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秒治「不聽話」!不打不罵,還超級好操作!
沒有愛打孩子的家長,就這麼一個孩子,哄著、逗著、伺候著還來不及呢。只是有時帶娃的狀況,並不那麼美好:
當孩子在商場玩具櫃檯前,坐在地上又哭又鬧非要買玩具(家裡類似的已經有好幾柜子了)的時候;當孩子在路邊攤小吃旁邊,撒潑打滾非要吃髒兮兮的炸香腸的時候;當積木倒了、餅乾碎了,甚至不知道一個什麼原因,就扯著嗓子哭開,怎麼哄都不管用的時候……
起初我們還有幾分耐心,好言好語、溫聲細氣的哄啊、勸啊,但統統無效,反而越鬧越厲害時,實在沒招兒了,可能真的會一衝動就給ta幾巴掌。
最讓家長頭疼的是,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管輕了,沒用;管重了,又怕傷了孩子……這就很為難了!來來來~先讓我們先來看看「別人家是怎麼管孩子的?」
今天我們特意請到史宇老師
教家長一個既好用、又不會傷害孩子
秒治「不聽話」寶寶的好方法
「打」是最爛的管教方法
不僅沒用,反而貽害孩子一生
雖然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知道打孩子不對,但實在摟不住火兒的時候,還是會給孩子噼啪一頓揍。
前幾天我和幾個朋友聚會,餐桌上聊起了大家都打沒打過孩子的問題。小到2歲多的男孩,大到7、8歲的女孩,基本沒有從沒挨過打的。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小時候不都是被打大的嗎,現在不都好好的,有那麼嚴重么,小題大做!
打孩子的害處可能不是當下就能覺察的
但隱患可能危及孩子一生
???
1、讓孩子變得愛打人、暴力傾向
史宇老師曾經接待過一個來做諮詢的爸爸:
他特別苦惱的就是孩子太愛打架,已經被老師找過很多次家長了,為此還換了學校,但孩子打人的情況依然沒有半點減少,孩子一天最多能打11架!小到被別的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就把人給打了。 了解後才知道,原來問題在爸爸身上,爸爸平時的口頭禪就是:「你要再打別人,我就揍你!」導致了孩子從小就認為:暴力的人最有權利、最有力量。
所有孩子都是模仿著爸爸媽媽長大的。打孩子,就是在用「身教」的方式告訴孩子:暴力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
孩子沒學會恰當的、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就只學會了動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也很容易受挫、受傷,總有人是比他更暴力、更厲害的!
2、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極其順從
經常被打的孩子,可能有一天終將被打「服」,變得膽小、怯懦,為了不挨打變得極其順從、忍氣吞聲,小時候看似聽話乖巧,但長大也很容易受人欺負,因為這種骨子裡的懼怕早已無法改變,稍被人威脅,就「服」了,從而變得軟弱可欺。
所以說,用「打」來管孩子,可能是當下最立竿見影的,但絕對也是後患無窮的。當下孩子被暴力震懾,瞬間變聽話,但心裡並沒有真的認識到錯在哪裡,怎麼做才對,這是最爛、最無效的管教。
關「小黑屋」懲罰孩子
可能會造成孩子「幽閉恐懼症」
我老公就喜歡用這樣的方式管孩子。兒子犯錯後,儲藏間、衛生間、甚至門外樓道都成了他管教孩子的「小黑屋」。導致現在的後遺症就是,兒子會怕黑,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
我家這樣的情況還算是輕的。有研究顯示:不少患有「幽閉恐懼症」的人,都和童年時的創傷經歷有關,比如經常被關在小黑屋裡受懲罰。
還有的孩子對坐電梯、坐飛機、坐地鐵等都有莫名的不舒服感覺,但媽媽怎麼問都說不出到底為什麼。很可能這些對幽閉環境感到不適的孩子,都曾有過被關小黑屋的懲罰經歷。
那麼,孩子犯了錯
既不能打,也不能關小黑屋自己反省
總不能什麼都不做、不管吧
當然,對於懲罰孩子
史宇老師也給家長推薦了一個
既管用、又無害的方法
???
「懲罰角」管孩子
有用、還會不傷害孩子
懲罰角,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接受懲罰的一個固定位置。
讓孩子待在懲罰角里一定的時間,一是給了孩子緩和過激情緒的時間和空間;二是讓孩子有獨自思考錯在哪裡、為什麼錯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犯了錯,就會收到懲罰!這也是對自己犯錯後果的一種承擔。
但懲罰角的設置和使用,很有技巧,要用對了、用好了,才會有效、又無害。
1、懲罰角的位置——客廳內的開闊空間
懲罰角一定要設置在開放的空間內,而不是一個密閉空間。以一個普通居室來說,建議把懲罰角設置在客廳,爸爸媽媽和孩子能彼此看到對方的位置,可以是客廳的一角,也可以是客廳的中間。
彼此能看到,是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同時也讓孩子有「並不是被爸爸媽媽拋棄」的感覺,同時避免了了孩子被獨自關在一個空間里會害怕,或者自己玩起來、睡著了的無效懲罰。
非常不建議將懲罰角設置在卧室(會讓孩子將懲罰和睡覺關聯,造成入睡困難)、衛生間(會讓孩子將懲罰和排便關聯,抗拒拉尿)、餐廳(會讓孩子將懲罰和吃飯關聯,影響食慾和消化)、陽台(最容易發生危險和意外的地方)等家中其他的空間。
2、懲罰角的年齡下限——2歲
太小的寶寶不適合用懲罰角,由於孩子的表達和理解能力有限,會不明白這是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對於2歲內的小寶寶來說,並不適合用懲罰角來管教孩子。
3、懲罰角的範圍——1平米左右
懲罰角的範圍不能太大,更不能有玩具、電視等吸引寶寶注意力的東西在旁邊,以免分散孩子「關注自身錯誤」的注意力。
通常1平米的範圍比較合適,夠孩子站立或坐著的空間足以,可以站著、也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完成懲罰過程。
4、懲罰時間不能太長——5-10分鐘之內
越小的孩子,時間越要短,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適當增加時間,一般5-10分鐘為宜,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比如2歲5分鐘、3歲7分鐘、6歲10分鐘。
5、孩子不老實待在懲罰角里怎麼辦?
有些孩子比較皮,或者耍點小機靈,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尿尿,就是不老老實實服從懲罰,待在懲罰角里,這又該怎麼辦呢?
允許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上廁所、喝水,即便這是孩子的小伎倆,但在做完這些事情後,依然要回到懲罰角內,並且重新計時。讓孩子知道,這些不是迴避懲罰的借口,懲罰依讓會執行。
只不過,這些懲罰規則,需要在第一次設立懲罰角懲罰孩子前,就跟孩子說清楚的。
6、孩子出懲罰角後,父母要做的事最關鍵
懲罰孩子只是父母管教的一種手段,絕不是目的。
孩子在懲罰角里待夠時間後,就可以出來了,但孩子出來後父母必須及時和孩子溝通,聊一聊這次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訴孩子:以後可以怎麼做,怎麼做才對。孩子才會在今後的行為中,改正錯誤。
7、一些小道具,讓「懲罰角」更容易做
可能看完這些,有的媽媽還是會對「懲罰角」該怎麼做心裡沒譜,或者擔心孩子根本就不配合。這不,我特意給媽媽們搜羅了一些,能讓「懲罰角」執行起來更容易的小道具:
思過貼
聽起來很洋氣的名字,很好找、很便宜的小道具,卻能很好的約束孩子在「懲罰角」內的行為。
把思過貼貼在牆上,每次懲罰的時候,讓孩子的小手必須放在思過貼的手型里。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懲罰的力度,孩子的胳膊可能會有點點酸。
腳印帖
與思過貼類似,只不過這個可以適當約束孩子的腿,讓寶寶能更有規則感的站在原地,不能亂動。
這種用小貼紙固定孩子小手、小腳的方式,可以用在實施懲罰角初期,幾次下來就成了一種懲罰的儀式感。會讓孩子感覺到,做錯事,接受懲罰是必須的。
懲罰椅
如果孩子對於罰站比較抵觸,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張「懲罰椅」,也不必拘束於一個固定的懲罰角位置,執行懲罰的方法是一樣的,讓孩子在懲罰椅上靜坐5-10分鐘。最好是不帶靠背的,讓孩子坐著的時候不那麼舒適、懶散,需要辛苦一點的坐直。
切記,懲罰椅不能太花俏、太有趣,更不能帶有燈光音效這種玩具效果,這就達不到懲罰的目的了。
懲罰過程中的
3個「不可以」
孩子已經接受懲罰後,或者正在接受懲罰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管住嘴。孩子在懲罰角中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不是用來挨訓、挨批的,如果父母還是會嘮叨不休、訓斥不停,這就讓懲罰角失去了它的教育意義。
尤其是下面這些
一定不要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說
1、不可以諷刺、挖苦孩子
懲罰歸懲罰,不要諷刺挖苦孩子,說貶低孩子的話,比如「比豬還笨」,或再訓孩子的時候帶髒話,這不僅教會了孩子可以「惡語中傷」他人,更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但有時卻成了家長自己宣洩憤怒情緒的出口,這就本末倒置了。
2、不可以無休止的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還時不時地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
家長的嘮叨,會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該聽哪一句。越小的孩子,對一長串話通常是聽不懂的,更別提家長連珠炮似的一整段話了。
經常嘮叨,會導致孩子「失聰」,並不是真的聽不見聲音,而是對家長的話「0反應」,選擇性屏蔽,無動於衷,使溝通失去效果。
3、不可以總翻舊帳
很多家長在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全都重新數落一般,甚至最後都忘記了這次是因為什麼教訓孩子。
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
自己已經被家長說得一無是處,沒有一點優點被父母看到,感覺自己是失敗的、不被喜歡的,直至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了。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