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一)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一)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編者

本文源自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作者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

——紀念南師誕辰百年

(一)

文/馬宏達

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

依中國文化,生者年齡始於入胎,故以虛歲稱齡。逝者忌辰紀念,由其出胎獨立為人始計,故稱周歲。戊戌(2018)年,是 南師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98歲的劉(雨虹)老師囑我為文紀念,我卻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談在 南師身邊百月余的見聞嗎?寫本書也道不盡。評價 南師嗎?我沒那資格。何況我自己做得也很差,有負師恩。

其實,南師的《狂言十二辭》,早已預先概括了自己的生平。

雖如此,斗膽姑妄言之,我個人看法,南師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清理與重建,融通古今中外,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為此他投入了畢生精力,死而後已。這是他一生的主脈,也是他的歷史使命。其餘的濟世利他事迹,是在此主脈下的隨機應用,也是他對「什麼是真學問」的現身說法。

在此歷史大變局中,古今中外的種種洪流交匯激蕩不已,河山滄桑,文運多舛,處於其中的人們,上下浮沉,淹沒無數,活下來的,也很茫然。 南師首先是這個大歷史背景下的求索者,「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蒼生架上書」。在判定英雄安天下的路線非其因緣後,他選擇了文化的救亡與繼往開來,直至終身。

所謂「文化」,廣義講,包括了人類的一切,從衣食住行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禮儀規則、社會組織、倫理道德、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從政治、法律、經濟、軍事、金融到歷史、宗教、哲學、科學、技術……而這一切,從世界到中國,皆在空前的巨變未定中。

若把人的身心,比作電腦,身體是硬體,文化便是軟體。一個人,從懷胎到出生,受教育、工作、生活乃至一切努力、經驗、閱歷,連同不斷受到的熏陶、染污、影響,如同電腦裝入了各種軟體(包括病毒),這就是文化,是人們身心反應和行為的依據和指南,且由於人心的複雜特點,一旦根深蒂固改變極難,遠不如電腦軟體裝卸方便。遇事,「軟體」會習慣性近乎自動反應,發生識別、是非判斷、喜怒哀樂、身心行為……此過程因極其微細複雜且習以為常,人們很難自覺自知。不同「電腦」的「軟體」同異互見,相斥相吸,甚至互為病毒。即使同一部「電腦」,「軟體」也常會自相矛盾。

當文化變亂時,勢必導致人心「軟體」的混亂與茫然,導致行為混亂,個人煩惱與社會問題,必定紛至沓來,層出不窮。

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連續不斷的四維空間歷史文化,如一整體巨人,是人類歷史文化博覽館中獨一無二的偉大瑰寶,其中一切經驗教訓皆很寶貴。但是,百年來,她一度命如懸絲。

歷史文化如同河流,源清流濁、法久弊深是必然的,陰陽相依,福禍互變,過猶不及,因果難料,清理與重建是必要的。然而,歷史的波雲詭譎錯綜複雜,不是象牙塔中從容不迫的路線圖。更何況龐大的慣性因循勢力與現實的利益盤根錯節,使得任何清理與重建都困難重重——不止舊習慣舊利益格局積重難返,且遠因近果、小格大局、此是彼非、利弊互變,更是難上加難。同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文化之浩瀚汪洋,孰能望其涯際?芸芸眾說,或摸象自是,或一葉障目,或泥於一隅,或小知不明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回首百年前,救亡烽火急,前人來不及也沒能力釐清歷史文化的是非曲折精粗源流,亟不可待加上矯枉過正,便迅速滑向了玉石俱焚、全盤否定。

現實世界之複雜,不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思想、主義、技術、辦法或個人便可達成,而是無數偶然必然因素條件綜合互動而形成的,且變動不居。那些把複雜現實皆歸咎於或歸功於某文化思想或某因素的想法,未免一葉障目;或者以為採用某個思想或價值就可包治百病,那多半會包致百病。可惜這種思維一再泛濫於世。

當一個國家民族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持全盤否定態度,如同一個人將自己與列祖列宗的一切過往與精神世界一筆抹殺丟進垃圾筒,無異於靈魂自殺,她在世界各國與民族之林中如何抬得起頭、挺得起脊樑呢?失去自信,進退失據,難免跟在別人後面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如何能有自信而獨立自由的精神煥發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呢?人畢竟不是電腦可以迅速更換軟體就成了新人。即便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再強大,對自己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認知也永遠是每個人生無法逃避的課題,那是「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裡去」等生命根本問題的一部分,是每個人生坐標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的文化,有的對當時有效,對現在不一定有效,但不應犯以今非古的邏輯錯誤,不尊重其歷史價值。仍對現在有意義的,尤其很多寶貴的精神與經驗教訓,更應汲取與發揚、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對現代的意義與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上沒有如今卻面臨的新情況,當然要與時偕行創造新文化來應對。中華文化有無數寶貴精神,其一便是與時偕行的變通思維與生生不息精神。

百年前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逐步引領了這個時代。

科學求真求證,培育了可貴的科學精神,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肯定、尊重前人的努力與成果,但不迷信權威固步自封,鼓勵發揮想像力,解放創造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嘗試、創新、試錯、容錯、糾錯、證偽,不斷開拓未知領域。

這種精神與經驗,在人文文化領域,同樣有其借鑒價值,有助於煥發人文文化領域的創造力與生機活力,打破偶像化、完美化、教條化、壟斷化、固化僵化思維。

其實,人文文化,應當鼓勵發散思維與歸納思維並重,多角度多維度開放性的思考與發揮,可彌補「標準化答案」帶來的局限與偏執。畢竟,學問是用來探索、解釋、改善自己和世界的,其價值在於自覺自助自立自強,在於濟世利生造福社會,在於「參贊天地化育萬物」。而生活和世界是極其豐富多彩且複雜多變的,學問一旦止步於權威壟斷化、教條化、書面化、標準化,便與作繭自縛、畫地為牢、紙上談兵銜接了。孔子的教育提倡「啟發」「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云云,《中庸》倡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遠超近人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包括了鼓勵學人獨立自由思考、縝密審慎求證、自立自覺自強、知行互動統一,鼓勵活潑潑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變通思維與歸納思維並重,而絕非鼓勵教條化、標準化、脫離實踐化、固化僵化思維。

同時,科學技術也解決了很多具體而實際的問題,帶來空前豐富的物質生產與生活便利。但另一方面,技術的「雙刃劍」問題也愈加凸顯於世,如何應對,是人類無法迴避的重大課題。並且隨著技術爭先恐後遍地開花式創新,給世界帶來的顛覆性變化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機會與風險不斷湧現,人心的正常承受能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世界的未來走向愈發難測,種種可能性並存,失控的風險在積聚。

中國古人並不缺乏自然科學研究與技術發明的天賦、才華與成果,但是中國古代並未持續鼓勵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對此世人有種種猜測解讀,甚至以一時的成敗來抹殺領先世界千載的歷史文化。其實從某種角度看,毋寧說是古人基於前瞻思考的主動避險選擇,只是後來繼起者固守成例未能知己知彼及時變通,遺患後世。諸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以及「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莊子》)等等哲思,的確是現實的反映,今日世界仍未跳出這些忠告的掌心。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當別人開始拚命發展科學技術並用於國際競爭與征伐時,若不迅速趕上,自保尚難,遑論其餘。

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科學距離揭示世界與生命的根本奧秘還很遠,還無法提供終極確定的世界觀,以及基於其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沒解決善和美的問題。「三觀」以及真善美等等問題,還需參照既有文明成果,儘管既有文明成果彼此之間存在爭議。

民主在制約權力濫用,保護個體權利,鼓勵個體創造,集思廣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時,在實踐中也出現不少問題和困惑,如何揚長避短是世界各國的難題。近人多持中國古代皆專制集權論調,當然也有反對此論的研究與著述,還有研究西方民主與中國古典文明西傳確有淵源者。

不管怎樣,不論哪一味葯,關鍵在於運用得當,用得不對都會出問題。科學與民主,同古今中外其他價值一樣,在社會實踐中,也存在陰陽相依、過猶不及與福禍互變等問題,一不留神同樣會造成問題甚至變為文化包袱。

而且,只有科學和民主是遠遠不夠的。人類社會有追求真善美反對假醜惡、追求秩序反對失序、追求公正反對弱肉強食等等訴求,需要系統、充實而合情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人生的信仰、座標系與指南。而且人是有感情、情緒的,感情、情緒幾乎左右了人生,所謂理性也往往服務於感情、情緒。用什麼來料理感情、情緒呢?只靠科學和民主,遠不足以指導人們的日常行為,不足以安身立命,撐不起這個複雜而深邃的世界。科學、民主、權力、政治、經濟、軍事、金融、資本、法律、媒體、制度……畢竟操之在人,至少受人影響很大。人們的性格、品德、智慧、見地、信仰、思想、道德、倫理、情緒、慾望、習氣、志願、人文修養、經驗閱歷、利益關係、社會關係、財富條件甚至健康狀況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其行為抉擇,人性與機器畢竟大大不同,遠非科學民主自由可以料理,也使得世界充滿了變數,歷史永遠不會「終結」。

「新文化」年青時髦而氣盛,彷彿青春期的少年,逆反並掙脫古老前輩演變下來的重重局束,勇敢探索新路,於百年來的艱苦卓絕奮鬥中,帶領古老的民族國家重新獨立自主,並快速步入工業化現代化時代,代價巨大,成就輝煌,非常值得自豪和尊重,也需總結經驗教訓。面對複雜深邃而變數頻仍的現實挑戰和需求,如何進一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任重道遠,還須朝夕惕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汲取古今中外文化精華,不斷充實理順,才能更好地繼往開來。

南師處於世界與中國歷史文化如此空前巨變的一百年中,他明白文化變亂的後果,「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他以知其不可而為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在這段關鍵的歷史時期,不計代價,不計成敗,不避譏嫌,義所當為則為之,弘毅承當,畢其生默默做著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工作,也為解決上述「雙刃劍」問題提供著自己的智慧。他沒有白白努力,無數讀者在共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如今,青春期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新文化」要認祖歸宗,處理好與五千年歷史文化的關係,融通血脈,去蕪存菁,以致根深葉茂,生生不息,當然值得激賞。只可惜,真正的文化大才卻已青黃不接。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金剛經》的教育方法
養生文化:常用的13種按摩手法,一學就會,收藏備用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