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下篇:浩劫陰影下,路在何方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下篇:浩劫陰影下,路在何方

作者:游天嬋


03 不可原諒的傷痛

在蘇聯治下的烏克蘭經歷了兩場至今都影響猶存的歷史浩劫:大饑荒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蘇聯政府對這兩起事件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沉重的創傷加劇了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歷史怨氣。

上世紀三十年代,烏克蘭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大饑荒(Holodomor),總計有300-350萬的烏克蘭人被餓死。這場饑荒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

從1929年開始,蘇聯政府使用武力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農民的住宅、牲畜、農具、農田等等,通通收為國有,為了在限定時間內徵集到所需的糧食,蘇聯派了征糧隊下去,用低價收購糧食,農民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很多不願意賤賣糧食的農民不出所料地都被斯大林處理掉了。中央抽派了大量人力到農村鎮壓不服從的人,幾十萬農民被扣上富農的帽子被流放、監禁、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力。

2017年電影《苦難的收穫》(Bitter Harvest)以烏克蘭大饑荒為故事背景

此過程對正常生產的破壞極其嚴重,大批勞動力被損失不說,還有無數牲畜、農業工具、設施被殺死或毀掉。烏克蘭的糧食生產量不斷下滑,但是中央的要求依然不切實際得高。

1931年,烏克蘭農業產量從1930年的2290萬噸跌到1760萬噸,被迫動用了儲備糧才完成了上面的徵購指標。1932年,產量進一步下跌到1280萬噸,而中央的胃口卻比去年還大,徵購要求是770萬噸,儘管後來減到660萬噸,但這仍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央沒有放過被逼入絕境的烏克蘭農民,直接動用武力運走了700萬噸糧食,真正做到了從農民的牙縫中搶食。隨之而來的便是1932-1933年的大饑荒。

更要命的是,莫斯科在饑荒面前沒有做任何補救措施,斯大林甚至根本不相信烏克蘭發生了饑荒。許多烏克蘭的幹部領導都向中央請示過,要求降低徵購量,或者撥糧賑災,這些請求不出例外地都被駁回。而且斯大林為了保證糧食的征繳,還下達命令不許農民離開村莊,免得他們跑到城市找工作,那地就沒人種了。

被榨乾的烏克蘭農民被囚禁在被榨乾的土地上。於是不出意外,烏克蘭在這場饑荒中變成了人間煉獄,人食人不再是稀罕事,饑荒抹掉了大片大片的人口,很多村落徹底消失。這場大饑荒成為了烏克蘭至今無法癒合的民族傷痛。

2010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與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於基輔共同悼念大饑荒受害者

五十多年後,莫斯科又一次使烏克蘭人民心寒。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質,相當於1945年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所釋放的有害物質的100倍。

該事故造成6000-8000人死亡,數千人患上癌症或產生先天性畸形。可是在此重大事故面前,蘇聯政府不僅沒有為處理事故的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防輻射保護,還封鎖消息,拖延避難,掩蓋事實真相,睜著眼睛說瞎話,把核爆地區出現的口腔癌說成牙病,把畸形新生兒說成是近親通婚的結果。

切爾諾貝利事件成為了促發烏克蘭民族運動的導火索。

自1989年至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境內大大小小的罷工、遊行、學生運動、民族主義組織活動從未間斷。1989年9月,在群眾組織中最具影響力的「魯赫」(RUKH,全稱為「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成立,該運動擁有二十八萬成員,承諾堅持烏克蘭的主權獨立,推動烏克蘭語言與文化發展,並實現政治、社會和經濟的民主化。

魯赫的興起開創了烏克蘭全新的政治氣候,並進一步動搖了蘇共在烏克蘭的統治,1991年12月,隨著蘇聯的解體,烏克蘭在歷經數百年磨難後終於實現了國家的獨立。

1991年12月8日,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與葉利欽等人共同簽署協定,解散蘇聯


04 餘論

烏克蘭的獨立並不意味著解決了一切問題,與許多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一樣,獨立後的烏克蘭陷入長期的經濟停滯,居民的生活水平滑落到貧困線以下,而在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烏克蘭究竟是走親西方的路線,還是親俄的路線,始終是當政者十分頭疼的問題。

由於深刻的歷史原因,現在烏克蘭的西部地區一直深受波蘭影響,其居民在文化上更加偏向西方,相反,烏克蘭的東部地區則擁有很多俄羅斯人口,親俄勢力很強

因而,無論是2005年的「橙色革命」,還是此後亞努科維奇執政,我們可以看到烏克蘭一直在西方和俄羅斯間反反覆復、搖擺不定,這也給近幾年烏克蘭危機的出現埋下了遠因。

2014年,隨著俄羅斯單方面兼并克里米亞半島,俄烏關係降至冰點,現在的烏克蘭政府堅定地走親西方道路,不斷和俄羅斯叫板。可以說,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人的惡感,既有現實的因素,更是歷史上百年積怨的結果。

但必須要看到俄烏關係畢竟也是複雜的。從烏克蘭一方面說,無論是地理、種族、還是文化,俄羅斯都是烏克蘭的近鄰,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烏克蘭想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完全依靠西方的支持,而不去改善和鄰國俄羅斯的關係,事實上是行不通的。

烏克蘭的未來到底在何方,今天的我們只好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王承宗:《烏克蘭史》,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2. 沈莉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3. 任飛:《烏克蘭歷史與當代政治經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

4. Serhii Plokhy. 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 London: Allen Lane, 20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大畫家趙孟頫因遲到被打屁股!看看古代官員的考勤制度有多嚴格?
歐洲最異類的民族:西班牙的巴斯克人為何常年要求獨立?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