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逝世33天後哈文再發微博,只有一個字,卻看哭無數人
水木君說:
正所謂「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沒來得及好好告別」,所以,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珍惜身邊美好的一切。
文/王耳朵先生
來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昨天,是央視主持人李詠過世的第33天,妻子哈文更新了微博。
這是李詠逝世後,哈文更新的第一條微博,只有一個字:早。
過去的33天里,哈文除了簡單回復過朋友,說自己和女兒都很好,沒有更新過動態。
而在此前的500多天里,也就是李詠患癌治療期間,哈文每天都在微博上道一聲「早」。
33天前,這一聲「早」,是李詠還在。
雖然已是病體,但親人還在,能免哈文驚,免哈文苦,免她四下流離,免她無枝可依。
33天後,這一聲「早」還在,但李詠已不在人間。
再道一聲早,是物是人非,哈文無限唏噓,也看哭了無數人。
我們總以為,離別很遠。我們總以為,日子很普通。
其實,分別也許就在此刻。
你所浪費的今天,正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你習慣的尋常,可能是別人踮起腳,再也夠不著的生活。
在這世界上,你有多少不以為然,就有別人多少的夢寐以求。
前不久,抖音上,一個天津的大爺火了。
在抖音上,這可能是唯一沒有自己抖音號的網紅。
老大爺騎著電動車,在大街小巷上唱歌,早晨8點出門,一直唱到中午才回家。
他聲音雖然嘶啞,卻有種獨特的感染力。
路人拍攝的老大爺唱歌視頻,點贊動輒幾萬,大爺也成了抖音上網友熟知的名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大爺老伴,幾年前就過世了,大爺的兒子,也因抗災搶險犧牲。
他在大街小巷上旁若無人的歌唱,不過是為了懷念老伴和兒子。
你以為的網紅,不過是表達著最深沉愛的普通人;
你以為誇張的唱歌表情,不過是他懷念的極致表達。
你只聽得見網紅大爺的歌聲,習慣性給他點贊,你卻聽不到歌聲中的憂傷。
你只有經歷生死,才會知道,哪有什麼山高水長,一不小心就是後會無期。
每一個努力開懷笑著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去年,我的一個初中同學過世了。
因為白血病。
有人知道他重病的消息,在同學群發起了募捐的消息,大家踴躍捐款。
發起募捐的同學,帶著大家的心意,第二天就趕到他家。
但就在前一天的夜裡,他剛剛過世了,留下年邁的父母,一雙剛上小學的兒女。
幾年前,我們單位的一個攝影記者過世了。
剛剛30歲,結婚沒多久,正準備要孩子,在例行的體檢中,被發現患有肝癌,中晚期。
他本來有美好的前途,人長得帥氣,剛剛得到國內攝影大賽的金獎。
但一切都被改變。
幾個月後,他就過世了。追悼會的照片,發到單位的群里。
看到昨天還強壯的年輕攝影記者,躺在一個小小的盒子里,很多同事都流淚了。
作家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同樣,你永遠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會先來。
你永遠也想不到,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相聚,比走散更難。
看過一句話。
所謂遺憾,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少年時無緣無故的分別,青春里不得不放下的感情,還有成年後無時無刻的失去。
但在所有的遺憾里,成年後的失去,最難以讓人接受。
為什麼?
因為少年時的分別,長大後,會成為記憶。
錯過的人,來年他日,終有再見面的機會。
至於青春里必須放下的感情,多少年後,再回頭來看,會付諸一笑。
笑自己當年用情太深,笑錯過也是彼此放過。
只有成年後無時無刻的失去,會是無法彌補的傷口。
失去的親人,你要用一生來忘記他的好;
失去的朋友,你總會在某一個時刻遇到他,卻又再也抓不住他。
那個把你當成寶貝的人,說走就走了;就算你努力奮鬥,有些東西你依然夠不著。
成年後的失去,不是失去,是剝奪。而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珍惜身邊人。
所以,最好的活法,不是其他,而是你認真過好每一天,認真對待每個身邊人。
村上春樹說:
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你的人;你要記得在醫院陪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
李詠過世已經整整33天,願哈文能夠早早走出來。
請你記得,每天對自己說一聲早安,因為這也是不辜負。
而我們每個人,都不要拖延,不要辜負別人,不要辜負相遇。
想了很久的事情,就趕緊去做吧,不要猶豫。
想見了很久的人,就今天去見吧,不要等到明天,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是哪天。
每次道別時,請你友好再見;每次相聚,請你傾盡真心。
如果能夠心平氣和的說,就不要爭吵;如果能夠擁抱,就不要用拳頭。
一輩子很長,一輩子也很短。
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離開的人奢望的明天。
往後餘生,我們都要好好的過,縱有波瀾,也要微笑堅強。
- 作者 -
王耳朵先生,青年作家,知名媒體前首席記者,關注於職場和個人成長,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千萬,微信公眾號: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授權!
每晚睡前要點贊分享打卡喲
※峨眉山跳崖女孩遺書:「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願這個世界多些善意」
※天好冷,請好好溫暖我
TAG:水木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