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京城的轎子

清代京城的轎子


清代京城的轎子

李寶臣

當代清裝劇上演的官員出行,大都是不問品級皆坐轎子。這與歷史實際相去甚遠。清朝崇尚騎射,不忘舊俗,用轎制度比較嚴格。乾隆十五年以前,京官三品以上,准乘四人轎,四品以下可乘二人轎。此後提高用轎門檻,只許文官二品以上,且年過六十的人乘轎。武官則不論品級與年紀一律騎馬不許乘轎。武官一品年過七十如想乘轎,則要請旨定奪。不符合乘轎條件的文官與年老體衰的武官可以乘車。

京官乘轎只是四人或二人抬。欽差大臣出京可乘八抬轎。各省官員因是代表朝廷理政地方,總督、巡撫乘八抬轎,司道與知縣等官乘四人轎。

北京街頭轎子往來並不多見。究其原因,一是上述的制度限制,二是用轎成本高,三是轎夫難以管理容易滋事。

乘轎一年至少要消費八百兩銀子。即使擁有用轎權利的高官,也不見得必用,這要看本人的經濟狀況。八百兩銀子不是小數目,在當時可以購買十來間房,所以,經濟狀況稍差的高官不能騎馬就乘騾馬車,乘車之費一年大約四百兩銀子就足夠了。坐車與乘轎相比,用的人少。

清裝劇里的轎子永遠只配四名轎夫,沒有替換輪班的。拍攝現場臨時拼湊幾位,穿上古裝走上幾步尚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如此,誰也不具備如此神力,轎子一上肩,四個人像機器人似的,一路洋洋得意抬到目的地。轎子自重加上乘坐人至少二百斤,轎夫負重行走,同時還要協調一致,並不輕鬆。倘若出行距離很近,四人一口氣勉強可以徑直抵達,反之,則不能奏效,中途非歇上幾次不可,勢必拖延時間。因此,凡用轎一般預備三班轎夫,每班四人共十二人。如果刻意儉省,至少也要兩班。官員出行,四名轎夫抬轎,轎前由引馬開道,轎後跟著一輛平板馬車或騾車,俗稱班兒車。替補的四或八名轎夫坐在車上,行走一里左右,從車上下來四人替換第一班轎夫上車休息。如此輪替行走。

轎夫難以管束也是高官棄轎不用的重要原因。或許有人會問,以高官顯爵權勢威風還治不住幾個轎夫嗎?問題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官員與轎夫之間,雖地位懸殊,但轎夫屬於貼身服侍人員,官員出行安全倚賴轎夫忠於職守。因此,管束不能一味從嚴,過嚴容易激起轎夫集體辭工或編排借口躺倒不幹,甚至在行進途中,故意讓主人受些驚嚇或痛苦。轎夫是一種專門職業,同業之人聲氣相通,如果管束嚴苛,一旦轎夫辭職或被解聘,僱主惡名隨之在轎夫同業中傳開,往往讓他不能立即僱到其他人。

府邸與大宅門一般在大門對面設置馬號與供轎夫日常起居的轎屋子。轎夫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離崗走動,必須隨時準備伺候主人出行。轎夫群居轎屋子,閑來無事,又不能遠去,常以聚賭消磨時光,有時還招引外人參與。清朝法律嚴禁賭博,當被巡街官兵查抄拘押,轎夫則抬出僱主,辯解賭博是為了保持清醒,隨時聽候召喚,不耽誤主人出行。僱主聞訊不得不出面疏通保釋,無事生非徒增煩惱,還有損僱主清譽。因之高官更願意選擇成本較低、用人較少的馬車騾車作為代步工具。譬如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也是大學士,雖可乘轎,卻棄之不用,改乘白馬車。當時人看見白馬車即知劉中堂到了。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成吉思汗不僅是蒙古人的聖祖也是中亞許多民族的祖先
回憶滿族將領黃玉成將軍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