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貴州遵義播州區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紀實

貴州遵義播州區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紀實

「好教育是干出來的」

——貴州遵義播州區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紀實

2016年12月9日,對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教育人來說是一個歷史性時刻。當天,經國家義務教育督導評估組認定,播州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驗收。

隨後,按機構不撤、人員不散、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的思路,播州區聚焦群眾上好學的需求,在促進教育公平上邁上了新台階。

如今,即將迎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複查監測的大考,播州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2015年—2017年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現「三個增長」,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98.23%,三類殘疾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98.29%,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六年鞏固率105.82%,初中三年鞏固率99.29%……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播州區花茂村時曾鼓勵老百姓『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我們認為,好教育也是干出來的。」播州區副區長張宗萍說。

補短板:啃下城擠鄉弱這塊「硬骨頭」

「學校依山而建,預計年底竣工,到時將建成40間標準化教室,可容納1800名學生。」站在還未完工的教學樓二樓,播州區第六小學校長許潔告訴記者。

許潔手指的方向,是連片的居民區。播州區六小成立前,周圍11個社區的學生只能去離家較遠的學校就讀,老百姓對在家門口上學的呼聲很高。

為化解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今年,播州城區的3所高中整體搬遷到位於郊區的新校,城內騰出校區用於新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同期,播州新建兩所小學。這項總投入13.9億元的工程,新增學位1萬餘個,可以徹底消滅66人以上大班額,使小學、初中起始年級班額嚴控在55人以內。

位於深度貧困村的野彪小學,近年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操場上開了口子的水泥地鋪上了塑膠跑道,藍白色的新校舍修繕一新,露天的食堂建了頂棚,學校有了班班通、醫務室、計算機教室、科學實驗室,體育器材越來越豐富。

2016年以來,播州投入7.2億元,完成「全面改薄」工程項目205個,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舍和活動場地51.2萬平方米,投入7500萬元,完成全區學校旱廁改造和村級學校提檔升級工程。

所有變化野彪小學校長吳建良都看在眼裡,而他體會最深的還是學生的轉變。孩子們會說普通話了,有了4套捐贈的校服,不再一套衣服穿一個月,學習和生活習慣也有很大的改變,「孩子們有了精氣神兒」。

這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另一所學校——龍坪小學。龍坪小學十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學校給每個孩子建檔,檔案中詳細記錄著學生的基本情況和走訪記錄。在龍坪小學暖色調的留守兒童之家裡,「留守兒童」字樣被「幸福少年」取代,透露出學校對這群特殊孩子的關愛。

在播州,像這樣的留守兒童之家、鄉村少年宮有315所,通過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十個一」活動,建立留守兒童管理系統,基本做到了關愛不漏一戶、不少一人。

強隊伍:實現有人教、樂於教、教得好

2016年,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干溪福合希望小學迎來了建校82年以來的第一位專職體育教師。

從貴州師範學院畢業後,李蘇傑考取特崗教師,來到這個省級貧困村,成為一名鄉村體育教師,負責給全校200名學生上體育、足球等課程。

半小時車程外的麥博希望小學,11名教師全部為90後特崗教師,平均年齡26歲,年紀最小的僅21歲。新教師來後改變了學校原來僅有代課教師、缺少公辦教師的狀況。

兩所學校的變化是播州加快教師隊伍建設的縮影。為改變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短缺、結構不合理問題,播州及時擴充教師隊伍,近3年通過免費師範生招錄、特崗教師招聘等形式補充的新鮮力量達1683人。

向薄弱學校傾斜、向缺少編製的學校傾斜,是播州教師隊伍擴容的整體思路。新教師中超過三分之一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其中音體美教師佔36%。

為讓新教師快速成長,提升現有隊伍的業務、管理能力,2017年,播州專門成立繼續教育學校。

「教師培訓一直在做,但沒有成體系,缺少實踐教學。」播州區繼續教育學校校長黃剛介紹,學校成立後,開始分學科、分學段、分崗位系統地進行培訓,通過廣泛調研教師的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菜單式培訓。

到深度貧困村任教的教師,每月除了能夠拿到200—280元的鄉鎮補貼外,還可額外領取200—300元的生活補助。鄉鎮補貼、邊遠補貼、教師周轉房建設、職稱評定和各類培訓向偏遠學校傾斜,真正讓教師在農村紮下根、教得好。

今年9月,播州區委決定,每年拿出6000餘萬元,在現有中小學績效工資總量的基礎上提高25%,用於發放校長津貼、班主任津貼、超課時津貼等,它以目標考核的方式,積極探索公辦學校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破除教師干與不幹、干好與干壞一個樣的難題。

提質量:繃緊辦學質量這根弦

在補齊短板的同時,播州還把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學校內涵發展擺在關鍵位置。

野彪小學與播州區第一小學是結對校,記者來到野彪小學時,播州一小的兩位教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通過結對幫扶,野彪小學的管理更健全,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一改遠近聞名的弱校形象。

播州以城區學校為龍頭,以名校+弱校、名校辦分校的形式,探索集團化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按優質學校幫帶多所薄弱學校的模式,播州組建了8個教研聯盟,聯盟內研訓同步、資源共享,帶動提升集團學校尤其是農村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

曾有其他學校的教師向播州一小校長江艷詢問校服的牌子,這把江艷問住了。「我不知道,這些都是由學生家長拍板決定的。」

讓學校領導層安心「放手」的底氣,源於播州一小積極探索的家校共育模式。學校成立了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參與家長共400餘人。在這個模式下,家長可商討、決定有關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如午餐標準、送餐模式,校服的品牌、價格、樣式。

「學校找到了一條與家長有效溝通的渠道,已經七八年沒有產生過家校矛盾。」江艷說。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擰成了一股繩。學校適時地邀請家長走進課堂,根據家長的職業特點和特長,為學生講為什麼路邊的小攤不能吃、春季傳染病如何防治,以及上插花、皮影戲等實踐課,豐富了學校課程,還開闊了學生視野。

「我們的思考是在長期困擾播州義務教育發展的癥結上取得突破,辦好每一所學校,發展好每一位教師,培養好每一名學生,給播州百姓交出滿意的答卷。」張宗萍說。

中國教育報記者 王家源 通訊員 鄭傳敏 任忠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黑龍江舉辦大學生醫藥類分析大賽
浸入式體驗帶學生走出「專業迷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