度,基本不關心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筆者自己在大學念書的時候,晚上睡覺時宿舍一關燈就開始開「懇談會」,天南地北,國內國外,七嘴八舌。儘管都是女生,亂侃海灣戰爭也毫不含糊。但是台灣學生好像只關心電影、明星、時尚、大學的活動,將來留在法國,或回去接父母的班,找個工作等等,偶爾聽筆者大講一通和台灣有關的歷史和國際事件,都紛紛表示聞所未聞。

在我看來,對國際事務的漠不關心導致了他們思維比較單純,只注意能看到的東西,只思考關乎自己的問題。1997年香港回歸前,他們覺得香港人一定會都跑光,香港一定會完蛋,憂心忡忡地對筆者說:「四大天王都要走了,香港怎麼辦啊!」那時筆者年輕氣盛,漫不經心地回應說:「都是花錢捧出來的,有的是人想接他們的班。這幾個走了,再捧起幾個新的來不就完了。」

90年代前幾年,台灣的GDP等於大陸的一半,人均收入是大陸的三十倍。這些學生提到台灣的生活都是平時在島內旅遊,每年出境旅遊,出境念書非常容易而且普遍。

提到台灣的未來,他們紛紛表示這樣就好,大陸你干你的,我們干我們的,見個面聊個天沒問題,當個朋友也很好。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筆者也沒底氣說我們大陸怎樣和台灣統一。你收入十萬,你的五十個親戚收入一萬,你們分開了四十來年,你願不願意和他們一起過日子?

以後隨著大陸的發展越來越好,留學生越來越多,「西天」的台灣學生反而越來越少,現在已經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了。

十來年前,偶然遇到幾個學生,對台灣的發展有些黯淡,對大陸的發展有點了解,並不深入,反而頗有微詞,覺得是大陸的發展把他們給害苦了。有一個大嘆生意不好做,他家在廣東開工廠,「以前(九十年代)一個工人只要100塊錢,毛毛雨啦,現在(2006或2007年)居然要1000塊,賺不到錢了。錢都被大陸人拿走了。」他還說漏了嘴,在大陸工廠當廠長的叔叔,把票投給了陳水扁。

當年的這些學生,今天都應該是四十歲出頭,正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代表了台灣社會的百分之多少?這次選舉又投了誰的票?

即使他們投了韓國瑜或其他國民黨候選人,筆者也不禁擔心,在台灣經濟壓倒大陸的年代成長起來的這些人,有多少人真的會轉變思想,願意親近大陸?

也許,政黨輪替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只能靠一代代人的更替。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大陸打拚;同時大陸也在各方面完善自己,這樣才能讓他們通過親身經歷,更為認同大陸,至少不會視統一為「畏途」。

台灣當年的經濟起飛,一方面是搜羅了大陸的資金人才,集中到這麼一個小島上,一方面是借美國扶持台灣封鎖大陸的時機,接受了大量的援助和技術轉移,加上海外華僑的投入,和蔣經國的精明強幹,共同打造了富裕的台灣。而大陸改革開放後,台商確實也助推了大陸的發展;同時,台灣投資的巨額回報,大陸對台商的禮遇,以及一段時間內兩地民生上的落差傳回島內,都多多少少增強了台灣對大陸的心理優越感。

這些條件,今天基本都已不復存在,或許反而有助於未來的台灣民眾,建立起更為客觀的視角。

但台灣針對政黨的民心容易轉,總體上對大陸的觀感的轉變,卻可能慢得多,因此我們更需要耐心,而不是盲目樂觀。

韓國瑜的當選,不是國民黨或韓國瑜突然變得很能幹,而是國際經濟的疲弱與民進黨錯誤的兩岸政策所導致的台灣經濟大幅度衰退,使得台灣民眾不得不另尋出路的結果。換句話說,它最多說明部分台灣民眾認識到,疏離大陸行不通,而不等於他們「喜歡」上了大陸,更多的是一種現實選擇。

韓國瑜的造勢場面,火爆熱烈,幾如歌星演唱會,如火如荼。但選舉政治里,不乏明星乍起,又驟然隕落的例子。何況,韓國瑜雖然被稱為「賣菜郎」,貼近民眾與實務,但他畢竟缺乏實際治理地方的經驗,在民進黨經營了二十年的大本營里,預想未來會受到諸多掣肘,他能扛多久,能做成什麼?都是問題。

韓國瑜已經明確宣稱認同「九二共識」,因為「熱愛中華」,但身處「敵營」、再結合其一貫的態度,恐怕很難在「統一」問題上作出更積極的表態。

現在,大陸也注意到需要讓台灣的民眾更真切地了解大陸,理解大陸的政策,而不能讓「中間人」一邊謀取政治利益,一邊扭曲大陸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台灣民眾認識到有些路走不通,這當然是好事,但只是第一步。要真的從「兩岸不能分」,轉變到「兩岸一家親」,沒有優越感,不戴有色眼鏡,還真是不容易。

當年和筆者在一起的學生,以及今天台灣社會形形色色的選民,投票給韓國瑜或其他國民黨候選人,也許大多數仍然是為了「愛高雄」「愛台灣」。面對這樣的現實,盲目樂觀,或操之過急,恐怕都無助於迎來他們「愛大陸」「愛中國」的那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港媒:台灣正在冒失去奧運會籍的風險
巴拿馬首任駐華大使專訪,與台灣「斷交」並非大陸收買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