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ofo牽手理財平台看,用戶隱私數據的使用有底線嗎?

從ofo牽手理財平台看,用戶隱私數據的使用有底線嗎?

智慧生活的到來既是社會變遷的拐點,又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這種焦慮的由來,是因個人隱私數據在智慧生活下變成一種「黑暗財富」。隨著相關數據挖掘、收集、分析技術的成熟,人們的意見、態度、情感、生活軌跡等統統被數據化,且存在被泛濫使用的可能。尤其是當某些巨頭互聯網企業在資金壓力的逼迫下,撕去那層原本「偽善」的外衣,則顯得尤為可怖。

掌握太多人隱私數據的互聯網巨頭,只需要一個念頭,就能將用戶隱私數據輕鬆變成續命的新鮮血液。但由此犧牲的,是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無數人的隱私。比如近日ofo聯手理財平台將用戶押金轉成P2P投資一事,就受到業界和大眾的廣泛質疑。難道說某些互聯網企業對用戶隱私數據的使用,真的沒有底線了?

ofo與理財平台合作,將用戶信息強硬賣出白菜價

ofo近段時間以來的處境,一直是個謎。雖然不斷有媒體稱ofo資金鏈有可能斷裂、欠下高額債務等,但ofo始終就在那裡——既不賣身求生存,也沒有轟然倒下。而為了所謂的「獨立」,ofo展現出強烈的求生欲。車身及APP廣告、公眾號賣「三無」蜂蜜……可以說,身為共享單車領域的寡頭之一,ofo為了獨立生存下去早已卸下過去的榮耀和驕傲。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ofo此次竟然會做得那麼「絕」!此前在ofo 繳納99元押金的用戶,一鍵升級成為互聯網金融平台PPmoney的新用戶後,即認可並同意將押金成功升級變為PPmoney的100元特定資產。升級成功後,特定資產默認出借PPmoney新手福利項目。同時,該項目歷史年化利率8%+8%的新手福利,鎖定期為30天,鎖定期滿後用戶可申請退出,並在退出成功後可獲取相應本息。

(用戶押金變為理財產品)

這也意味著,99元押金「悄無聲息」地想要變為100元的P2P理財。30天鎖定期滿後,用戶將獲得101.3元。是不是覺得還挺「划算」?畢竟還賺了2元多。但事實上,用戶想查詢餘額就必須下載PPmoney並註冊、登陸。這種伎倆說白了,就是ofo將用戶的各種信息「賣給」了PPmoney。而PPmoney或許會給ofo一些獲客資金,後者能再度延續自己生存的時間。

在這筆交易中,ofo和PPmoney是雙贏的。我猜測,ofo可能會獲得PPmoney提供的資金,而PPmoney則以低廉的獲客成本獲得了海量用戶。畢竟網貸平台的獲客成本,早就高得讓人訝異。《證券日報》今年2月發布的一篇文章顯示,網貸行業平均獲客成本在800元-900元,高的甚至可達2000元。而據一本財經報道今年7月份發布的文章透露,P2P平台通過搜索、網路視頻廣告等常規渠道過來的用戶,成本至少要2000元。而現金貸的獲客成本,也從去年的幾十元漲到200多元。

但看似雙贏的背後,用戶及他們的數據信息卻成為了「犧牲品」。或許被逼急了的ofo走出這步險棋之前,根本沒有考慮到用戶的利益會受到怎樣的損失。

共享單車一直以來都在用戶隱私收集、使用上備受質疑

事實上,一直以來有關共享單車企業收集、使用用戶隱私信息的事兒,都是熱門討論話題。在人們共享單車的騎行過程中,都會形成獨屬於自己的數據。如,聯繫方式、出行時間、常去地點、工作單位和家庭地址、信用情況、消費能力等。而這些敏感的個人隱私信息,卻是共享單車企業不斷追求的——畢竟越是詳細且個性化的數據信息就越值錢。

很多人在使用共享單車APP的時候,往往對《用戶信息授權協議》直接選擇同意,但其實已經掉進一個精心設計的「大坑」中。共享單車企業要知道用戶的詳細註冊信息、單車行駛及操作記錄、所使用車輛信息等,還會提供所謂的在線數據處理信息等服務。

(某家共享單車企業的《用戶信息授權協議》)

同時,共享單車企業還會為自己設定各種免責條款,將用戶置於一個非常不利的處境中。共享單車企業想對這些用戶數據信息做什麼都可以,掌握著「生殺大權」。如果這些企業想通過用戶數據信息去做牟利的事,用戶幾乎沒有任何辦法。

(某家共享單車企業的《單車方用戶協議》)

隨著ofo此次事件的發酵,相信用戶會對自己的隱私信息有更多關注,進而採取各種保護措施。共享單車企業當初用資本追逐到的用戶群體,可能會在負效應的影響下迅速「逃離」。屆時,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企業不僅會再度受到資金層面的壓力,更會讓自身的品牌價值快速縮水。經過這件事兒,ofo或將陷入更為困難的局勢中。作繭自縛的ofo,終究還是傷到了自己的根本。

監管力度,出台相應政策

ofo應對此事的方式有些簡單粗暴——與PPmoney聯合發布聲明,下線這次短暫的合作。ofo表示,其與PPmoney之間屬於正常的市場合作,用戶在被充分告知授權內容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行選擇是否參與該活動,非強制捆綁。而且雙方合作會涉及費用往來,不存在「PPmoney向ofo支付一百元一人的導流費」的說法。

讓人無奈的是,即使ofo此次轉賣用戶信息、數據的做法很明顯,但其卻沒有受到懲治。目前更多的是輿論在對ofo進行譴責,但後者好像已經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輕描淡寫就作出應對的背後,或許是ofo知道目前並沒有相關政策能夠處罰它。針對類似「耍賴皮」的情況,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並出台相應的政策。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傳統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手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既要鼓勵創新,又要平衡新舊經濟業態的關係,促進新舊經濟融合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不管怎樣,對ofo這樣不斷出現負面事件的互聯網企業,是時候展開雷厲風行的行動了!(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斯坦丁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一線廚具品牌方太、老闆等都不生產集成灶?
代工大王郭台銘為什麼沒做房地產?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