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會掙錢更會花錢,除了遊山玩水下江南,還有大筆銀子花哪了?
那乾隆的私房錢都花到哪兒了呢?首先,當然是吃穿住用,遊山玩水。乾隆前後六次下江南,為了彰顯皇家氣派,那真叫花錢如流水。但接下來要給你講一件特別具有清朝特色的事情,那就是乾隆把大量私房錢用來修建了藏傳佛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這裡說的藏傳佛寺,就是藏傳佛教的寺廟。藏傳佛教是指傳入西藏地區的佛教分支,因為它的修行者被稱作喇嘛,所以又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的一代宗師宗喀巴創立了格魯派,這個教派的僧人一般都戴著黃色的帽子,所以格魯派又被稱為「黃教」。黃教後來傳到蒙古,對蒙古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到了清朝,藏傳佛教已經成為藏人和蒙古人的共同信仰。
乾隆在藏傳佛寺上花了多少錢呢?從現存的乾隆年間內務府賬本來看,從乾隆八年到乾隆六十年,有據可查的開支有45000多筆,其中和宗教相關的開支2萬多筆,佔到了將近一半。根據作者的統計,乾隆年間,光是北京修建的藏傳佛寺,就花了1000多萬兩。
比如順治年間修建的白塔寺,乾隆八年重修並改名為永安寺,當時乾隆還專門成立了永安寺工程處。從乾隆八年到乾隆三十五年,永安寺改造工程一直持續進行,工程費達到了20多萬兩白銀。再比如乾隆十一年,又在北海旁邊興建了闡福寺,花了14萬兩白銀。在乾隆三十三年,為了給太后慶祝八十大壽,乾隆皇帝又在北海旁邊修建了極樂世界和萬佛樓,極樂世界耗費白銀27萬兩左右,萬佛樓則耗費白銀110多萬兩。這還不包括木材的運輸費,建造萬佛樓所需的木材都來自熱河圍場,根據熱河總管當時的報告,砍伐出來的木材接近14萬件,從熱河運到北京,運輸費大概花了54萬兩。
除了北京以外,乾隆還在熱河、山西等地都建了藏傳佛寺。其中熱河最有代表性。熱河大致在今天河北、遼寧和內蒙古的交界地帶,在清代初期本來人煙稀少,一些蒙古人在這裡建牧場。雍正元年,在這裡設立了熱河廳。之所以取名叫熱河,是因為這裡有溫泉流入河水,即使在冬天寒冷的時候,河水也不會結冰,所以取名叫熱河。後來在雍正十一年,政府又把熱河廳改名為承德州,「承德」的意思就是承受祖先的恩德,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建在這裡。
可能會有人覺得,避暑山莊就是皇帝度假的地方嘛,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清朝皇帝除了到熱河度假,還在這裡建了不少藏傳佛寺。我在前面曾經說過,乾隆皇帝光在北京修建藏傳佛寺就花了1000多萬兩白銀,那麼在熱河又花了多少呢?正好差不多一半,500多萬兩。今天你如果去承德避暑山莊遊覽,還可以看到很多藏傳佛寺,比如普寧寺、普樂寺等等,這些寺廟合稱「承德外八廟」,很多都是西藏建築風格,非常顯眼。
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用自己的私房錢來修建藏傳佛寺呢?他老人家為了賺錢,都不惜挪用國家財政收入了,怎麼在修建佛寺的問題上又大方起來了呢?其實,這個問題裡面藏著很深的道理,清朝能夠長期維持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原因,就和這個問題有關。
乾隆用私房錢來修建藏傳佛寺,這首先當然是因為,乾隆自己的確是藏傳佛教的信徒,他曾經拜藏傳佛教的章嘉活佛為上師,隨他一起修行密宗。而且,清朝的官方檔案里還留下了這樣的記載:乾隆皇帝在平定金川地區的叛亂後,處死了叛亂的十三名領袖,用他們的骨頭製成了密宗的法器,供奉在宮內的佛堂之中。甚至乾隆皇帝的陵墓也就是裕陵地宮中,還可以看到近百種藏文陀羅尼咒。陀羅尼咒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封印,「陀羅尼」就是讓善法不散失、惡法不作祟的意思。乾隆皇帝對於藏傳佛教的信仰,確實有真心實意的成分。可惜,目前沒有什麼記錄乾隆內心活動的資料,我無法對此作出考證,但從佛教徒的一般動機來看,乾隆很可能認為,只有用自己的錢來修建藏傳佛寺,功德才會迴向給他自己。
不過,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歸根結底是為了維持大一統國家的穩定。前面我說過,藏傳佛教在清朝已經成為藏人和蒙古人的共同信仰,乾隆修建藏傳佛寺,就是為了利用宗教來維護中央王朝與西藏、蒙古的關係。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地區修建的佛寺,大多都是西藏的建築風格,他還邀請了大批藏傳佛教的喇嘛進駐這些佛寺,定期舉辦法事。藏傳佛教的高僧前來北京朝拜時,經常居住在熱河的佛寺,這樣中央政府就大大拉近了和西藏上層人士的感情。
比如在乾隆四十四年,恰逢乾隆七十大壽,六世班禪就率領了兩千多人,從扎什倫布寺啟程,前往北京朝拜祝賀。乾隆就模仿扎什倫布寺的外觀,提前在熱河建造了須彌福壽寺,專供六世班禪居住。六世班禪在京期間,還在雍和宮等地講經說法。六世班禪的北京之行,加強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區的政治聯繫。乾隆通過建藏傳佛寺,達到了拉攏西藏、穩定西南邊疆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藏傳佛寺的修建還籠絡了蒙古的王公貴族。北京是清朝的都城,熱河則是蒙古和內地之間的交通樞紐,乾隆在北京到熱河一帶修建藏傳佛寺,這就吸引了很多蒙古王公前來拜佛,增強了內地和蒙古的精神聯繫。尤其是熱河地區的普陀宗乘之廟,因為外形完全仿照拉薩的布達拉宮修建,號稱「小布達拉宮」。對蒙古王公來說,拉薩遠在天邊,熱河卻近在眼前。在明朝,熱河地區是防範蒙古的前線,也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隔離地帶;在清朝,這裡卻成為蒙古王公心目中拜佛朝聖的目的地,也成為內地和蒙古之間和睦相處的象徵。
乾隆的這種做法,客觀上還削弱了蒙古的經濟實力。他修建藏傳佛寺,邀請了很多喇嘛長期住在寺里,但撥給喇嘛的生活費用卻很少,甚至少於八旗官兵。而且有很多喇嘛根本沒有編製,也就領不到生活費。那喇嘛靠誰來養呢?靠蒙古王公的布施。有人認為乾隆的這種做法,客觀上消耗了蒙古人的財力,降低了他們反叛的可能性。在清朝,位於內地和蒙古之間的熱河,駐防軍費卻非常少,甚至少於江南地區的駐防軍費。可見,修建佛寺雖然花了很多錢,但其實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既然修建佛寺的行為背後有這種政治考慮,那乾隆為什麼不用國家財政資金來建呢?這背後可能還吸取了元、明兩代的教訓。
皇帝修建藏傳佛寺,這種行為也不是清代特有的,在清代以前,元、明兩代也曾修建過藏傳佛寺。元世祖忽必烈將著名的喇嘛八思巴奉為帝師,並修建了大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從此,藏傳佛教成為元代的國教,修建藏傳佛寺的風氣,一直到元代滅亡前夕都沒有中斷。明代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就非常推崇藏傳佛教。朱元璋曾經將兩名喇嘛任命為全國最高僧官,管轄全國佛教,包括中國內地的漢傳佛教。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北京再度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中心。明宣宗朱瞻基曾在北京大量供養喇嘛,為此還專門修建了大覺寺。明朝皇帝里最推崇藏傳佛教的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甚至自封為藏傳佛教的法王,還修建了大護國保安寺、鎮國寺等佛寺。
元明兩代皇帝對藏傳佛教的尊崇,除了他們的個人信仰,也同樣存在安撫邊疆地區的考慮,不過,元明兩代修建佛寺花的都是國家財政資金,這對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元史》裡面就說,元代修建佛寺導致「朝廷未尚有一日之儲」,就是根本存不下錢來。明代中後期經常出現財政危機,也和皇帝修建佛寺、供養喇嘛有一定的關係。乾隆皇帝也大建佛寺,但並沒有給國家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因為他動用的不是國庫的錢,而是自己的私房錢。乾隆的這種行為背後,反映出清朝皇帝的一個特殊政治功能,那就是他充當了聯合不同族群的紐帶。清朝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叫作「多元一體」,具體說,就是在清朝統治的這片土地上,漢人、滿人、蒙古人、藏人以及西北穆斯林共同生活在一起。使他們能夠聯合在一起的,除了中央政府,還有作為精神偶像的皇帝本人。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解讀《魯濱孫歷險記》,歷險故事的背後,是笛福老練的文筆和知識
※解讀著名小說家毛姆的小說代表作《刀鋒》之二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