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即此便是,莫狐疑

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即此便是,莫狐疑

了了分明中,無一念可得;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即此便是,莫狐疑

母音老人開示《悟心銘》




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即此便是,莫狐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第十三句:「證悟之者,名曰見性。

明心見性一詞,現代修道人都把它看作是高不可攀的聖賢邊事,非我等凡夫所可攀登、企及的。要了生死,只好念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去吧,殊不知明心見性並非難事,更不是高不可攀的(其中道理我在《略論明心見性》一文中敘述甚詳,現不復贅)。我們只按上述方法,息下狂心,不著前境,亦不息滅正念,更不求奇特玄妙,則了了分明中,無一念可得;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此即上節所說之「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之「真精」,亦即永嘉大師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大道。學者把握時機,當此分明而無念的一髮千鈞之時,將其一把擒來,即謂之見性!若稍停機佇思,又被它影子所惑;若舍此而別求,或疑為另有玄妙,則杳不可得矣!


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即此便是,莫狐疑



洞山禪師《五位君臣頌》,於見道位「偏中正」頌曰:「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還認影!」即箴規我人於關鍵時刻,猛著精彩,心領神會,而勿錯過良機也。審如斯,明心見性,亦何難哉? 惜末法學人根鈍、習重,多著神通,此時不見神奇、玄妙,誤認為非是而匆匆滑過,古德嘗嘆息云:只為親切甚,轉令薦得遲。良可慨也! 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


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即此便是,莫狐疑



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歷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截斷眾流;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不怕外道、不要幻想
慧律法師:給人快樂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