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不好,5種表現,若佔2個以上,可能血脂「高」了,最好去查一下
「肝者,將軍之官也。」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化學加工廠」,食物中攝入的各種營養,如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均在肝臟內進行代謝、分解、合成。
若肝不好,肝功能受損,各種營養素代謝可能會出現異常,同樣也包括脂肪。
脂肪,是人體七大類營養素之一,也是主要供能物質,同時,還起到保暖作用。
很多人會有疑問,肝不好,為何血脂會高?
肝臟,是脂類吸收、消化、運輸、分解和合成的重要場所。
正常來講,食物中的脂肪經消化吸收後,部分脂肪會進入肝臟,轉化為體脂而貯存。
當肝不好時,肝功能會出現異常,可能會導致脂肪代謝發生異常,久而久之,會使體內血脂代謝不平衡,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進入>排出」,會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從而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量,使血脂升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血脂高,對身體有4大危害:
1,增加血液粘稠度
血脂高,會使血液粘稠度升高,促使血栓形成。但血液粘稠度高不一定血脂高。
2,誘發脂肪肝
血脂高,會使脂質類代謝異常,久而久之,會使脂肪滯留在肝臟內,誘發脂肪肝。
3,誘發高血壓
血脂高,會使心肌功能紊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動脈痙攣,誘導腎上腺分泌升壓素,血壓升高,誘發高血壓。
4,促使動脈硬化發生
血脂高,大量之類成分在血管內沉積,易使動脈內皮細胞受損,久而久之,會形成動脈硬化,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
肝不好,5種表現,若佔2個以上,可能血脂「太高」了!
表現一:經常犯困、打哈欠
不管什麼時候,都會犯困,總感覺睡不醒。
即便晚上睡得很好,白天也會犯困,經常打哈欠。
可能是血脂高,血液流速減慢,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缺氧引起的。
表現二:耳垂有褶皺
一個人的兩隻耳朵的耳垂都有褶皺,約97%的人都有血脂高的問題,甚至將會出現動脈硬化、心腦供血不足等癥狀。
有研究發現,高血脂合併心臟病約74%有耳垂褶皺的情況。
表現三:腳抽筋、發冷
對中老年人來說,腿腳抽筋可能是缺鈣的表現,可能是血脂高引起的。
當體內膽固醇代謝異常時,會聚集在肌肉中,導致肌肉收縮,就會出現抽筋。
而血脂高,會使血管變窄,血流不暢,腳部供血不足,就會感覺腳發冷。
表現四:掌紋變化
有人觀察,血脂增高和腦動脈硬化者94%有掌紋變化。
雙手掌中指根部處掌紋出現「+」字、「井」字、星狀等,若掌紋越多、範圍越廣,說明血脂增高的時間越長。
表現五:黃色瘤
血脂高,多數在眼瞼、手背、臀部及肘關節處,出現黃色、棕紅色的結節或斑塊,不痛不癢,有黃豆大小,邊緣略高出皮膚表現。
以上5種表現,若佔2個以上,可能血脂「太高」了,最好去查一下!
血脂檢查,主要通過靜脈抽血,查血脂項目,或檢查血生化,都能查出血脂情況。
重點關注4個指標:
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多久檢查一次血脂?
①20-40歲成年人,至少每五年檢查一些血脂;
②40歲以上男性 、絕經後女性,每年檢測一次血脂;
③冠心病者及高危人群者,每3-6個月檢查一次血脂。
降血脂,養好血管,謹記「3個字」:
一:吃
飲食的選擇,對血脂、血糖、血壓都有影響,降血脂,養好血管,遠離3種食物。
1,肥肉
肥肉的口感很香,但它富含飽和脂肪酸,屬於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進入體內會誘導血脂水平升高,增加血管堵塞的可能性。
2,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有提升血脂的作用,加之,喝酒時,吃些下酒菜,容易增加高脂肪食物攝入,對血脂控制非常不利。
3,甜品、蛋糕等
甜品、蛋糕等食物屬於高糖食物,攝入過多,會使糖分轉化為甘油三酯,增加血脂水平。
二:喝
多喝水,能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還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減少肝臟負擔。
1,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
喝水,最好不要等渴了再喝,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很重要!
晨起一杯溫水,可及時補充身體水分,稀釋血液,預防血液粘稠。
2,白天喝水要喝夠
建議,成年人每天水的推薦攝入量不低於1700毫升。
主要喝水就是白天,白天喝水,謹記小口、慢喝、勤喝,很快就能喝500毫升。
記住,不要讓喝水成為負擔,要養成習慣!
三:動
運動,是多種慢性疾病的良藥。
適量進行體育鍛煉,可延緩各器官的衰老,提高心肺功能;
運動,還可提高新陳代謝,加速體內脂肪、糖、蛋白質的分解,利於加速血脂分解,保護血管。
推薦2個小動作,經常做,可促進血液循環
1,敲小腿——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經常揉敲小腿,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具體的揉敲時間沒有規律,沒事的時候可以多揉敲。
建議,久坐一族,每坐一小時後,記得起身活動5-10分鐘,可有效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2,搓手心——溫通氣血
坐位,以兩手掌相對用力搓動,由慢而快,搓熱為止。手、足為人體經脈之本,搓擦可溫通氣血,促進周身循環。
※蒲公英配這些東西,早晚喝一杯,對身體好處多,你知道嗎
※沒熬過45-55歲的人,多半是被這3種病「絆住」了!希望你平安度過
TAG:尋醫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