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雲真的會寫字嗎?
孫曉雲寫字之我見
文/林泉
2018年11月23日《孫曉雲書法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有人稱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人在致辭中讚譽其通過60年的奮鬥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網上媒體對其宣傳(書作、視頻)也同步大量展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孫曉雲作為不多的能夠在「形式上」守住傳統的人,在當下的書法生態環境下也屬難能可貴。但如果我說孫曉雲不會寫字,或者說準確點筆法在「形質上」遠遠不到位,甚至說嚴重點沒有入門,你一定會打個大大的問號。其實你只需要看她寫的自己名字三個字就能得出我所說的結論真實不虛。
僅僅這三個被她書寫最多的字,就明顯反映出:
①點僵直而無重力。
②橫裹鋒不足。
③撇之掠勢不到。
④捺不懂磔筆,表現最差,不得要領。
⑤鉤最力怯,不知蹲鋒回趯,尤其是寶蓋橫鉤,無勢無力。
⑥豎用鋒不正,多左秀右枯。
這樣書寫的結果便是筆畫無立體感,結體差強人意。外行看著熱鬧,仔細分析,卻尚未真正進入門道。
書法筆畫的形質,作為書法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往往被忽視。其實書法的神釆無不是通過形質才能表現出來,也可以說高質量的形質本身就是神釆,失去了形質,神釆就成為無依落蕊,奚托漂萍。
自古以來,對於書法的用筆以及筆畫的形質高質量的要求,一直都是首位的,只有具備這兩點,才能表現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的立體性質感,舍此兩點,寫字只不過「但得點畫」,「得其形而失其韻」,「徒具形耳」。
書法是最容易,但也是最難的藝術。書法是最單純,但也是最複合的藝術。書法是最可能糊弄人,但也是最不能糊弄人的藝術。書法是最感性,但也是最理性的藝術。書法是最具個性,但也是最具民族性的藝術。
從孫曉雲寫字視頻可以看得很清楚,其根本不會懸肘,更不會用腕,而是用指在「劃拉」字。由於指力弱,故寫字累不持久,她一會用中指發力寫(此時空置食指),一會用食指寫(此時變鋼筆式),外行看著上下劃拉,左右擺動,其實卻因指運而無腕力,筆鋒虛飄而不能殺紙,此即典型的墨不入紙。
至於其字的結體則毫無特色,程式化十分嚴重,每一幅乃至全部展品中所有的偏旁部首都雷同無任何變化,如木旁、宀頭、阝旁、日旁等等,以至競連「梅」與「枝」的右邊上部也如出一轍,用筆流滑,形式惡俗,匠氣很重,格調很低。
至於在計白當黑,墨分五色,將濃遂枯,乍顯乍晦,等美學方面的表現更是不見綜影,平淡無奇,乏神無味,缺少審美意趣。
這樣嚴肅的分析,是不是過於苛刻了呢?平心而論,別說對於奮鬥了60年的專業專職書家,就是對於普通業餘的「小小書家」而言,這樣的要求也「並不太高」。
對於孫曉雲書法的上述「鑒定」是早於幾年之前的事,只是因其此次書法大展,順便成文,這既非「妄評」,更非「枉評」。在書法界大家更多地關注到了「二田」(田蘊章、田英章)楷書的美術化現象,其實孫曉雲在行書方面的「美術化」(或可稱之為程式化更為準確)比之「二田」遠遠過之。只是大眾因為其行書的原因而不察罷了。
以上個人之見,我想獲益可資參考之人有三種。一是書法初學者,務必一開始就要路子走正,這包括最基本的正確的執筆,最根本的正確的用筆和基本筆畫的形質要求。二是書法有較長實踐者,借前車之鑒,反視、規避、改正這些基礎性、常識性錯誤,再去追求書法美學的更高要求自然會源清本正,水到渠成。三是被評者本人,其實是最大的受益者。人不要怕打臉,其實每個人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進步都無不是在打臉的基礎之上才獲得的,而且往往是打臉越大進步越長足。
一家之見,用心無私。知乎罪乎,自有春秋。
林泉,1962年11月出生,經濟學碩士,管理學博士。酷愛書法、音樂、武術等,尤以書法用功最勤,臨池四十多年,遍覽歷代書帖,精研書法理論,旁涉美學理論。在《青少年書法報》、《華夏文明導報》等書法專業類及文化藝術類報刊上面發表書法藝術評論及理論文章多篇。經常就書法理論及實踐中基本而重要問題在《書法易》、《書法屋》、《書法之家》等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批評論述,文章觀點新穎獨到,論據詳實豐富,論述嚴謹辯證,文筆犀利流暢,受到廣大書友的好評和稱讚。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