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記老祖宗的這3句識人術箴言,擦亮眼睛,慧眼識人!
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祖宗總結的這三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經久不衰!
識人術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學術,由來已久,是古人在悟透人心、總結人們言行規律而匯聚成的智慧結晶。老子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所以我們若能知己知彼,則可百戰百勝。對於帝王來說,會識人術,則可以發現人才、重要人才,正所謂:「得君子者昌,得小人者亡」。
對於普通人來說,會識人術,則可以「親君子,遠小人」,接近好人而使自己變好;對於現代社會的老闆來說,會識人術,則可以讓不同的人才合理分配到不同崗位,各司其職,繼而讓公司效益最大化。由此可見,古往今來,不論是什麼人,學會一點識人術還是百益而無一害的!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淵源流傳,各種思想百家爭鳴,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箴言,句句經典,歷久不衰,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借鑒。其中,關於識人術箴言的也不例外,我們若能熟記老祖宗的這4句識人術箴言,便可擦亮眼睛,慧眼識人!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增廣賢文》
【譯文】:愛說別人是非的人就是搬弄和製造是非的人。
《增廣賢文》是一部集結了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的經典書籍,也是古人大智慧的集中體現,成書於明朝,作者佚名,後被清朝儒生周希陶修訂,流傳至今。「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句箴言的最早出處是宋朝詩人釋師觀的詩作《頌古三十三首》,全詩內容如下:「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誠哉是言也,弄物不知名」,而且這句箴言也被收錄入了《金剛經》!
說完這句識人術箴言的來歷,我們在來分析分析其真意!古人總結:某人如果喜歡背後議論他人、對別人的事情說三道四,則這個人必是一個喜歡生是非、挑撥離間的人。而且很多時候,某人越是說他人的過錯,說明他自己身上也有相同的毛病,欲蓋彌彰罷了,正如曾國藩所說:「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那種喜歡嚼舌頭根子的人,一定要小心提防,不可與他們推心置腹的深交,因為他們的本性就是個難纏的小人。今天他們可以和你一起議論別人長短,明天他們也可以與人一起議論你的長短。熟記老祖宗的這句識人術箴言,擦亮眼睛,發現那些是非之人,並盡量遠離他們!
★2、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小窗幽記·集靈篇》
【譯文】: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對此事持有懷疑態度;聽到他人做了壞事,卻十分相信此事,這表明內心充滿敵意和怨恨。
這種人屬於的典型的見不得別人好,只喜歡落井下石、損人又不利己的小人,值得我們小心提防。這種人一般都是內心陰暗,而且混得不好,他們自己過得不好,也見不得別人比他好,所以他們心中總是充滿敵意和怨恨。網路上流傳著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上層社會人捧人,中層社會人等人,下層社會人踩人」,由此可見,那些「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的人必定層次也不高,充滿負能量。
鄭板橋曾說:「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為可惡,而我矣可惡矣。」曾國藩也說:「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由此可見,你多發現他人的好,你的世界便開滿鮮花、充滿陽光;反之,你以壞心境面對世界,你也會活在醜惡的世界裡。熟記老祖宗的這句識人術箴言,擦亮眼睛,發現那些滿腔殺機的人,並盡量遠離他們!
★3、精於理者,其言易而明,粗於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親行之,其形可見矣。——《處世懸鏡》
【譯文】:精通個中事理關節的人,他的發言會是平易而簡潔明了的,而對事情一知半解的人,他的話會是浮誇、膚淺和狂妄的。因此,那些言語膚淺浮誇的人,讓他們親自實踐一下,就會原形畢露了。《處世懸鏡》是一本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經典古書,其作者為南北朝事情的傅昭,這句識人術箴言也是出自於《處世懸鏡》的卷二「行之篇」。
傅昭認為: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悟透了真理,說話也是言簡意賅,不急不躁;而那些「半桶水響叮噹」的人,對事物一知半解,卻又愛夸夸其談,心浮氣躁,越是欲蓋彌彰,越是顯得他們膚淺無知。對於這類人,我們可以試一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一招,讓他們動手試一試,檢驗其言語和行動是否一致,真金不怕火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曉了!熟記老祖宗的這句識人術箴言,擦亮眼睛,發現那些華而不實的人,避免上當受騙!
以上就是老祖宗總結的三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經久不衰,值得我們熟記並實踐!我們若能熟記老祖宗的這3句識人術箴言,便可擦亮眼睛,慧眼識人!朋友們,您還知道哪些識人心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持續觀看更多經典國學謀略(菜根譚、鬼谷子、曾國藩、左宗棠等),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贊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妒忌,老祖宗的這兩句箴言很現實,但句句在理
※知人知面不知心,熟記曾國藩這五句識人口訣,輕鬆看懂人心!
TAG:小人物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