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東北考察之行,改變了錢學森人生軌跡,初衷並不是搞火箭導彈
一場東北考察之行,改變了錢學森人生軌跡,初衷並不是搞火箭導彈
中國在經歷了近代的戰爭史之後,處於一個百廢待興的時期,但基於中國的基礎差,沒有實際可用的技術人才,是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為了發展,中國向國外留學的華人,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華人能夠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發揮自己的作用,為祖國效力。在五星紅旗的召喚下,愛國的科學家們,紛紛踏上了回國的道路。其中,有我們熟知的錢學森,他是中國科學界的希望,他的大名被每一個中國人熟知。他本來在美國發展得很好,但他首先是個中國人,他為了回國,也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的。回國之後的他,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直接投入到了導彈科研中,而只是一個力學方面的科學家。
他回國的設定,也只是個物理力學方面的專家,但是一次東北考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才造就了一個「導彈之父」,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1955年11月下旬開始,他在東北考察,考察的範圍有高校、工廠、機構等。在哈爾濱的大學有過三次的演講。畢竟是在國外學習工作的人,有很高的見地,談吐讓同學們激情澎湃。他受到了學校廣大師生的歡迎。
此時的中國學生,求知慾是很強烈的,尤其在他演講之後,更加對中國的未來有信心。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考察,開始改變了他的人生。在歡迎宴會上,學校有人提出了中國能不能造出導彈的問題,而錢學森斬釘截鐵給出肯定回答。他的回答給了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提出問題的人,也給了錢學森發揮作用的契機。在人們的鼓勵下,他改變了之前的科研方向,轉向了研究軍事航天。
他的研究,讓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如果不是到東北考察,就不會被問到研究導彈的問題。中國可能就多了一個力學界的科學家,而不是航空界的。他的初衷不是搞火箭導彈的,他科研方向的改變,就是一次偶然。
※用鐵鏈拴住男孩,「被困」牆上11年不得自由,親人整天以淚洗面
※海水中鹽從何而來,不是自然有?海水會越來越咸?專家話值得深思
TAG:小歷史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