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王朝的掘墓人:1911年辛亥革命中風起雲湧的清朝海軍起義

清王朝的掘墓人:1911年辛亥革命中風起雲湧的清朝海軍起義

原標題:清王朝的掘墓人:1911年辛亥革命中風起雲湧的清朝海軍起義


1911年10月10日,在黃鶴樓下,在滾滾東逝水的長江江畔,率先打響了驚天動地的辛亥革命第一槍。不過十幾個小時,武昌光復、武漢易幟、湖北獨立,震驚海內外。數十日,革命星火燃遍神州大地,二十多個省市的革命黨人揭竿起義,使統治了267年的清王朝土崩瓦解,使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消亡,翻開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開闢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廣闊道路。


但在這次革命的背後,清朝海軍起義也是風起雲湧。 武昌起義發生後,清政府急調大軍前往鎮壓。陸路由陸軍大臣蔭昌率領2個鎮(師)的北洋軍南下出擊,同時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總統(軍長)隨後南下;水路則由海軍提督薩鎮冰統率長江艦隊和逐洋艦隊主力,溯長江西上漢口增援。

10月17日上午,薩鎮冰乘"楚有"號炮艦率巡洋艦隊抵達武昌江面,與先期到達的長江艦隊等艦隻會合。至此,清朝兩艦隊已大部到達指定位置,泊於漢口江面的艦艇計有3艘巡洋艦、4艘炮艦,5艘魚雷艇。在九江、安慶等處,作為後援的還有10多艘艦艇。


20世紀初的中國,清朝海軍比較著名的大型戰艦隻有4艘,即"海圻"、"海容"、"海籌"、"海琛"號巡洋艦,除"海圻"系1899年向英國購買外,其餘3艘均為1898年11月向德國訂購,排水量均為3000噸。此時,"海圻"艦赴英國參加英皇的加冕典禮,未能參戰。


當天,清政府即下令海陸軍對武昌革命軍實施全面攻擊,兩艦隊在三大艦率領下,在漢口江面上排成一字形,輪番向革命軍陣地猛烈炮擊,革命軍亦組織岸炮向清艦隊還擊,其炮火的主要目標,是清艦中發炮最兇狠的"楚豫"炮艦和"海容"、"海琛"巡洋艦,因為瑞澂就在"楚豫"艦上指揮,"海容"、"海琛"管帶(艦長)均是滿人。炮戰中,有的艦隻火力雖猛,只看見江上火光閃閃,只聽炮聲隆隆,卻不見自己的陣地落下炮彈,感到有點蹊蹺。


這一天雙方炮戰了3個小時,清艦1艘遭到重創,革命軍亦傷亡很大。


"海琛"巡洋艦管帶榮續乃一滿人。漢口炮戰開始後,榮續強令部下傾全力炮擊南北兩岸的革命軍,掩護陸軍出擊,但二副楊慶貞、三副高幼欽等中下級軍官民族意識強烈,早在清廷下令增援漢口的命令下達後,他們就計議在赴鄂之戰中,刺殺榮續,率艦起義。炮戰開始後,"海琛"的進步官兵經權衡利弊,認為單刺殺一個榮續,不足以成大事,不如聯絡其他艦艇一起行動,共舉義旗,影響會更大。於是,"海琛"官兵採取應付的辦法,在移防漢口西南方時,"海琛"雖猛烈發炮,但落點已經修正,炮彈盡落在附近山頭和稻田裡。

就在"海琛"與革命軍激烈"作戰"之際,"海琛"與"海籌"、"海容"取得了聯繫。3艘巡洋艦掌管電訊的正電官都是傾向革命的,"海琛"正電官張懌伯、"海籌"正電官何渭生和"海容"正電官金琢章最早通過各自的電台互通了情況。為了聯絡方便起見,3人臨時編訂了12種英文密電碼,專門用於艦與艦之間溝通起義事宣,使3大艦之間的行動更加協調。


19日,武昌軍政府集結步、騎、工、炮兵3000餘人,向劉家廟清軍發起猛攻。馮國璋急令薩鎮冰率艦隊主力前往狙擊。雙方水青山展開激戰。清艦彈藥用盡後,遂紛紛駛往下游,退出戰線。清陸軍失去了海軍炮火的掩護,遂退往灄口一線。



清艦補充彈藥後,又投入炮戰。雙方在三道橋、青山、劉家廟、諶家磯等地反覆展開拉鋸戰,傷亡都很重。清軍第二軍總統馮國璋看到革命軍抵抗頑強,清軍難以長驅直入佔領武昌,遂下令放火焚燒民房,使革命軍失去屏障,無存身之處。一時間,長江兩岸火光衝天,百姓叫苦不迭。馮國璋的這一舉動,不僅沒有使革命軍軍退卻,反而激起了海軍官兵的強烈憤慨。官兵們更加厭戰消極,又有更多的海軍艦艇和官兵加入了起義的行列。


31日,武昌起義後雙方最激烈的炮戰開始了。清海軍艦隊經過重新部署和彈藥補充,又駛至漢口江面。從午後3時至4時止,以3艘巡洋艦為首的兩個艦隊,向漢口革命軍猛烈炮擊,3艦左舷及首尾的21尊10至15厘米巨炮,共發射炮彈700餘發,炮聲震耳欲聾,硝煙瀰漫江面。馮國璋見狀,心裡極為得意,心想,革命軍的士氣這一下將被徹底打垮了。


實際上,早在炮擊之前,三大艦已通過電台暗中商定,修正大炮瞄準點,使炮彈偏離革命軍陣地。因此,看起來發炮雖猛,炮火雖密,但革命軍卻沒有多大的傷亡。這一次加入修正"炮擊"的已不是一艘二艘軍艦了,蔭昌、馮國璋還蒙在鼓裡呢。

清朝海軍以"海籌"、"海容"、"海琛"為最巨,各艦均以此3艘巡洋艦馬首是瞻。要想策動清朝海軍起義,唯有這3艦出來領頭,而出頭露面,唯有管帶方有號召力。"海琛"、"海容"2艦管帶均是滿人,說服其起義不太可能,光有中下級軍官的行動不足以成氣候,只有"海籌"管帶黃鐘瑛(福建閩侯人)是漢人。於是,3艦官兵暗中商議,決定在"海琛"和"海容"艦上秘密地開展自願參加起義的簽名運動,然後再在黃鐘瑛身上尋找突破口。


秘密指示一下,2艦自告奮勇簽名者甚眾。這一步工作完成後,起義軍官才將此舉目的告訴黃鐘瑛,並把簽名的名單交他過目徵求意見。黃鐘瑛其實早已傾向共和,但在當時情況下又不便明確表示支持,只是以默許來贊成這一行動。最後,"海籌"將士又爭先恐後地簽了名。很快,三大艦的起義工作即將大功告成。

正當海軍官兵緊鑼密鼓地運動起義之時,馮國璋多次不解地質問海軍統制薩鎮冰:"為何海軍迄未有所作為,軍心似乎有渙散之勢",表示十分憂慮和不滿。與此同時,武昌軍政府大都督黎元洪也派人送信給他的老師薩鎮冰,力勸其起義反正。信中云:"昔人謂謝安云: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胞萬聲一氣,謂吾師不出,如四萬萬同胞何?刻下局勢,只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至,山色改觀。"


黎元洪在給各艦管帶的信中稱:"漢族存亡之機,在諸船主一臂之助。孰無心肝?孰無血誠?孰非炎黃子孫?豈肯甘為奴隸,殘害同胞?請勿猶豫。"


"江貞"艦管帶杜錫珪(福州人)在與革命軍作戰中,目睹革命黨人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深感欽佩。杜錫珪決心站到革命軍一方。他聯絡了海軍參謀兼"海籌"副管帶湯薌銘,密謀暗中援助革命軍,工人。還分頭前去勸說薩鎮冰率領海軍起義。薩推說:"年老不能擔任此,非常舉動也。"予以婉絕。



薩鎮冰,字鼎銘,維吾爾族人,1859年3月30日生於福州。深得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人的賞識。以後又先後任北洋水師大副、水師學堂教習等職,當過黎元洪的老師。甲午戰爭中,薩鎮冰以副將銜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劉公島等著名戰役,又擔任了吳淞炮台總台官、"通濟"艦管帶、北洋水師總兵銜幫統領、"海容"艦管帶、廣東南澳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等要職,並於1908年由清廷派遣率舭出訪南洋。1909年7月,清廷任命薩鎮冰為籌辦海軍事務大臣,授予一等第三寶星勳章。8月14日,清廷又任命薩為海軍提督,總管全國海軍事務。薩並多次率艦隊出訪日本、歐洲及美國,同時兼任海軍統制、副都統(正都統銜)。


清政府對薩鎮冰是如此重用,但薩鎮冰在他的軍事生涯和出訪中,已經清楚地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敗。他在歐洲考察海軍時,因腦後的辮子拖掛而遭人圍觀,他手捧著大辮子氣憤地對留學生們說:"都什麼時候了,中國人還拖這麼個大辮子,真是太可笑了!"但他本人倍受清廷恩寵,忠君思想又使他不願去反抗清廷。

在馮國璋再一次下達海陸軍全力協同攻打革命軍的命令時,薩鎮冰召集各艦管帶開了一次會。薩鎮冰十分為難,他憂心忡忡地向各位管帶道出了自已的處境,還拿出黎元洪、管帶們勸他反正的信件,以及英國不主張攻打漢陽的函,讓大家發表意見,自己並不說出主張。管帶們個個低頭不語,會議冷了好半天,不了了之。


薩鎮冰深知部下們都是傾向革命的。會後,他為應付馮國璋,只是下令各艦象徵性地打了幾炮,又差遣了幾隻小舢板駛往漢陽一線江面,向岸上放了幾排槍……

薩鎮冰在一種極為矛盾的心理驅使下,給黎元洪寫了一封信,稱:"彼此心照,各盡其職。"還違心地為自己辯解說,"民國政體,不宜行於中國。"由此拒絕了黎元洪的要求,但他也別無他計可施,只好決定引退。給黎元洪的信送走後,薩鎮冰把各艦管帶召到"海容"艦艙中,悲切地說道:"老夫有病,須赴上海就醫,統領沈壽堃與我同去,此間各艦艦長中,以"海籌"艦長黃鐘瑛資歷最深,堪為隊長,望各位同仁鼎力相助。從明日起,即將我之提督旗落下,由"海籌"升隊長旗統率之。"


也就是在薩鎮冰決定去留之際,艦隊傳來了上海海軍起義和光復的消息。



這時,清海軍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的煤糧供應已被武昌革命軍切斷,更加促使廣大海軍官兵下定決心起義。薩鎮冰在臨行前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用燈語通知泊於陽邏水面的各艦艇說,"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接著,薩鎮冰離開了"海容"艦,登上了英商太古公司的輪船,駛往上海。


薩鎮冰並沒有把出走一事稟報清政府,因此清廷一直不知內情,只以為薩還在漢口與革命軍作戰呢!11月16日袁世凱在北京組閣時,居然還任命薩鎮冰為海軍大臣。


薩鎮冰的出走,實際上是對海軍起義的默許。薩一離艦,"海籌"管帶黃鐘瑛立即擔當起大任。11月11日午後,黃鐘瑛和各艦官兵們一致決定,艦隊脫離武漢戰場,下駛九江,準備反正。"海琛"艦管帶榮續、"海容"艦管帶喜昌均是滿人,他們不願繼任原職,亦知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只好請副長代理艦務,自己匿於軍艦底艙不出,後由起義官兵發給路費遣送回家。"海容"幫帶吉升為盡忠清廷,投江自殺。


這時,清朝海軍的2個艦隊,在3艘巡洋艦的率領下,井然有序地橫列於大江之上,顯得分外威武雄壯。各艦煙囪中紛紛冒出了黑煙,輪機發出了轟鳴,鐵錨露出了水面。"海籌"管帶黃鐘瑛發出命令,離開陽邏,駛往九江待命,作好起義準備。只見"海琛"艦一名見習官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扯下了清朝的龍旗,擲於甲板上,又用雙腳踐踏,隨即棄於大江之中。各艦官兵紛紛效法,一時歡聲雷動。


次日凌晨,各艦官兵紛紛把早已秘密制好的一面面巨幅白旗升上了主桅。

早在9月23日,九江新軍就舉行了起義,並成立了軍政分府。海軍在漢口陽邏江面的起義,九江方面並不知道。海軍雖已宣布反正,但與九江新軍未有密約,加上武裝駛達九江,極易引起誤會。當時,林森、吳鐵城駐節九江,得知海軍抵潯,又看到江上白旗招展,知海軍已經起義。為謹慎起見,林森親乘小艇上艦試探海軍態度。"海琛"新艦長林永謨等官兵與林森早就熟識,雙方立即互通了情況,共敘起義大事。海軍艦隊決定立即加入九江革命軍陣營。於是,革命軍聲勢大振。


11月13日清晨,"海容"艦因水急泊位移動,遂奉新艦長杜錫璉之命起錨另泊他處。九江金雞坡炮台革命軍以為"海容"要逃跑,遂發炮射擊。"海容"生怕引起誤會,也就沒有貿然還擊。但官兵們均憋了一肚子氣。經調解後炮擊才停止。

當晚,林森、吳鐵城等九江軍政要員在招商局設宴招待海軍三大艦艦長黃鐘瑛、杜錫琺、林永謨及起義官兵。江西都督李烈鈞特趕來赴宴。林森在宴會上首先祝酒,他言辭懇切地說:"今日海軍陸軍顛覆滿清,宜同心協力,勿生疑心,以免貽誤大局。今日雙方發生了一些誤會,系個別人所為,請不必掛在心上。"說到動情處,不禁失聲哭起來。"海琛"艦正電官張懌伯代表黃鐘瑛發言說:"海軍舉義,歷經艱難險阻,今茲成功,殆非偶然,時局尚未底定,武漢戰事,勢復危急。我海軍同仁決無疑忌,願枕戈待命……"雙方作長夜之飲,直至天明方散。

16日,黎元洪在武昌聽說海軍在九江起義,心中大喜,馬上派遣李作棟、徐明達等人攜親筆信及數千銀元赴潯慰問,並要求各艦補足彈藥,火速赴漢口助戰。


李烈鈞與黃鐘瑛立即商議決定,將泊於九江的艦艇分為一、二艦隊,由黃鐘瑛和湯薌銘分任司令,李烈鈞任海陸軍總司令。


18日,第二艦隊所屬的"海容"、"海琛"、"湖鶚"等艦艇上駛湖北,增援革命軍。19日,艦隊投入戰鬥,在漢口二遵橋、三道橋一線,配合革命軍向清軍發起炮擊。以後,又掩護革命軍在北岸組織的登陸,並不斷對清軍實施牽制炮擊,重創了馮國璋第二軍兵車隊。


25日以後,"海籌"、"楚謙"等艦又赴漢增援。漢陽失守後,革命軍退至江西,清軍欲渡江南下進攻武昌。海軍艦隊奉武昌軍政府之命,在金口、陽邏、黃洲江面實施嚴密的巡邏警戒,阻止清軍渡江南下。由於清軍已喪失了海軍主力,又懾於革命軍海軍的重炮和機動火力,故一直不敢貿然渡江。於是,形成了南北兩軍隔江對峙的局面。


直到冬季,江水日涸,水位劇降。三大艦因吃水深,極易擱淺,已無法在漢錨泊,遂下駛赴滬。

幾乎就在長江艦隊、巡洋艦隊醞釀起義、作戰的同時,清朝另一支海軍主力南洋艦隊(其中有部分艦隻繫上游下駛而來),也在進行緊張的起義準備工作。


早在上海和鎮江光復之前,革命黨人林述慶奉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之命,就從各個方面對南洋艦隊進行了起義的策動。陳復(海軍留日學生、同盟會員、"鏡清"艦教練官)和張漢(煙台海校畢業生)首先與泊於南京一帶江面的南洋艦隊官兵進行了接觸。在他們的運動下,南洋艦隊主力艦隻"鏡清"號上的黃埔水師魚雷學堂畢業生陳弘毅、何瀚瀾、伍自立、何綽玻、李繼珩等人,均表示願意參加反清革命活動。鎮軍參謀長許崇灝利用與"鏡清"管帶宋文翽的廣東同鄉關係,鎮江都督府秘書鄭權利用與"楚觀"管帶吳振南是同學關係,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幾個方面多管齊下,南洋艦隊的起義工作已基本成熟。



11月10日,"鏡清"艦管帶宋文翽以隊長身份,召集各艦管帶開會,討論時局和戰況,同時把開會的時間地點秘密通知了陳復。會議剛剛開始,陳復即率領敢死隊,身綁炸彈闖入會場,向與會管帶隊長們闡明形勢,曆數清王朝的罪行和腐敗。陳復慷慨激昂地說:"上海、蘇州、鎮江已經光復,南京即將被革命軍包圍;漢口方面,海軍起義也指日可待,鎮江的要塞焦山、象山、都天廟、圌山關等炮台,已經起義,我們已上無進路,下無退路……"陳復接著說:"鎮江軍政府已答應解決艦隊的全部薪餉和給養。"各艦管帶其實早已傾向共和,"楚觀"艦管帶吳振南首先發言表示贊同起義,各艦管帶也紛紛表態,一致贊成舉起義旗。

11日深夜,宋文翽下令全艦隊實行燈火管制,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了南京,第二天天剛亮,14艘組成的艦隊抵達鎮江江面。


南洋艦隊起義後,鎮江都督林述慶立即派代表登艦表示熱烈歡迎,並請全體艦艇主官到都督府開會。會議決定,南洋艦隊改編為鎮軍艦隊。宋文翽當選為艦隊司令,吳振南為都督府海軍處長。林述慶親自頒發了委任狀。


至1911年12月底,清朝海軍幾乎已全部倒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陶時代 的精彩文章:

100年前最恥辱的戰勝國 夢碎巴黎和會 戰勝之日就是國恥之日?

TAG:全陶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