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墨生:我們時代的「藝術」,在逐漸走味、變味
[ 本文共計1434字 · 建議閱讀2分鐘 ]
文 / 梅墨生
愛默生說過:若誰想成為一個人,他就一定不能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藝術家。藝術家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常常把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帶著有所保留的精神去審視內心和外界正在發生著的一切,這個過程雖然備受煎熬,但總不至於使自己也「走味」、「變味」……
——施晗
梅墨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氣味非常繁複多樣的時代,真如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的充滿聽視覺誘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消費享樂的時代,人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時刻在觸動與吸引的慾念誘惑中。
對於視聽覺感官的刺激的藝術表現顯然不是我們的傳統。
外來文化的長驅直入,其結果是豐富並擴充了我們的視聽覺,當然,也一定程度地干擾並攪亂了我們的視聽口味,可以說喜憂參半吧。
梅墨生書法作品
筆者無力也無意對某個時代下定義,而這個時代的藝術尤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
藝術說到底還是離不開趣味。這是梁啟超的意思。
我們品賞藝術時一如我們品嘗不同的食物,氣味不對不好聞,滋味不對不好吃,然而傳統中品賞的內涵已遠了,可能是我們時代的「藝術」已逐漸在走味、在變味了。包裝太多,色素、香精添加劑太多太濫,而食物本身的天然本質已蕩然無存。
梅墨生書法作品
我們的「藝術」愈來愈多,我們的「藝術」卻愈來愈寡味、愈來愈變味。
就書法而言,我們一旦脫離了漢字及毛筆的書寫,就已離題萬里了,但一經包裝炒作,仍然以「書法」的名義泛濫宣傳著。
有人認為漢字是對書法的羈絆,孰不知,沒有限制便沒有藝術,沒有規約更不會有高級的藝術。沒有了規約和限制,仰韶半坡彩陶上的紋飾與圖畫怎麼會那麼生動簡約?
梅墨生書法作品
有所不為,使倪瓚的山水別具一種冷寂清幽的意境。西方繪畫亦然,每位大師都是在刪除、精簡和錘鍊中提純自己的語言並升華了自己的藝術格境的。
義大利的莫蘭迪畫那麼單純、簡單的靜物,然而不礙於他成為大師,關鍵在於其繪畫中蘊藉著一種濃濃的趣味,那氣味至純凈、至簡約,有一種約束又自由之美。那藝術的味道是淡的,是靜的,是幽的,是切近又玄遠的。
顯然,他不去創作宏大主題,也沒有米開朗琪羅《創世記》般的宏大敘事,可是,莫蘭迪用瓶瓶罐罐的拆組一次次地碰觸著觀眾的心律,那是生命隱密處的微瀾。
梅墨生書法作品
能品味藝術,一如我們是美食家能品嘗美味。八大山人的水墨畫,是什麼味道?是幽玄空靈的味道,是苦茶回甘生命況味。他的生命履跡的獨一個不可重複,他的藝術更不可重複,藝術家一次次的創作也就是一次次的生命時空與況味的消費。
觀者於是可以咀嚼於數百年後,隔空對話,了無遮障。
藝術的氣味從未因藝術家的消失而消失,反而因時空睽隔而彌散。因此,人類最動人的一個行為,便是可以創造「藝術」。
梅墨生書法作品
進入菜市場,不免聞到菜與肉的混搭氣味。吃葷的歡喜,吃喜的蹙眉,雖未入口而氣味已至。一幅字、一幅畫、一首音樂、一個建築、一個舞蹈、一首詩……我們都會感受到作者的「欲」與「味」,是故,每一次欣賞都不免於或痛苦或享受的況味。
為了那喜歡的口味,我們尋尋覓覓,原來好惡只在一個趣味。
————
梅墨生,河北唐山人,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書畫家、詩人、學者,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等,國家一級美術師。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 特別推薦 |
藝術·美學·品鑒
※何香凝:沒有了氣節和風骨,藝術有什麼用
※被世人遺忘的「書仙」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