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規則」成了有極大爭議的詞。很多人認為孩子應該獲得更多的自由,批判所有的規則;也有的家長認為規則就是給孩子一套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做不到以後就會變得「無法無天」。

很多父母看到這兩種觀點爭論不清,好像都很有道理,自己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先不做評價,今天,我們來嚴肅地聊聊規則!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1

到底什麼是規則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經過了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是兒童逐漸對成人制定的規則認同、接納並最終內化的結果。

這個定義的重點在於「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規則認同、接納並最終內化。

所以,如果規則沒有完成自律,總是被強迫被命令,那麼,規則意識並沒有形成。

孩子最初並不會遵守規則,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生活,慢慢孩子幵始遵守一些規則,主要是出於對父母特有的權威感和強制性的服從。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例如,我們要求孩子晚上睡覺前刷牙,這開始完全是父母提出的規則,孩子對規則實施意義不理解,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如果不監督經常會出現違規行為。

皮亞傑在此基礎上提出規則內化理論,當孩子把外部規範要求變成自覺的行為準則,我們通常可以認為這就形成了規則意識

我們不需要每天提醒他們要刷牙,他們自己就會去做,一方面因為孩子在每天的練習當中越來越熟練,並且形成了習慣,而另一方面,孩子可能認為父母說的「刷牙以後牙就不會長蟲子了」是對的,所以孩子內化了父母的規則。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容易從情感上接受成人的觀點和要求,這就是規則內化的過程,也是規則意識的形成過程。

在孩子對規則內化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是孩子內心活動

孩子在是否要遵守規則方面可能有很多想法和感受:我為什麼要遵守規則呢?「如果我不遵守會被懲罰嗎?」「我不刷牙爸媽不開心?」或是「我刷牙了媽媽會很高興嗎?」;

「我遵守這個規則對我來說有什麼價值?好處?或者是別人的讚揚肯定?」像孩子在內在心理活動中的思想矛盾和情緒反應,都會影響到他們規則內化,以及規則意識的形成。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2

遵守規則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4歲的兒童家長填寫一個關於他們的家庭在各領域的習慣及生活規律,如:晚餐時間、睡覺時間、周末的活動安排等方面的問卷。

經過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4歲時家庭秩序建立較好的兒童8歲時的數學水平較其他兒童更高

2004年一項對5歲幼兒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讓12名教師評估91名家庭兒童的社會行為發展,同時要求幼兒的家長對其家庭常規問題進行問答。

分析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越規律的兒童,協作性越高,對學習活動更感興趣,並能夠積极參与協作活動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再來看一個研究,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在對139名孩子,分別在4歲、9歲和15歲三個年齡階段長期跟蹤研究發現:

第一種情況

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會對孩子提出許多合理的要求,並且會謹慎地說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立下清晰的規矩並貫徹始終。

結果:孩子願意內化父母立下的規則,當孩子的規則意識得到充分的發展時,孩子的學習能力更強,而且社會能力也發展的更出色

第二種情況

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很少給孩子設立規則,讓孩子做幾乎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對孩子的行為不加約束,喪失了父母的權威感,孩子的規則意識發展的很薄弱。

結果:當這些孩子成長為青少年後,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成就動機相對較低

第三種情況

父母在孩子年幼時依靠懲罰和強制性策略來維護規則,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從這些規則的原因,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孩子的規則意識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內心有很多的衝突。

結果:這些孩子到青少年時期較少出現行為問題,但他們會更難內化利社會價值,並且感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更加關心的是自己是否能夠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

? 從小建立規則和規則意識是非常重要。

? 建立規則和執行規則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如果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只重視了「他律」,強調了父母的權威,而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效果也不好。

在我們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之後,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首先,父母內心對規則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孩子需要有規則意識,並且符合孩子年齡特徵。

3歲左右,孩子逐步發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知道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需要完成自己洗漱、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睡覺的活動。

隨著孩子社會交往能力開始萌芽,孩子知道玩玩具時誰先拿到誰先玩的規則、別人睡覺的時候不能吵鬧的規則,有禮貌的打招呼,做錯了說對不起,別人幫助自己說謝謝,這些都是孩子有規則意識的體現。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當孩子進入到新環境中,也在學習規則。進入博物館參觀,要排隊買票;看電影,不能大聲說話;去室內遊樂場,需要拖鞋;去游泳,要換泳裝;去幼兒園,要帶上要求的用品等,這些也都是孩子具有規則意識的體現。

其次,規則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從生活習慣和社交習慣開始,不能多,需要慢慢穩定。規則要直觀、形象化、不宜多、保持一致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一些容易提醒的標緻,例如用圖畫或者照片的方式,貼在鞋櫃旁邊來提醒等等。最好是3個,最多不超過5個規則。超過五條的規則會失效,孩子們會感受到太多的束縛和要求,並且容易混淆和忘記。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倫敦心理學研究所Frances Gardner教授通過對家庭中母親和孩子的互動,發現家庭中規則的前後不一致會使親子衝突發生頻率顯著升高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行為變化,就覺得規則真有用,就開始想任意的增加或者改變規則。孩子行為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而隨意變規則,會導致孩子還沒有把偶然行為轉變成為一種習慣時,又需要去適應另外一種要求。

3

如何正確讓孩子遵守規則

父母通過行為示範,關注孩子的感受,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父母對孩子的高回應度有助於規則的內化

愛荷華大學的科漢斯卡教授(Kochanska)從父母與孩子對彼此的回應的角度,研究這個維度對孩子規則的內化影響。

她觀察了孩子分別在2歲半以及4歲半時和母親玩耍的場景,記錄了母親對孩子的回應度,以及母親使用權利發布命令的次數,包括動作(例如拿走玩具)和語言(直接的命令)兩個方面。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最後記錄了孩子對規則的內化效果。孩子對規則的內化效果通過在母親不在場時孩子是否會遵守規則,是否拒絕破壞規則,以及母親報告孩子在家中對規則的遵守情況來衡量。

研究發現,那些回應度高的母親同時也更少使用權利對孩子發布命令,她們的孩子也擁有更好的內化規則的能力,這可能是因為那些回應度高的父母不太需要通過權利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是和父母一起做事而不是在反抗父母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父母對孩子有更高的回應度,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將規則內化,形成規則意識

這也不難理解,當父母關注並及時的回應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夠形成合作關係而不是對立關係,孩子自然更願意按照父母說的做。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當孩子們開始學習這些規則的時候,我們需要用語言做到暗示「這是你自己的事,這是你自己做到的。」

幫助孩子意識到這是他的決定,而不是來自成年人的命令;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你能這麼快完成吃飯,別人都在讚揚你」,「因為你這樣做了,幫助到別人。」

通過這樣的行為提升孩子的感受,當他們意識到這些行為的價值,並且自己做起來熟練之後,就能成為「自律」的行為了。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會難很多。需要父母首先通過他律,讓他明白之前的行為是錯誤的,而現在必須要做一個改變

這個過程比較艱難,在父母使用權威要求的時候,更需要呼應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行為改變時,讓他內心感受到價值,才能扭轉過來。

很多父母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之前沒有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當自己醒悟過來,就只會用強壓的方式,而忽略孩子內心感受的需要。

規則的設定在孩子最初3年會最困難,但堅持規則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快樂。

「規則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孩子會經常試探、挑戰規則,如果我們妥協更改了規則,孩子會感到規則是可以被突破的,只要自己鬧得夠厲害。

美國的教育專家給出了一條建議,當3歲左右的孩子做了任何讓你頭疼的事情,你都要問自己:「如果他現在8歲,我會讓他這樣做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要阻止他。

最後延展一下,成年人很多行為的變化也是「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比如運動、看書,還有現在盛行的打卡。不都是因為自律不行,才他律嗎?而最後的效果就是希望能夠形成自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