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許渾很經典的一首詩,全文不著一個秋字,卻秋意濃郁

許渾很經典的一首詩,全文不著一個秋字,卻秋意濃郁

早秋時節,一場淅瀝的雨,澆滅酷夏的炎熱,迎來難得的清爽。秋色濃郁,用它的成熟告慰了春耕時艱辛的付出。秋雨就像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用它的古色古香征服了人們的視覺。唐代有一位詩人也被這初秋的美景震撼,留下了一首千古的名篇。

早秋

唐代:許渾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這首詞題為《早秋》,詩人因景設句,將早秋之景寫得清新可賞。詩人首先從秋夜著筆,他抓住夜深人靜,即使是細小的聲音,也顯得格外清晰的特點,通過聲音來描寫秋夜。長夜漫漫,萬物歸寂,唯有古樸的瑟聲在夜色中飄蕩,一聲、一聲,顯得那麼清泠悅耳。夜半時分,宅旁的青蘿沙沙作響,原來是起風了,秋夜的幽靜被準確地表現出來了。

開首這兩句中的動詞「泛」和「生」,都用得很別緻。泛,本指物漂浮在水面,這裡卻用來形容瑟聲。夜之深沉、瑟聲之輕柔,俱由這個「泛」字寫畫出來。它令人想到夜色就像一潭深水,瑟聲漂浮其上,傳向遠處。本來是秋風吹來,青蘿才作響,詩人卻用了一個「生」字。似乎秋風是從青蘿中出來的。

這正反映了詩人寫景筆法的細緻,風是無形的,尤其時值深夜,詩人只能憑枝葉的響動來推知起風了。這個「生」字,寫出了詩人在夜晚的環境中對風的觀察。前一個「生」字,也表明原本沒有,秋風漸至,寫出了早秋的特點。「翠蘿」,尚未枯黃,當然也是早秋,這是寫秋夜之靜。

接著,詩人通過物候的變遷來寫景。螢火蟲是夏天的昆蟲,稱「殘螢」,可見夏天已過;尚存「殘螢」,便知秋涼初起。這時羅螢火蟲被秋露沾濕了翅膀,已經飛不起來了,這是寫近處。畏寒的大雁應時而動,掠過萬點星空,飛向南方,這是遠處。「殘螢」和「早雁」的動向,都將秋天已至的信息傳達出來,這是寫早秋的涼。

前兩聯是寫夜景,頸聯寫晝景。「高樹曉還密」,寫近景。熹光初現,高大的樹木被靄靄霧氣籠罩著,只見一片密密匝匝的樹葉液影,樹葉似乎比正午時分還稠密一些。

樹葉還沒有凋落},可見是早秋季節。「遠山晴更多」,寫遠景。太陽高掛,天宇澄清,萬里無雲,遠處的山巒歷歷在目,似乎比夏天多了幾峰,這是寫初秋的高爽。

最後詩人寫道,「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劉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湘夫人見洞庭波涌而知瑟瑟秋風,言下之意,我也從上面所描繪的景物中,也感知到早秋的來臨。

通篇從所聞所見、從高低遠近各個角度,描寫了早秋的典型景物,全文無一個秋字,卻秋意濃郁。尤其是最後,用早秋的典故點題並收束全詩,仍不著一個秋字,更顯意趣清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溫庭筠極富想像的一首詩,紅珠斗帳櫻桃熟,金尾屏風孔雀閑
楊萬里飽含哲理的一首詩,荷邊弄水一身香,竹里招風滿扇涼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