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貧困人口」從網紅詞變身學術概念,世界各地開始反思對貧困的定義
編輯:張一天
捕輿者此前曾在《華輿辭典》中介紹過這樣一個中文互聯網上的熱詞——「隱形貧困人口」,用來形容那些表面生活光鮮,其實窮得要死的年輕人們。不過這兩天,這個概念已經被更加嚴肅的研究者們所採納,用來分析那些看似收入不錯,卻依然需要幫助的人們。
事實上,這樣的「隱形貧困人口」不止在中國存在,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和工資的緩慢增長,使得許多地方的人們都遇到了有一份體面工作,有一份脫離「貧困線」的工資,但仍然擺脫不了貧困生活的尷尬。
丨專家說,「隱形貧困人口」在中國有2.8億人
在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舉辦的第三屆流動人口健康與發展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指出,中國目前有2.8億隱蔽貧困人群。湯敏所指的「隱蔽貧困」不是自嘲的城市青年們,而是從農村遷徙到城市,收入在農村已經不菲,在城市的高消費面前卻捉襟見肘,又得不到政策支持的人們。
錢總是莫名其妙就沒了——有些人的錢消失的尤其快(圖片來自網路)
湯敏指出,所謂的「隱蔽」主要來自於統計體系的固有缺陷,中國當前主要採用絕對貧困標準衡量貧困,農民工進城務工後,收入普遍提高,於是就被認為是脫離了貧困。但農民工進城之後要面對城市中高企的物價,還在教育、社保等多個方面缺乏支持,既脫離了國家在農村實施的各項扶貧減貧政策的視線,同時也無法納入城鎮扶貧減貧政策範疇,處在一個「夾心」的尷尬地帶。
「城市管理部門應以戰略思維推進農村進城務工群體市民化進城,並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制定和實施差異化政策。」專家們在論壇上呼籲,應注意多維貧困識別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銜接。
丨「隱形貧困」不止中國存在
事實上,這樣工作努力,收入不低但依然面臨困境的「隱形貧困人群」並非只在中國存在。美國彭博商業周刊近日就描述了一個很相似的故事:一位生活在洛杉磯的教授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同時為兩間社區大學教授人類學課程。然而即便如此,她仍然在洛杉磯高漲的房租面前逐漸入不敷出,最後不得不離開此前租住的公寓,尋求慈善組織的幫助。慈善組織能提供給她的只有一個相對安全的車位,從此她只能每天在一輛日產聆風裡棲身。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英國倫敦,紐約時報報道,在倫敦的大街上,帳篷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景象,報道援引一份來自非營利組織Shelter的報告稱,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無家可歸者數量已達到至少32萬人,比去年增加了4%。倫敦的無家可歸問題最為突出,存在17萬無家可歸者。
房租是個大問題,但「安全網」失效的問題也很突出(圖片來自網路)
房租被認為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彭博商業周刊援引一家房地產信息機構的調查稱,洛杉磯房價每上升5%,就會有2000人失去住房,而洛杉磯今年9月單間的平均租金達 2371美元,比2010年上升43%。房租上漲速度遠高於工資漲幅,更高於社會福利的「安全網」提升速度,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不過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相關保障政策的「跑偏」是導致人們工作努力卻依然居無定所的原因之一。彭博商業周刊梳理了美國對待無家可歸問題的歷史,在里根時代,街頭流浪被解釋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自主選擇」,直到小布希政府才著手將這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
特朗普上台之後,情況再度出現反覆,政府向生活困難人員提供的租金補貼,也就是所謂的「租房票」申請和使用門檻越來越高,政府發放的「租房票」越來越少,使用「租房票」被附加了更多門檻,也有越來越多的房東開始拒絕這種代金券。「無關毒品,無關精神問題,無關懶惰,我們已經拼盡全力,但就是沒能留在一間穩定的公寓里。」一位一直在努力工作,但最終還是失去了穩定住所的單親媽媽認為,自己的情況絕不是一些人認為的「自作自受」。
「無所作為不會讓問題停留在原地,無所作為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越來越重。」彭博商業周刊援引西雅圖大學研究無家可歸問題的的話指出,是時候反思如何向人們提供幫助了。
參考資料:
財新網,2018年11月26日,《2.8億隱蔽貧困人群:農民工成扶貧夾心層》
紐約時報,2018年11月22日,U.K.』s Homelessness Problem Is Growing, and Spreading, Report Finds
彭博商業周刊,2018年11月20日,The Homeless Crisis Is Getting Worse in America』s Richest Cities
※荷蘭華僑華人:祖國越強大,越有底氣同世界對話!
※年薪30-60萬的「品蝦師」,並不是招個吃貨!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