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以前,什麼樣的人能穿貂兒?
身在東北,冬天並不難見到街上穿貂的人們。有人認為穿貂是炫富,也有人覺得這和當地歷史人文有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人們什麼時候開始穿裘皮?
滿族及其先世(肅慎族系)有著相當久遠的穿裘皮風俗,《後漢書·東夷傳》稱挹婁人「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那時候以裘皮為衣也算得上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選擇。金太宗時,曾長期滯留金國的宋臣洪皓在其《松漠紀聞續》中稱:「北方苦寒,故多衣皮」,宋、元間成書的《大金國志》也有「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禦寒,所以無貧富皆服之」之說。
不難看出這種看似奢侈的習俗風尚,實際上來自於適應生存環境的客觀需要。
古代人物畫中的女真人形象(皮服、皮帽)
肅慎族系作為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遊獵族群,雖然從考古學遺迹中可以明確看到農耕生產的痕迹,但並不能以之否認漁獵生產在日常生活中所佔的重要比例。頻繁的狩獵活動自然會出產數量可觀的毛皮,稀薄的人口和豐富的野生物產環境,更使得這裡理所當然地成為使用毛皮、出產毛皮和輸出毛皮的所在。三國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79年),挹婁一次輸入中原的商品中便有貂皮400張。編撰《魏略》的史家魚豢,曾在《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明確記載挹婁「出赤玉,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
可見,早在千年前「挹婁貂」便已享譽中原。唐時,素有「海東盛國」之稱的渤海國更是長期將貂皮作為貿易品輸出於唐與日本。遼代屬於肅慎族系的黑水靺鞨五國部女真「歲貢貂皮65000張」。
曾有學者統計,明萬曆年間遼東馬市半年(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二年間)的貂皮交易量高達47243張,而同一時期的朝鮮史料中則有一張貂皮可換耕牛一頭的市值記錄,貂皮作為明末女真社會貿易商品的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
頗有現代貂皮帽式樣的金代女真皮帽
毛皮種類知多少?
如此龐大的毛皮交易量與市場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換言之,中原士人是有著裘服矜富誇貴之風的。考察先秦文獻的記載,裘皮服飾在很早的時候便具備了一定的禮制特徵。《詩經》有「羊裘逍遙,狐裘以朝」之句,《禮記·玉藻》中稱「表裘不入公門」、「童子不裘不帛」,而《晉書》中的「緩帶輕裘」則成為後世描摹儒雅風度的點睛之筆。
在清代以前的中原文化背景中,裘服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身份與財富的象徵。只不過,當這種物化的象徵遇到素有衣飾裘皮之俗的統治者,便開始趨於極致了。
傳為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中裘服的南朝陳文帝
見於記載的古代裘皮種類名目繁多,大約可以粗略的分為貂裘、狐裘、鼠裘和羊裘四種,其中狐裘和羊裘較為傳統。
清代裘皮的種類更是隨著滿洲人的統治而得到極大豐富。清代裘皮的質量有粗細之分,這種區別不僅僅意味著價值的多寡,更是一種身份的區分。
上乘的貂、狐、猞猁猻、銀鼠、海龍(海獺)、虎、豹、羔皮等為細裘,為皇室及文武百官穿用。鹿、狼、豬、羊皮毛等為粗裘,為宮中底層雜役或平民百姓所用。
穿毛皮的規矩
裘之制者毛在外,而清代滿洲人對動物毛皮的穿用是不局限於此的。作為清入關前重要的服飾面料,毛皮有著較為廣泛的使用範圍。比如可以毛朝外製成端罩,毛朝內掛上外罩做成皮襖或皮袍,又可以之製成官員跪拜、坐班時使用的坐褥。小一點的物件,則可以用裘皮製朝服的披領、暖帽的折檐,或以鑲邊的形式鑲嵌在袍服之上。
皇帝端罩實物
端罩穿起來的效果圖
端罩本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滿洲人冬季禦寒的必備裝束,是一種無領、對襟、長及膝(請入關前亦有短款,似同於後世之馬褂)、毛朝外的皮衣。入關後因生活環境的變化,端罩退出了滿洲人的日常生活,進而演變為一種禮服成為國家冠服制度的一部分。
康熙朝以降,朝臣文官三品以下、武官二品以下、藍翎侍衛以下人等均不允許穿用端罩。
清末民國時期的女式皮襖
與端罩傾向於禮服的地位相對應的,是一種與褲搭配穿戴的不太正式的衣服——皮襖。順治元年(公元1644),遇海難漂流到圖們江北岸的日本商人竹內藤在其《韃靼漂流記》中描述了他在北京見到的穿戴習俗。
「韃靼人無論大人,小孩都不怕冷,在他們身上,裡面穿著襯衣,然後套上薄薄的棉衣,棉衣的外面是皮衣,皮衣的毛朝裡面,外面用綢子做面。大臣穿天鵝絨(註:禽類的毳毛)的衣服,這種毛皮的顏色是灰鼠色,毛絨非常柔軟細膩。大多數的人穿羊皮的衣服。人們都是上身穿皮襖,下身穿棉褲。」
可見這種毛朝里的皮襖才是當時滿洲人日常穿用的禦寒上衣,而並非如今街面上常見的華貴貂裘。
康熙皇帝貂鑲海龍皮冬朝袍
四齣風貂皮褂(與端罩區別為皮褂毛朝里)
清代以裘皮鑲邊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皮袍、皮褂內里用一種皮毛,在邊沿處鑲嵌以品質更優的裘皮,在不影響美觀尊貴的前提下節約一部分成本(當然,帝後的鑲邊皮袍不在此例)。二是在一些較薄的棉服四維鑲嵌以裘皮,主要起美觀的裝飾作用。而這種在朝服上進行鑲邊的行為,也曾被朝廷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規範,如清乾隆三十年規定「武三品以下除職掌大臣及一等侍衛外,不得用緣貂朝衣」。
清宮女士鑲貂對襟馬褂(做工式樣確實漂亮)
康熙朝鑲貂朝裙,冬薄款,只有邊沿為貂皮,內絮薄棉
什麼時候開始亂穿衣的?
在中原封建等級社會體制內,服飾因具有直觀、強烈的外在表現作用,長期被賦予著區分穿戴者身份地位的標識作用,正是賈誼之所謂「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也。
清代的服飾等級制度也因循於此,在服飾制度上有著一道道等級森嚴、不可逾越的條律。其中關於以服飾材質體現身份等級的內容,對如何衣飾裘皮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貂皮朝服冠
禮服中的冬朝冠皮檐的質地有黑狐、薰貂、青狐、貂尾等,等級越高皮質越好。康熙三十九年規定「軍民胥吏不得用狼狐等皮,有以貂皮為帽者,並禁之」。
前文提及的端罩因毛朝外製,似乎是最類似於當下貂皮外衣的裘皮服飾。清制從上至下,何時穿何式樣的服飾皆有規定。清人崇彝在其《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稱:「然道咸以來,京官之翰詹科道,及三品外官與有三品銜或頂戴者,亦無不翻穿以自豪矣」。可見即使在風雨飄搖的清末,世人對時尚奢華的追求也總歸是要在禮制的範圍內進行的。想來在綱紀尚存的大清王朝,還真不會有滿街土豪爭相穿貂炫富的景象出現吧。
清代冰嬉圖中的冬裝臣工形象
不分等級的使用裘皮衣飾是封建社會禮制崩潰、世風日下的表現,清末貴胄唐魯孫先生曾經在其文中稱「兩宮既出,京師無主,搶劫之風大盛。貧兒驟富,衣飾穿著,皆不知所云。秋風普起,已裘狐滿街」。寥寥數筆所勾畫出的,是一副寫實的白描之景。
作者:開宸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殼
建議你關注一下
對,這是一個二維碼
給果殼發送【二維碼】告訴你原理
※如何熬過連上6天班的痛苦?吃點鮑魚吧!
※月餅里只有鹹蛋黃,那蛋白都被糕點師啃了嗎?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