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藤村道生:日軍甲午之戰的真正敵人是瘟疫

藤村道生:日軍甲午之戰的真正敵人是瘟疫

文 | 諶旭彬

甲午之戰,無論是戰前調查,戰中因應,還是戰後反省補救,日本政府著著領先於清廷。

但這並不意味著清廷在戰爭過程中毫無還手的機會。比如,就戰備而言,日軍在戰爭中,也曾面臨過極大的困難。據日本歷史學者藤村道生的研究:

「日本士兵的真正敵人是瘟疫。因為沒有建立預防體制,衛生設備很差,所以許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間,入院治療的達17萬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國內的,約佔派往海外士兵人數的三分之一,達六萬七千六百人。在十七萬入院患者中間,因戰爭而負傷的不過四千五百十九人。其餘則是或患赤痢、瘧疾、霍亂等傳染病,或患腳氣病。忽視衛生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犧牲。」

整個甲午戰爭中,日軍調動總兵力,士兵24萬餘人,隨軍伕役15萬餘人。除伕役外,向海外派遣的軍隊數目是17萬餘人。

換言之,此役日軍雖有諸多準備,但在醫療後勤方面,仍存在致命缺陷。過半數士兵與隨軍伕役因病入院,逾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程度嚴重至此,一般情況下,已足以影響到整個戰爭的勝敗。

但日軍在朝鮮-遼東戰場和山東戰場,遇到的不是「一般情況」,而是清廷陸軍。

圖:甲午之戰,日軍傷亡主要緣自疾病,且多發生於馬關和談之後。資料來源:藤村道生《日清戰爭》

據日方統計: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日軍所消耗的彈藥為:步槍子彈一百二十四萬一千八百發,炮彈三萬四千零九十發。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約放步槍子彈八發,每門大炮約放炮彈一百發。看看十年後日俄戰爭中的南山戰役,它以三個師團為骨幹的第二軍,在兩天的時間內,就消耗了大約同等數量的彈藥。如果僅限於同清國陸軍作戰,就可知日清戰爭的軍事規模,是微小的。

日軍人均8發步槍子彈,即擊潰了清廷陸軍,箇中原因,顯然與清軍的落後體制關係甚大。

早在甲午之戰爆發的七年之前,日本間諜小川又次在呈報給天皇的《征討清國策案》中,已有總結:清廷陸軍百萬之眾,唯防勇、練軍四十萬人可用,而防勇、練軍乃地方部隊,部署極為分散,清廷鐵路建設又極差,一旦有事,難以集中調遣。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向光緒彙報「陸海兵數」時,也曾明言:沿海陸軍分布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者,合計僅2萬餘人。

這與小川又次七年前的調查結果——直隸、山東地區,清廷練軍、防勇總數僅5萬人;吉林、盛京、黑龍江地區,練軍、防勇總計不過2萬餘人——是高度吻合的。

圖:日本間諜小川又次

也就是說,雖然清廷陸軍在編製上號稱有百萬之眾——八旗兵約三十萬人、綠營兵約四十七萬人、蒙古兵約十萬人、勇兵約三十萬人。合計約一百一十七萬人——但整個甲午年陸戰期間,在遼東、山東戰場,清軍實際上長期被日軍集中優勢兵力以多打少。

詭異的是,以少打多的清軍,在向朝廷索要彈藥時,卻頻繁獅子大開口。「主事晉昌」曾於1895年1月向朝廷稟告:

「前敵吃緊,軍火將盡,請憲派員星夜解奉毛瑟、開斯子母各二百萬粒,方足分布各營。」

這份奏摺,從側面反映出兩大問題:

(1)遼東戰場一隅,索要如此數量規模的毛瑟槍、哈奇開斯槍彈藥,可見當時清軍所裝備的武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較之日軍所裝備的村田銃,並不存在本質上的遜色,部分性能可能還要好過日軍。

(2)清廷陸軍的可用士兵總數,與入侵日軍相比並無優勢,但這份奏摺索要的彈藥數量,卻是日軍整個戰爭中所耗彈藥三倍有餘,清廷陸軍的訓練狀況和作戰能力,不難推想。

另以平壤戰役為例。此役,清軍出發往朝鮮時,每槍自帶子彈150發,每炮自帶炮彈50顆;後又自國內運去炮彈若干、子彈50萬發,最終僅擊斃日軍180人。而日本媒體當日曾對外宣稱:至1894年12月,共繳獲清軍炮彈260餘萬顆,子彈7745萬餘粒。與晉昌索要彈藥的奏摺相對照,可知日媒披露的這一數據,遂難免誇張,但仍有相當的真實性。

圖:描繪甲午之戰日軍獲勝的日本浮世繪畫作

注釋:

藤村道生:《日清戰爭》,米慶余/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P165。

同上。

小川又次:《征討清國策案》,米慶余/譯,收錄於《日藏甲午戰爭秘錄》,(澳門)中華出版社2007,P17,P21。

李鴻章:復陳陸海兵數為倭事籌備的餉折,光緒二十年六月初二日。收錄於 《李鴻章全集·15·奏議十五》,P373-374。

小川又次:《征討清國策案》,米慶余/譯,收錄於《日藏甲午戰爭秘錄》,(澳門)中華出版社2007,P21。

署黑龍江將軍增祺為辦理子母槍彈事給營務糧餉等處札文,收錄於《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中日戰爭 第二冊》,P160-161。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一),P2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在蔣介石夫婦及其親屬身邊做事,是種什麼體驗?
洋人不肯下跪 大清自有妙計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