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晚清史,最新版歷史教材有七大變化 | 短史記
圖:八年級歷史教材上冊最新版(左)與原人教版封面
文 | 諶旭彬
這兩天,比較了一下八年級歷史教材上冊
最新統編版
,與
之前的人教版
的區別。(註:統編本指2017年投入使用的版本,封面見上圖左,下文簡稱新教材;人教版於2001年審定,中間經過多次修訂,以2016年的最末一版為準,封面見上圖右,下文簡稱舊教材)
本文僅就晚清史部分的變化,略作梳理。
一、課程
整體
布局的變化先說一下概況。
關於晚清史,新、舊教材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單元。
舊教材的第一單元名為《侵略與反抗》。包括了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收復新疆、甲午風雲、辛丑條約,共計五課內容。第二單元名為《近代化的探索》,包括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內容。共計七課
(不計入「武昌起義」一課)
。
新教材將上述內容,劃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名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版封建社會》,內容包括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第二單元名為《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內容包括洋務運動、甲午之戰、戊戌變法、抗擊八國聯軍。也共計七課
(不計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兩課)
。課數相同,並非課程布局毫無變化。
在舊教材中,太平天國的內容被置於第二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的末一小節,新教材將其單獨列為第三課《太平天國運動》;舊教材原有的第三課內容,被壓縮後放置到第四課《洋務運動》之中,成為其第三小節「建立新式海陸軍」的一小部分。圖:新(左)、舊(右)教材目錄對比
再具體說一下每一課的變化。
二、「三元里抗英事件」重回教科書
新舊教材的第一課,講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相比舊教材,
新教材在表述上有許多的改動。
比如,舊教材說「那時,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新教材的表述更改為「英國為了開闢海外市場,向中國運來呢絨、布匹,但遭到中國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的排斥,嚴重滯銷」——對「中國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這一時代因素作了強調。再如,舊教材稱「林則徐積極防禦,英軍無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新教材更改為「英軍封鎖珠江口後,北上攻陷浙江定海……」——未再提及「林則徐積極防禦」。此外,新教材還增入了不少內容。
比如,介紹了英國對華鴉片走私的總量——「從18世紀末到鴉片戰爭前夕,走私到中國的鴉片達40多萬箱,從中國掠走3億至4億銀元」。這是舊教材未曾提及的內容。再如,在介紹《南京條約》的同時,還提及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這是舊教材沒有的。此類改動與增入,在之後的所有課文中都廣泛存在。這裡以第一課為例稍作介紹,後續就不再提及了。
除了這類改動,第一課最大的變化是
「三元里抗英事件」重新進入了新教材。
其具體表述如下:
「1841年5月30日凌晨,廣州三元里及各鄉數千鄉民手持武器包圍英軍盤踞的四方炮台。英軍司令率部出擊,群眾按計劃將敵人誘至牛欄崗後,埋伏在周圍的七八千群眾衝出來,將英軍團團圍住。這是,天氣忽然變化,風雷交加,大雨傾盆而下。英軍的火藥被淋濕,火槍無法使用,只得端起刺刀,排成方陣,作困獸之鬥。廣大群眾手持長矛,勇猛衝殺,直殺得侵略者連滾帶爬,向四方炮台逃命。」
這部分內容,舊教材曾一度不再提及。
圖:新教材增入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的相關表述
三、太平天國運動重新單獨列為一課
新舊教材第二課,講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兩相比較,最大的變化有二:
(1)新教材重新納入了「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相關內容。
舊教材介紹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時,較為抽象,僅言「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新教材則增入了「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一句,並在「相關史實」板塊,用了較大篇幅介紹了這兩次事件。
圖:新教材關於「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相關介紹
(2)太平天國運動被單獨列為一課。
在舊教材中,太平天國運動被置於第二課的末節,名為「太平軍抗擊洋槍隊」(見下圖)。僅簡略介紹了太平軍的出現,重點落在「洋槍隊」如何被太平軍擊潰,以及華爾被人如何被擊斃。未提及太平天國的興盛、衰落與滅亡。
圖:舊教材關於太平軍的介紹
新教材改以整整一課介紹太平天國,這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歷史教材相似。共計分「洪秀全與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天京陷落」等三個章節,涉及到《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天京之變及曾國藩的湘軍等內容。在「知識拓展」部分,還介紹了「曾國藩與趙烈文預感清朝的危亡」這則近年來流傳頗廣的歷史掌故。
圖:新教材中,太平天國單獨列為一課
四、增入一段針對官辦企業和官督商辦企業的評價
新教材第四課是「洋務運動」,對應舊教材的第六課。
二者比較,最大的區別是新教材增入了一段這樣的評價:
「洋務派辦的軍事工業,全是官辦性質,不但不能自主經營,而且在管理方式上還存在官僚衙門的惡習。以福州船政局為例,局內人員的『薪水工食』竟佔了全部經費的80%。它們的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遠遠低於國外的同類企業。在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中,這類問題也同樣存在。」
舊教材中沒有此類概括性的評價。
僅在介紹江南製造總局時,提到「(它)是官辦的,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缺乏發展的動力。它採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用軍隊的辦法約束工人,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產品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圖:新教材關於洋務企業的整體評價
五、增入譴責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相關內容
新教材第五課是「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對應舊教材的第四課「甲午中日戰爭」。
二者比較,大的區別有兩點:
(1)修正了關於黃海海戰的表述。
舊教材的說法是:「此次海戰,日本艦隊也遭重創。日本旗艦被重炮擊中,彈藥庫爆炸,死傷一百餘人,基本被毀。『吉野』等四艘戰艦受重傷,幾乎沉沒。
經過五個多小時激戰,日本艦隊首先退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作追擊,隨後返航。
」新教材更改為:「此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戰後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不許出海迎敵,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
圖:舊教材關於黃海海戰的表述
(2)增入了「瓜分中國狂潮」一節,重點介紹和譴責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新教材的表述如下:
「列強再中國掀起瓜分狂潮時,美國正忙於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後來,它見各國『勢力範圍』劃定,便於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
類似的表述,曾出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及之前的教科書中。2001年審定的人教版舊教材,一度略去了這方面的內容。
圖:新教材關於「門戶開放」的內容介紹
六、修正「戊戌變法」的一些史實錯誤
新教材第六課是「戊戌變法」,對應舊教材的第七課「戊戌變法」。
相比舊教材,新教材修正了一些史實錯誤。
比如,關於「公車上書」,新教材增入了一句「這次上書並沒有上達光緒帝」。關於百日維新。再如,舊教材中有「光緒帝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這樣的句子,新教材將之刪除,改為「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表示『不甘做亡國之君』,決心變法」,不再提「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此外,新教材還刪除了慈禧欲借「天津閱兵」逼光緒退位、康有為派譚嗣同遊說袁世凱率軍保護光緒,反被袁世凱告密的相關內容。
圖:舊教材中關於「慈禧借閱兵逼光緒退位」的內容
七、大幅增加「義和團」的相關內容
新教材第七課是「抗擊八國聯軍」,對應舊教材的第五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二者對比,最大的區別是新教材明顯增加了與「義和團」相關的內容篇幅。
舊教材中,與義和團相關的表述只有兩個段落(如下圖紅框所示)
。僅抽象介紹了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鬥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具體戰事,只簡單提及「侵略軍在廊坊被義和團圍困」。圖:舊教材中與「義和團相關的內容」
新教材共計用了3頁的大篇幅,來講述義和團(如下圖所示)。內容包括了義和團的由來、義和團進京、「扶清滅洋」口號及盲目排外、廊坊阻擊八國聯軍、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天津保衛戰、被慈禧下令剿殺……等等。
舊教材僅簡單稱義和團為「反帝愛國運動」,新教材承襲其說,但增入了一些新的評價:
「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和清政府發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義和團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這些落後因素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鎮壓義和團提供了條件。」
圖:新教材關於義和團的內容,共計3頁
此外,新、舊教材的晚清史敘述,均止於庚子事變,緊接庚子事變的是辛亥革命,1901~1911這十年間,所發生的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等內容,被全部略過,所以也就不存在「新舊教材的區別」。
(完)
※二戰後,日本外務省的沉痛反思 | 短史記
※抗日名將宋哲元的「對日親善」,該如何評價?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