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造出這麼多漢字辭彙的日本人 怎麼江郎才盡了?
日經中文網11月23日刊登了題為《日本為什麼製造不出新的漢字辭彙了?》的文章,作者為莫邦富,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曾有一次未遂的「二十四節氣政變」
人們都熟知,日語中的平假名由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然而除了文字,如今的日本人依舊在使用中國的文化,而且,還試圖自行改變。
11月25日,在日本東京,遊客在御岳溪谷景區觀賞遊玩。(新華社)
在名古屋教授漢語的董紅俊在臉書發布了這樣一些文字,談到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傳到日本後的一些情況:
「創造於中國戰國時代的二十四節氣早早地傳到日本,在日本沿用至今。根據日本的氣候,日本人又創造了節分、彼岸、社日、八十八夜、入梅、半夏生、土用、二百十日、二百二十日等『雜節』——作為對二十四節氣的補充。」
「1872年以後,日本不再使用陰曆,而改用公曆了。這麼一來,依然使用二十四節氣有些彆扭。比如2018年的立冬是11月7日,可是那天艷陽高照、溫暖如春,這叫什麼立冬啊!」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日本氣象協會曾有過一次未遂的『政變』。那是2011年,一些人打算根據當今日本的氣候創立新的二十四節氣,設立了「準備委員會」,而且向社會徵求意見,計劃在2012年秋季發布『21世紀的二十四節氣』。此舉遭到各方面反對,認為會破壞傳統、造成混亂。於是在2012年9月,日本氣象協會宣布放棄原定的計劃。」
日本為什麼製造不出新的漢字辭彙了?
文章稱,回顧中日文化交流,既有中國向日本大規模的出口,也有日本向中國不遺餘力的返銷。
比如,曾有人在網上刊文指出以下這些名詞都是從日本出口到中國去的漢字辭彙:
「白夜、半徑、飽和、保險、保障、背景、編製、採光、參觀、常識、場合、場所、成分、成員、承認、乘客、出口、出庭、儲藏、儲蓄、傳染病、創作、代表、德育、登記、登載、發明、法律、法人、法庭、反動、反對、分配、分析、封鎖、否定、服務……」
由於篇幅限制,這裡只引用這位作者所列舉的辭彙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這些漢字辭彙所涉及的領域從政治到社會、科技、文化、行政,其範圍之廣泛,令人非常震驚。
文章表示,這些名詞都是中國人熟悉的漢字,如今中國人的語言表達離不開這些辭彙。但根據作者的研究,它們的原創者卻是從中國學習了漢字文化的日本人。
文章說,日本人能造出中國人都能接受的這些豐富的漢字辭彙,可以看出日本人深厚的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
但是,光是有豐厚的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是造不出那麼多辭彙的。日本之所以曾經能夠造出那麼多的漢字辭彙,主要是它在明治維新之後一度成了亞洲的領軍國家,成為西方文明進入亞洲這塊東方土地的橋頭堡,成為西方文獻的翻譯中心,成為在亞洲散播西方文明的文化發信基地。
資料圖片:10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席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典禮並發表講話。(視覺中國)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其實文化也具有水的流動特質。從經濟強國的高處流向經濟弱國的低處,這正是文化的一種非常顯著的特性。
文章表示,必須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隨著日本經濟地位的下降,日本創造新的漢字辭彙的能力也在急劇下降,尤其是互聯網等新科技領域的貢獻,簡直可以說是顆粒無收。這固然和日本社會英文教育的普及、用片假名來表述的外來語的泛濫有著不可切割的關係。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日本在互聯網技術以及經濟、思維方面的嚴重滯後。
編輯 | 閆齊
※白宮「驚現」新畫作:特朗普與前總統們把酒言歡
※延續25年,兩位銀幕傳奇「硬漢」的「C位之戰」
TAG: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