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語》智慧:這幾種人,交往須謹慎

《論語》智慧:這幾種人,交往須謹慎

1、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有些人心裡怨恨對方,但表面上卻和對方稱兄道弟、噓寒問暖。左丘明深以為恥,我也一樣。

交朋友,貴在相互信任。心裡藏著怨恨與厭惡的人,卻可能利用信任來傷害對方。

唐代宰相李林甫就是這樣的人。玄宗時期,李適之剛剛接任左丞相,心懷不軌的李林甫便對李適之說:「聽說華山有金礦,開採它可以讓國家更加富有。」李適之相信他的話,便趕忙向玄宗報告。

玄宗聽後,轉頭問向李林甫,李林甫卻說:「臣很早以前就聽說了,但這個金礦是陛下您的本命山,是王氣所在,不宜開鑿,因此臣才不敢進言。」此後,李適之逐漸被唐玄宗疏遠,最終被貶官流放。

口蜜腹劍,笑裡藏刀,無形的傷害讓人防不勝防。

2、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孔子說:有些人瞧不起品行不佳的人。他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苛責對方,讓人無地自容。這種人一定會招來禍患。

有些人批評,是為了讓對方不再犯這個錯誤;有些人批評,卻是從中汲取優越感和愉悅感。面對惡意的批評和指責,我們不僅沒有任何收穫,而且難免會因此而受傷。

甘肅一位女孩輕生,樓下的看客卻在起鬨、嘲笑,譴責她做作。越是批評,他們越開心。缺乏同情心的人非常可怕,他們冷漠自私,絲毫不在乎朋友們的心理感受。

在艱難的時候,他們願意雪上加霜;在愉快的時候,他們願意無事生非。

3、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孔子說:君子勇敢卻沒有原則,就會引起混亂;小人勇敢卻沒有原則,就會成為盜賊。

懂得什麼是自己的,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喪失原則,會讓地位顯赫的朝臣成為竊國的大盜,也會讓生活中彬彬有禮的紳士成為傷害他人的變態。因為,喪失原則會讓人為達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為了宣洩內心的慾望而不擇手段。

《三國演義》中,曹操逃亡在外,碰見故人呂伯奢。呂伯奢為了款待這位老朋友,特意去磨刀殺豬。夜半時分,曹操聽見磨刀聲,懷疑呂伯奢一家要謀財害命,便立馬提刀殺了故人一家。他的同伴陳宮因此認識到曹操的人性,便果斷離開了曹操。後來,曹操的首席軍師荀彧,正是因為妨礙曹操稱王稱霸而被殺害。

沒有原則,就沒有底線。

4、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貪圖恩惠。

貪圖小利,如同高度近視一般,讓人只能看見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不懂得思考未來可能面臨的利害,也無法眺望遠方的美好。

春秋時期,晉國想要討伐虢國,但其中夾著一個虞國。晉國國君向虞國贈送了美玉和駿馬,希望虞國能讓出一條道路,讓晉國得以討伐虢國。當時虞國軍師宮之奇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國君不要借道,不然晉國打完虢國就會消滅虞國。

然而,虞國國君捧著玉璧,騎著駿馬,完全沉溺於眼前的小利之中,把宮之奇的話拋到九霄雲外。後來晉國成功討伐了虢國,緊接著,便消滅了虞國,拿回了之前贈送的玉璧和駿馬。

貪圖小利,讓他一無所有,也讓整個國家因此而遭受掠奪與摧毀。

5、 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說:有三種損友:第一種人察言觀色、從不說別人不願聽的話;第二種人當面和善,背後卻論人是非;第三種人腹內空空卻巧言善辯。

對待第一種人最得謹慎!之所以他們能說出順應我們內心的話,是因為他們已經洞察了我們的心理,知道我們的喜好與厭惡。他們一旦要實現某些目的,便會利用我們的心理來引導我們。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有些人喜歡論人是非。但最可怕的是,他們當著我們的面非常端莊和善,而一旦我們受其迷惑而傾訴心聲、坦誠相待的時候,他便轉頭把我們的種種真心話公之於眾,甚至於添油加醋、搬弄是非。

第三種人能說會道,巧言善辯。他們自以為是,即使自己錯了,也竭盡一切辭彙來抬杠。這種人缺乏對自我的認知,也缺乏判斷是非對錯的基本能力。強大而虛假的自尊心,使得他們編造出種種說辭來維護自己,而不是就事論事、解決問題。

6、 損者三樂: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

孔子說:損友會帶來三種不好的快樂:第一種是放縱而不知道節制;第二種是安逸享樂而不願聽取勸諫;第三種是終日與小人作伴,沉溺於享樂而自甘墮落。

慾望是無窮的,人性之中總有貪圖享樂的傾向。懂得節制的人之所以能有所成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不應沉溺於當下的安樂,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知道應當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

小人相反,他們毫無節制,成為了慾望的奴隸,臣服於種種刺激和愉悅之下。與他們為伍,我們也將變得貪圖享樂,終日安逸懶惰,不再學習,不再進取,不敢面對種種困境,不敢攻克種種難題。

秦二世胡亥的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小人,他就是大太監趙高。在他的勸說下,胡亥相信,成為皇帝就應該享盡一切快樂。於是重修阿房宮,橫徵暴斂,收集天下的奇珍異寶。一旦有人勸說,趙高便讓胡亥對他們施以嚴刑。

在安樂窩裡,胡亥卻始終沒有意識到,最大的威脅正在他的身邊。趙高的權力越來越大,而胡亥身邊的忠臣越來越少。當天下大亂,義兵四起的時候,胡亥仍在花天酒地,絲毫不知窗外事。

最終,當趙高控制了整個朝野、拿著刀指向胡亥的時候,胡亥才醒悟過來,這一切享樂都只是為了拖垮他的意志,麻痹他的神經,削弱他的力量。

本文轉載自「儒風大家」,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圖說:古建築上的彩畫: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國書」,看古代皇帝間如何問候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