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第一村」的竹藝傳承,每個工匠有6至7萬元收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貫洞鎮今影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第一村」,至今保留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蘆笙製作技藝。過去,該村許多年青人都因為傳統蘆笙製作辛苦,紛紛選擇外出務工,蘆笙製作一度面臨失傳的境地。圖為從江縣貫洞鎮今影村蘆笙協會的會員梁修停在砍製作蘆笙的竹子。
「我們村以梁姓為主,蘆笙技藝世代相傳。17歲初中畢業後我就跟父親學習製作蘆笙,28歲便獨立製作蘆笙了。」54歲的梁澤光說,雖然過去交通不便,但是今影村的蘆笙質量好,知名度高,每逢蘆笙節,周邊村寨常有人請他們製作蘆笙。技術比較嫻熟的梁澤光、梁建忠等人,每年都要製作300來把蘆笙,平均每個工匠都有6至7萬元的收入。
蘆笙構件有簧片、蘆笙斗、音管、增音筒、套篾、吹口、簧片錫7個部件組成,製作成一把完整的蘆笙要經過大大小小120多道工序。制蘆笙的材料一般都就地取材,開春前進山,選擇皮薄、節長的「蘆笙竹」,在每年農曆十月以後至次年開春前採回,晾乾。
從上山砍竹子開始,到樂器發出悅耳的音樂,最繁重的過程是打磨竹子,最核心的技術是製作簧片。「好的簧片,輕彈一下,在1秒種內可以顫動50次。如果低於這個就不能算合格。」梁澤光邊說,邊從工具箱里翻出一隻薄薄的銅片,先是湊近看了看,中指輕彈了銅片後把銅片放到耳朵邊聽,然後把銅片放在砧上用鐵鎚敲打後,再看,再彈,再聽……
一把蘆笙,需要楠竹(做共鳴筒),綿竹(做蘆笙竹篾),深山笙竹(做笙管)等。笙斗是蘆笙的心臟,要選擇一整塊質地稍硬的木材加工成葫蘆斗,然後把木材劈開。掏空葫蘆斗內壁後,拿兩段用竹青編好的箍把空葫蘆斗重新箍緊,然後在斗壁上開若干出氣孔。在從江,蘆笙吹奏種類有迎客送客、集體吹奏比賽、舞蹈伴奏蘆笙、蘆笙獨奏等,按曲調劃分多達20餘種。
隨著蘆笙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上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2008年,梁澤光當選村主任,在他帶動下成立了蘆笙協會。隨著15名蘆笙師傅加入,大家開始培養徒弟,隊伍不斷壯大。目前,蘆笙製作巳成為該村經濟創收的主導產業,發展到60個蘆笙製作專業戶,所加工製作的蘆笙遍銷本省各地區及遠銷廣西、湖南等省,被譽為遠近聞名的「蘆笙第一村」。(吳德軍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