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輪船招商局就要夭折,廣東富商唐廷樞如何把它辦活的?
作者:金滿樓
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洋務企業之一,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
早在1872 年 8 月,上海本地富商朱其昂受李鴻章之命籌建輪船招商局。然而,儘管手握20 萬石漕糧的專運權,但招商局招募商股並不成功,開局十分不利。
在此情況下,著名的買辦、廣東商人唐廷樞與同樣為買辦商人出身的徐潤接任為招商局總辦、會辦。
以唐廷樞與徐潤的商業地位及人脈、經驗,這次的改組無疑是成功的。事實上,當時除了唐廷樞,招商局還真沒有其他更好的總辦人選。
原因很簡單,唐廷樞本身積累了雄厚的資本,而且是華海、公正、北清幾家輪船公司的華董,對航運業有著豐富的經驗;
此外,多年的買辦生涯讓讓他對招商局的主要競爭對手了如指掌,佔得先機。
上任之後,唐廷樞與徐潤向李鴻章提出兩點:
一是將招商局「承運漕糧為主、併兼攬客貨」的運營方針改為「攬載為第一義,運漕為第二義」;
二是招商局「局務由商任,不便由官任」。
換言之,招商局內盡量淡化官辦因素而按照「買賣常規」招募股份與日常經營。否則,「商人只有出錢的義務,卻沒有經營的權力,生意賺了還好說,賠了找誰去理論?」
之後,在「商辦」方針的指導下,輪船招商局的進展立刻大有起色。
為了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唐廷樞帶頭入股白銀8萬兩、徐潤附股24萬兩銀,並各自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購買招商局股份。
在唐、徐兩人的號召下,各地鉅賈紛紛加盟,招商局100萬兩銀的招股任務很快完成,「招商」二字,實至名歸。
在改組後的第二年,招商局凈利潤即高達8萬兩白銀,賺錢效應十分可觀。
隨後,唐廷樞加快購船步伐以擴大經營。1876年時,招商局已擁有輪船11艘,成為當時不可小覷的航運業主力。
一年後,唐廷樞、徐潤更是又抓住機會,並以極大的魄力收購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的所有產業(包括船隻、碼頭及倉庫等)。
在付出 222萬兩的代價後,招商局的船隻也由12艘迅速增至33艘,接近中外輪船總噸位的三分之一。
對於招商局的迅速崛起,太古、怡和兩家競爭對手十分警惕並迅速展開惡性的降價競爭,企圖將新生的招商局一舉壓垮。
然而,唐廷樞對此卻不慌不忙,他一方面在公司內部減除冗員,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面向海內外招聘了一批能幹的買辦及外國技術人員,大大增強招商局的競爭力。
眼見無法壓垮招商局,因降價而損失慘重的太古、怡和兩公司不得不在1878年與招商局達成妥協,三方簽訂了「齊價合同」。
之後,1882年和1890年,怡和、太古公司又展開惡性競爭,三方又重新簽訂了兩次「齊價合同」。
自此,招商局不但牢牢地立穩了腳跟並與太古、怡和成「三分天下」之勢,而且還成為國內航運業中最重要的一方。
對於唐廷樞的出色表現,當時的外商也不得不承認:
「中國船隊管理有力,指揮精明」, 「(唐廷樞)在東方一家第一流的外國公司(怡和洋行)任職時獲得了豐富而廣闊的經驗,他正在運用這一經驗去擊敗這些外國公司。」
唐廷樞聽後,也不無自豪地說:
「樞、潤不慮資本之未充,亦不慮洋商之放價,惟盼各幫聯合,共襄大舉,使各口轉運之利,盡歸中土,……此事固創千古未有之局,亦為萬世可行之利。」
值得一提的是,招商局的平穩發展與唐廷樞的另一重大舉措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這就是保險招商局。
唐廷樞具有多年的航運業務經驗,其深知招商局時刻不能脫離保險,但當時中國的保險市場完全由外商掌控,投保條件十分苛刻。
1875年4月,招商局的「福星」輪在黑水洋(黃海一帶)被怡和「澳順」輪撞沉,由於沒有保險,這一事件造成了近20萬兩白銀的損失,接近招商局兩成的本金。
在此慘痛教訓下,唐廷樞與徐潤等深感「自籌保險」不容遲疑,隨後於當年11月組建保險招商局,並在此基礎上融資擴建仁和保險公司與濟和保險公司。
由此,招商局船舶的水險、火險及碼頭、棧房、貨物的財產保險均納入其中。1886年,仁和、濟和兩公司合併成立仁濟和保險公司,資本金100萬兩白銀。
唐廷樞雕像
從1873年到1882年,招商局年均運輸收入近200萬兩,其業務不僅遍及國內重要港口,同時還逐步擴展至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海外港口。
然而,正當招商局發展態勢良好之時,1883年爆發的中法戰爭在國內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很多商人由此損失慘重乃至於破產,唐廷樞與徐潤也因挪用局款而被人揭舉。
1885年,李鴻章將唐、徐二人調任天津開平煤礦,由此脫離招商局。
※「鐵莊稼」養了260年,清末旗人為何還是慘遭拋棄?
※1862年,一艘神秘的日本帆船開進了上海,他們意欲何為?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