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編輯」事件背後:相關技術60年前即出現

「基因編輯」事件背後:相關技術60年前即出現


  一起爭議事件,讓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以及其背後的基因編輯技術進入公眾視野。


  昨日,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賀建奎的「成果」,未經嚴格安全倫理性審查即開展胚胎基因編輯;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調查核實;最初的媒體報道也從網站上被撤下。


  值得注意的是,軒然輿論掀起這一天,正是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賀建奎將作為明星科學家在此會議上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在此之前,「基因編輯」這個詞多訴諸科學家的實驗室,少有出現在普通人口中。

  從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發布,到一張莆田系醫院的倫理審核單,再到122位科學家的聯合反對聲明,「基因編輯」正陷入一場爭議漩渦中。


  基因編輯的中國速度


  盤點有關生命科學領域最近五年的報道,「基因編輯」四個字是高頻辭彙。實際上,「基因編輯」技術,至少在60年前就出現在科學界口中。


  1952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盧里亞發現了細菌限制一修飾現象。在瑞士科學家阿爾伯、美國微生物遺傳學家史密斯等人努力下,相關研究不斷進步;1972年,伯格首次在體外實現了兩個不同來源DNA的人工重組,伯格因這項成就分享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87年,多家實驗室製備成功疾病模型。這種技術一般稱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隨後經過完善與改進,上述技術在生命科學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卡佩基、史密斯以及另外一位科學家也因此分享2007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因編輯嬰兒」項目領頭人賀建奎

「基因編輯嬰兒」項目領頭人賀建奎


  基因編輯技術始於外國,但實際上,基因編輯的中國速度遠超全球,爭議如影隨形。


  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就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黃軍就因此引來巨大爭議,還入選了《自然》雜誌2015年十大影響人物。

  日本北海道大學生物倫理學家石井哲表示,黃軍的研究雖規避了道德倫理問題,但依然引起科學界對於其可能帶來的倫理後果的擔憂。


  2016年11月,《自然》雜誌報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學盧鈾教授以及團隊已開展全球首例應用CRISPR技術的人體試驗;2018年1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華西醫院盧鈾教授所做的人體試驗並非全球首例。早在2015年,安徽合肥的解放軍第105醫院已在病人身上使用CRISPR技術開展治療,合作方是一家名為安徽柯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創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黃軍就獲得了胚胎捐贈者的知情同意書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准;盧鈾和解放軍第105醫院的實驗都是在體外進行基因編輯,最後將編輯好的細胞返輸回人體內,相對來說比較保守。


  而賀建奎的項目,從倫理審批到實驗者挑選都備受爭議,志願者招募平台事後稱不清楚具體實驗情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負責人稱感到「被欺騙」。


  同時,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美國只允許將其用於實驗室科研,英國嚴禁將基因修飾後的胚胎植入到子宮內培育。但中國法律禁止克隆人,卻沒有明確禁止基因編輯。對於這一技術的應用,法規上實際存在空白。

  潘多拉墨盒如何關上?


  賀建奎事件發生後,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分別發表聲明表示反對。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發表聲明表示反對。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發表聲明表示反對。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發表聲明表示反對。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官網的公開聲明中,詹妮弗·杜德娜表示, 「基因編輯嬰兒」的臨床報告數據沒有經過同行評議,所以精確性還無法評價;美國當地時間11月26日,張峰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發表聲明稱,「鑒於目前的技術狀況,我贊成暫停植入經過編輯的胚胎。」


  一種聲音指出,基因編輯作為一項科學技術,若是真的能治病救人,倫理道德上的問題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斯蒂芬·霍金的《未來簡史》一書中,曾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書中描述,在未來世界出現經過基因編輯的「超級人類」,具有優於普通人的身體素質、記憶力和壽命,「給平民階層造成了滅頂之災。」


  此外,書中稱,通過基因編輯修飾後的基因勢必會傳遞給這對雙胞胎的子孫後代。有生物界人士認為,這就相當於在人類基因庫的水池裡倒了一條新品種的小魚,經過一代一代的擴大,將對人類基因庫產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響。


  醫學界頂級期刊NEJM中文網站刊文稱,要關閉潘多拉盒子,應該有相關部門或慈善機構負責這兩名(可能)已經經過基因編輯的女嬰今後的健康,並討論其面臨的生育後代的倫理問題。


  然而,引起軒然大波的賀建奎目前尚未露面;兩個孩子的所在之處也無人知曉。


  新京報記者 劉怡 倪兆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浙大教授王立銘:為什麼基因編輯嬰兒在今天不可原諒?
身高與患癌風險有關?個子越高,患癌風險可能越大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