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張王牌?第一顆衛星如約升空,「天腦」神經開始搭建!
11月20日,一聲巨響打破了大西北凌晨的靜謐。7時40分,伴隨著這耀眼的火光,「天智一號」如約發射升空,7時52分55秒,衛星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何為「天智一號」?「天智」即天基智能,它通過搭載一個小型的雲計算平台,實現從天到地的數據處理,並且這些數據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接收與操作,實現信息獲取途徑的簡便化,信息資源擁有的大眾化。
4月9日,央視發布消息,中國第一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預計於下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發射升空。建設初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就提出現在的衛星系統存在系統孤立、信息分離、服務滯後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楊小牛也表明現有的衛星效能其實並不高——每天地面所需要的數據採集時間大約在10分鐘時段內。相對於這些人為可控因素而言,另一個問題——星上識別也是一大攔路虎。眾所周知,面對外太空的神秘,我們依舊還不能了如指掌。同理,在衛星上進行測量也不是一件易事,就算我們可以完美的解決所有的內在因素,但是我們也無法避免一些突髮狀態,如:外太空環境的高輻射、離子風暴、溫度劇烈變化等外在環境。是不是這樣的困難就可以讓我們望而卻步呢?當然不是。
科研人員通過建立一個開放平台,鼓勵各個企業、單位為它研製適配的應用;中科院軟體所也於2017年主辦了「軟體定義衛星軟體創新設計大賽」,嘗試通過比賽引來創新應用;漂浮物等目標識別軟體、3維重構軟體等也將上星,正所謂萬事俱備。如今首顆軟體定義衛星的升空,也表明了我們所設想的「天腦」系統將如約而至,在世界航天的全新領域,我國正在打造又一張「王牌」。
何為「天腦」?正如我們人腦原理一樣,首先通過五官對物體的感知,接著由神經傳至大腦平層,進行信息的解釋,而它則被認為是懸掛於地球上方的虛擬的「大腦」。實際上,它是應該別稱作「高性能計算單元」,即在接受地球的上傳指令的同時,通過綜合計算「眼」(遙感、導航衛星等)、「耳」(通信衛星等)捕獲的信息進行智能分析,將分析結果下傳到地球用戶。
研發前期,科研人員趙鎖軍就提出「這是一顆可以不斷更新軟體的衛星,與其他衛星不同,這顆衛星設有「航天應用商店」,人們還可以通過手機訪問它,給它下任務,並在手機上查看執行結果。」現在,與安卓的開放式平台一樣,公眾可以通過一款名叫「追星APP」的軟體來實時查看衛星狀態,甚至還可以在衛星空閑的時候,通過軟體指派給「天智一號任務,促進與衛星的互動。
「天智一號」是全球首顆實際開展工程研製並發射的軟體定義衛星,這無疑又是我國科技與創新的一次飛躍,同時手中又多了一張足以與外國實力相抗衡的王牌,尤其是雲計算平台,這是它智能的關鍵所在。據悉,除了「天智一號」,目前還有「天智二號」到「天智十號」共17顆星(部分為衛星星座)已在規劃中,並且「天智二號」預計將於2019年下半年擇機發射。
「天智一號」的如約升空,「天腦」神經的初期搭建,這不僅為人們便捷生活帶來了福音,還開創了智能的新紀元,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今天——數據共享化,數字精準化, 「天腦」的構建也正在一步步地達成我們的預期目標。面對這一成果,是否更加期待「天智」系列衛星的發射呢?
※墨西哥傳來一聲巨響!中國敲響警鐘:這項技術必須突破!
※三天倒計時已經開始!北斗衛星卻陷入故障,一切必須重頭再來!
TAG:環球經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