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歲那年,我有了一個親弟弟
二胎政策開放後,不少人有了弟弟/妹妹,這其中包括這樣一類群體,他們以獨生子女的身份度過了童年少年,反而在成年之後,擁有了自己的弟弟/妹妹。
今天採訪的這位女生,在22歲那年有了自己的親弟弟。關於這樣一種並不常見的家庭形式,她有話說。
口述:Allo,25歲,弟弟2歲半,父親53歲,母親45歲。
整理記錄:野馬君
我高中畢業那年,媽媽曾意外懷孕,她當時猶豫了很久要不要生下那個孩子,但因為那時二胎政策還沒開放,我爸爸媽媽都是職工,為了工作考慮,最後還是沒有生。
我媽媽是個事業型女性,工作總是很忙。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爸爸和外婆在照顧我的生活細節。也許是因為這一點,年紀越大,她越愛孩子,越希望能夠親身去體驗照顧一個孩子的酸甜苦辣。
而且,她似乎也覺得,在他們父母百年之後,我會多個倚靠,沒那麼孤單。
△配圖來自電影《請把我哥帶走》
有段時間她特別喜歡一個親戚家的小姑娘,她會把那個孩子叫到家裡來,給她買好吃的,有時都想讓她住在家裡,連出去玩都會惦記著給她買禮物。
不過,儘管如此,二胎政策開放後,媽媽並沒有二胎的打算——我弟弟也是意外懷孕來的。
在意外懷上我弟弟之後,他們還是猶豫了很久要不要。爸爸的態度是傾向於不要的,但他性格本來就不是一個強勢的人,所以並沒有很強烈地表明他的態度;媽媽主觀意願有點想要,卻也有很多擔心:我爸爸身體不太好,屬於「三高」人群,一直用藥,所以會擔心以後胎兒不健康或者以後身體不好;另外,他們年紀大了,養孩子又需要很多精力。
媽媽打電話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在研究生的宿舍里洗衣服。今天想起來依然覺得很神奇——她說,要跟你說件事。我問,你懷孕了嗎?
我當時並沒有很多驚訝,只是說,如果你們想生,那就生吧。甚至沒有考慮過家裡多了一個小生命會對我、對他們、對我們這個小家庭產生什麼影響。
我只是覺得,他們生兒育女是他們的事情,可以自己做決定。我雖然是他們的女兒,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是獨立於他們的。
現在想來,我當時考慮得並不充分。一個生命誕生在我們家,必然會對每個家庭成員產生影響,尤其是我父母在這個年紀要二胎,需要來自家庭成員的支持。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在媽媽猶豫的過程中,外婆的一句話推動了媽媽作決定。外婆說,如果你真的想要就要吧,反正也有人幫你帶啊。
我後來才發覺,這並非是外婆最想要的。她今年68了,是個很喜歡到處玩的老太太,恨不得天天在路上走親訪友。他們那一代人很辛苦,忙碌了一輩子,養大自己的幾個子女,後來又幫忙照顧幾個孫輩。現在,她其實並沒有想要再養育小朋友的期待。
對於父母生二胎這件事,我向來覺得這是我父母的事兒,並沒有太考慮自己的角色。而且我一直在外上學和工作,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期待。
不過,弟弟平安健康地誕生後,我有時也會想,如果有一天家中發生什麼變故,我是會照顧弟弟的,這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出於事情緊迫度的原因。
我爸媽對我也有一些類似的期待。在弟弟出生後,他們有時會表達更希望我回到家鄉工作。這樣的話,我自己的生活會沒那麼辛苦,和家裡也能多些交流和陪伴,可以幫著養育弟弟,對於不確定的未來也能做些準備。
不過,人的念頭是很繁雜的。他們有時又覺得,只要我好就行,不一定要回家。甚至也為我在外地更好的發展,考慮準備一些物質基礎。
有時,我能感受得到他們的一點無奈和心酸。媽媽會在我跟她視頻的時候說,不愧是姐姐,你看他跟你視頻笑得好開心。而且,我媽在我弟弟很小的時候,就會跟他說,你有個姐姐在北京上班,她叫什麼名字。她很疼你。
比起他們的期望,我和弟弟的感情似乎並沒有太多天然的聯結。每次匆匆回家又離家,我們真正相處的時間並不多,而且,我們之間的差異實在是很大。
回家的時候,我有時會連續幾個小時地抱著他,給他哼歌、哄他睡覺。我甚至曾試圖蜷縮成他那麼小,睡在他邊上。但這聯結似乎並不來自於「他是我的弟弟」,而是想要靠近一個未經損耗,完好如初的生命,覺得這很治癒,雖然覺得這對於他有點不公平,我有點像個「吸血鬼」。
對於我而言,倒是在這些後來的細節和時光里,不論是線上間接的,我母親花心思敘述的,還是實際相處中的,「聯結」在發生。
不過,仍然可以說,我並沒有做好準備去迎接我的弟弟。而我發現我的父母,也許和我一樣。
記得弟弟在剛生下來的幾個月里,總是生病,媽媽因此有點暴躁和氣餒,可能是某種產後抑鬱的癥狀。雖然是第二次做母親,但很多事情對她來說仍然是陌生的,加上年紀大了,體驗會更加艱難。
對於我爸爸,有一次,我記得他一大早開車送我去機場,那次特別的早,我坐在車裡睡意朦朧,不知怎麼就聊到了這件事,記得他說,或許當初是不是不該生的。我當時聽了其實有一點點生氣和愕然,意識到他們也是沒有完全想明白這件事情,甚至覺得有點被冒犯,也有點茫然。
這兩年,我對一些具體層面的問題有些擔憂。
我身邊和弟弟一樣大的小孩,他們的父母都是80後,我家這一對60、70後爹媽在養育方式上還是屬於上一代的。
比如我媽平時都會把弟弟捂得嚴嚴實實,生怕他受涼,但我去一個80後姐姐家裡,她的小孩在家裡不穿襪子亂跑也沒事,她說這才是科學育兒。當然,這種差異也可能源於兩位母親不同的性格。
我也有些擔心,時代發展太快,而父母衰老。
比如,以後的科技會如何參與學校教學,弟弟上學後,如果學校需要求家長運用科技產品配合教學,我爸媽會不會覺得很吃力。
但是,我又會覺得,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說不定我家能夠與其他家庭單位達成合作,而且我弟弟也不是全然被動。都是有得有失的。
當然,上一代的養育方式並非全都不可取,比如,日常生活里,我弟弟受電子產品的影響會相對小一些,家裡幾位大人好像更傾向陪他一起玩。
關於我的未來,我對婚姻不太樂觀,不一定不婚,但至少會晚婚,也不太想生孩子。我希望能夠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身上,突破自己,實現對自己的期待,而不想花太多時間生孩子、養孩子。
其實我也有想過,如果不婚,我和我弟弟或許會形成一種不同於一般姐弟的關係,會更像是母子?
不過,這都是順其自然的,也沒有刻意去謀劃。
如果父母老了,我也會承擔起一些照顧弟弟的責任,其中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滋味,人生幽微的時刻。但我還是會去做的。
我其實很害怕用「責任」「應該」這樣的詞去形容,或許我是在逃避面對?或許我並不想現在做這樣的思考?
真不知道。
如果回到我在研究生宿舍里洗衣服的那一天,接到媽媽的電話,我可能不會像當初一樣立刻表態說,你想生就生吧。
我可能會考慮得多一點,跟媽媽一起想像下具體要面對的可能性。
但也許,我最後的答案仍然會是,如果你們真想生,就生吧。因為我仍覺得,生兒育女是父母的選擇。
或許出於我對我父母的信任,我總覺得他們可以承擔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