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作為第二有名的火星探測器,大家搶著簽名的洞察號到底要幹些啥?

作為第二有名的火星探測器,大家搶著簽名的洞察號到底要幹些啥?

只有科幻電影里才具備的大冒險情節又繼續在現實中上演了。

北京時間 11 月 27 日,洞察號登陸火星,並發回了來自外星球的影像畫面,這頓時引起了社交媒體的一陣狂歡。可謂人人都愛火星車!然而,洞察號的火星之旅並非一帆風順。

在火箭發射階段,原定的發射安排就因為遭遇了臨時故障而推遲了。而在 6 個月的航行過程中,洞察號也始終像是走在鋼絲上的演員一樣讓人揪心,需要一刻不離地監視。好不容易到達火星軌道也沒完事,特別是在著陸過程中經歷的「恐怖七分鐘」(指探測器經歷火星大氣下降時最容易出狀況的時間段),著實讓人為它捏了一把汗,這也難怪負責這項任務的工程師阿力拜會說:

「關於去火星的一切都很可怕,我們要乘坐火箭發射升空,而火箭基本上就是受控的炸彈。接下來,我們要在真空中航行 6 個月,持續遭受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的轟擊。我們要前往一顆必須要瞄準的行星,因為一旦錯過,就回不了頭了。我們還必須要著陸。而且就算到了火星表面,部署設備時,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出錯。」

好在眾望所歸,洞察號總算安全降落在此前預定的一個名為 Elysium 的平原開闊地帶,正當工程師準備慶祝時,突然發現在拍攝第一幀的落地照時出了意外——工程師們收到了一個噪點密布的紅色星球全景照片,他們本以為是拍攝器材在降落過程中受到損害,不過後來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原來,這是由於儀器環境攝像機在拍攝時半透明的防塵蓋尚未去除,因此反饋到 NASA 大屏幕上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沾滿塵埃的鏡頭畫面。好在啟用洞察號另外一個攝像頭後,再次成功傳回了首張高清無塵照片。


2011 年來的第一次以及 240 萬個簽名

事情到這裡,NASA 的工程師們總算可以鬆口氣了。但在社交平台前等待的吃瓜群眾也同樣興緻勃勃,據悉收看直播人數可能最高達到了百萬,同為看客的筆者留意到,甚至有推特評論區的好事者討論起了 NASA 員工慶祝手勢蘊含了什麼樣的特別寓意?

之所以讓人們興緻不減的可能還不僅僅因為這是 NASA 第一次在官方網站以外的地方(Facebook 主頁和Twitter)進行直播互動,還可能是人們等待這一刻太久了——要知道這已經距離這家宇航機構的上次太空直播過去了六年之久。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是你最愛的本山大叔在退出春晚許多年後突然在台上吼一句,觀眾朋友們想死你們了!你會作何感觸呢?更何況這次登陸的地方不是其它,而是一個距離人類最近的類地行星。

再來看國內媒體熱議的另一個讓洞察號之所以受到極高關注度的因素——聯合簽名。也許是受到 Elon Musk 先生把刻有 「made by humans」 字元的特斯拉帶入太空軌道的啟發,這次 NASA 也搞了一把聲勢更為浩大的萬人簽名活動,官方收集到約 240 萬個簽名,其中有 262,752 個來自大陸(香港 13,163個,台灣23,546個)的戲碼。這些名字陸陸續續在 2018 年 1 月 23 日被安裝到探測器的晶元當中,作為國人同胞想必還是挺值得驕傲的。


使命非凡的這趟車

看了這麼多,我們不禁要問,洞察號火星車帶著哪些使命呢?

洞察號設計來源於它的前任「鳳凰號」,擁有一塊可以展開的巨大太陽能電池板,以便獲得必要的電力驅動。此外,它還具有長達 2.4 米長的機械臂和末端的五指山抓鬥來完成火星」抓娃娃」的使命。而作為世界第八個火星著陸器,投資達到 9.96 億美元的它將對火星進行全面的物理調查,幫助科學家回答一系列涉及到這顆紅色行星和太陽系內其他岩石星球的形成、演化及物質構成的問題。

具體來說:洞察號將從背板上抓取研究設備,將它們提到空中,再小心翼翼地放置到火星表面。它需要花上幾周的時間才能鑽入火星的地下。在鑽洞的過程中,洞察號會定期暫停,測量周圍土壤的熱量傳導效率。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首席科學家吉姆·加爾文(Jim Garvin)稱,「洞察號」火星登陸器將勘測填補至關重要的未知信息,有多少熱量源自於火星的內部。不管有還是沒有,這些熱量將向研究人員透露,火星由什麼構成,它的成份與地球相比又有哪些差別。

洞察號工作壽命被設定為兩年,當然這不代表它兩年後將在外星上黯然報廢,相反很可能和它的著名前任「好奇號」一樣退而不休——後者曾探測到火星存在過水源證據,在光榮完成了這項重大任務後繼續發揮餘熱,原本兩年的任務被科學家無限期延長,一直到 2018 年 11 月 12 日,由地球 24 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依舊能發送指令控制、駕駛這台距地球約 1 億 2,600 萬千米的遙控車。「好奇號」變成了一直工作下去的探測車,甚至還被NASA官方做成了網頁小遊戲。

MISSON X

無論是好奇號、洞察號還是它的各式前任們,最終都是 NASA 終極目標的棋子——Mars 2020 EXOMARS 計劃,這項目標為到 2020 年 NASA 將執行火星 2020 探測任務,用搭載更多探測器的火星車來評估未來人類探索火星所存在的自然資源和危害因素,比如人類如何克服致命太空輻射、潛在的視力損失和骨骼萎縮。在華盛頓召開的最新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宇航局前宇航員 Tom Jones 表示相信在 25 年內可以克服太空技術和醫學障礙。

與此同時,像 SpaceX 這樣的私人公司和其它許多國家正在積極研製可用於未來火星任務的太空技術。自嘲要去火星過退休生活的 Elon Musk 最近在接受 HBO 紀錄片採訪時表示,去火星旅行已經具備 70% 的可能性。正如他之前暗示的,這可能會是一次「單程旅行」,他希望「搬到那裡去」。在此之前他向公眾公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時間計劃——2018年派遣無人龍飛船登陸火星。

如此看來,不光是前赴後繼派遣更多火星車,對於 NASA 來說,任重道遠的計劃還是與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 SpaceX 公司展開太空競賽,看究竟誰能邁出「那個火星人來自地球」的一小步吧!

註:除社交網路圖片外,文章其餘圖片均來自 NASA 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9 年換了 4 個新 Logo,Uber 再度變臉意欲何為?
李彥宏:真正的 AI 化公司要具備三維一體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