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做還是不做?中國科學界關於基因編輯的倫理之爭

做還是不做?中國科學界關於基因編輯的倫理之爭

饒毅在北京大學的實驗室里查看轉基因果蠅樣本。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賽先生》獲《紐約時報》中文網獨家授權,謝絕轉載。

撰文 | 狄雨霏

北京——為了成為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領軍者,中國正在每年投入數以億計的資金,用來建設上百座的實驗室,培養成千上萬的科學家。

但是,這種急於躋身科學界前列的做法,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一些專家擔心,中國的醫學研究人員正在跨越西方長期遵循的倫理界限。

今年4月,34歲的黃軍就在廣州中山大學領導的一個科研團隊發表了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實驗結果,震驚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

這項技術名為CRISPR-Cas9,有朝一日或許可以會被用於根除遺傳疾病。但在理論上,它也可以用來改變眼睛顏色和智商這樣的遺傳特徵,並讓這種變異傳遞到後代身上。

黃軍就及其同事試圖修改導致血液疾病β-地中海貧血的一個基因。在85個胚胎上,實驗都失敗了。即便如此,在全球科學界的很多人看來,這條界限不應該被跨越。

西方科學家普遍止步於這一類研究的門外,理由是它相當於開展人類基因工程。無論如何,這項技術仍處於發展的最早期階段。

「科學界的共識是,『現在不要做』」,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中心研究總監李湖樹表示。

然而,中國的科學家似乎無心等待。

「我認為中國不會想要中止行動,」李湖樹說。「大家在說中國大陸遺傳學的滾滾車輪無法阻止,因為跑得太快了。」

中國正在快速推進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

現已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來自2013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中國在「科學研發和實驗」上投入了逾1.1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2%。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還顯示,2011年,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為8680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84%。

「在新的生物科學技術上,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日益在縮小,」中國醫學倫理委員會成員、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翟曉梅說。

不過在中國,這股宏大的科研力量正在不斷向前推進。僅僅從十幾年前開始,中國才在西方的壓力下對科學家進行倫理教育。

「西方國家和中國的『紅線』不太一樣,」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倫理學專家鄧蕊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倫理是文化問題,與傳統有關,特別是在人類生命方面。」

「儒家思想認為生而為人。這與美國或其他受基督教影響的國家不同。由於宗教的關係,這些國家可能感覺做胚胎研究是不可行的。」

鄧蕊表示,國家確實設定了限制,「我們的『紅線』是只有14天以內的人類胚胎可以用於實驗研究。」

衛生部和科技部2003年聯合頒布的一份文件下達了上述禁令。鄧蕊表示,這一規定現在亟需更新。

翟曉梅教授稱,中國科學家遵從國際認可的倫理和科學規範。

但她承認,很多科學家承受著要他們不這麼做的壓力。

「我們國內有一些人以文化差異背景不同為由來反對國際準則,」翟曉梅說。「國內這個勢力有的時候挺強大的。」

「比如說我們要用儒家的思想,可以解決很多東西,要用我們本土的,國際準則是西方的東西,我們是東方的文化。但我們是堅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

翟曉梅表示,對於黃軍就的實驗,中國醫學倫理委員會判定這在倫理上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並不是以生殖為目的」。這種立場出乎了一些外國科學家的意料。

「他們選擇的是馬上就要毀掉的胚胎。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把它看作是非常非常基礎的一個研究,而沒有把它看作是對生殖細胞的干預,或者叫『編輯』」, 翟曉梅說。

但她也發出了警告,「如果你要做生殖細胞的編輯,而且要馬上把它用上,那絕對是不行的,因為你現在技術是不成熟的。」

最近的這項研究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主任、生物學教授饒毅備受困擾。他警告稱,中國的科學研究亟需更加有效的倫理監督。該聯合中心成立了四年。

「我們掌握的技術越多,我們對自己和整個人類來說就越危險,」饒毅說。

饒毅和另外兩名華人科學家為面向中國科研人員的微信公眾號「賽先生」擔任主編。他們近期在上面寫道,很多人抱有「先做了再說」的態度。

饒毅認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或聯合國應該成立一家全球性的醫學倫理監督機構,對科學實驗加以規範。

一些科學家表示,即將出現更多令人不快的科學新發現。「目前,人類基因編輯是焦點所在,」李湖樹說。中國的遺傳學家「不想受西方人的領導」。

李湖樹稱,中國研究人員的想法是,「我們先去做,然後看看有什麼問題,再解決問題。但這中間可能缺少對觀念的討論。」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Vanessa Piao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土土、許欣翻譯。原標題「A Scientific Ethical Divide Between China and West」。《賽先生》獲《紐約時報》中文網授權刊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腫瘤免疫治療,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
89歲老男孩: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