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緬懷 | 張鼎丞對人民軍隊建設作出的貢獻
原標題:紅土緬懷 | 張鼎丞對人民軍隊建設作出的貢獻
張鼎丞對人民軍隊建設作出的貢獻
□ 蘇俊才
張鼎丞是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長期擔任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工作,並在人民軍隊中擔任過眾多獨當一面的領導職務,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貫徹執行,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張鼎丞在軍事上的成就和人民軍隊建設作出的貢獻知之不多,本文將就這些方面作一概述,以彌補研究的不足。
一、高舉義旗,領導震撼八閩的永定農民武裝暴動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在革命危難關頭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張鼎丞,被從廣東大埔縣青溪保靈寺小學召回到家鄉永定縣溪南區做農運工作,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中頗有建樹的軍事鬥爭。
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和大埔農民武裝暴動的寶貴經驗,使張鼎丞認識到組織革命武裝的必要性。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的指引和南昌起義的影響下,張鼎丞開始建立秘密的武裝組織——鐵血團,著手進行武裝暴動的準備。他從領導溪南區農民的日常經濟鬥爭入手,隨後轉入到對整個地主階級的鬥爭,使鬥爭的規模由小到大,溪南由此成為永定農民運動的中心,武裝暴動的時機也日趨成熟。
為了鎮壓永定農民的革命鬥爭,駐漳州的國民黨軍張貞獨立師派遣江湘支隊進駐永定,把「清鄉」的重點指向溪南區金砂鄉,並突襲中共溪南區委駐地——金砂公學,逮捕了區委書記等6名共產黨員,革命形勢急劇惡化。1928年6月中旬,中共永定縣委決定舉行全縣性的農民武裝暴動,並推舉張鼎丞為暴動總指揮,商定採取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戰術,以攻取縣城為目標。
6月29日,永定湖雷、金豐地區農民首先舉旗暴動,引誘國民黨駐軍主力出城鎮壓。7月1日凌晨,張鼎丞與縣委其他領導人率數千農民武裝,兵分三路一舉攻破縣城,並英勇地同敵人展開決戰。由於缺乏作戰經驗,雙方激戰5小時後,暴動隊伍被迫退出縣城,轉而圍城。後根據鄧子恢的建議,暴動隊伍撤回各鄉村,隨即開展土地革命。
張鼎丞率暴動隊伍撤回金砂後,立即以鐵血團成員為主,挑選200多人組成紅軍營,並自任營長。這是福建最早建立的一支紅軍部隊。張鼎丞等還幫助建立了十幾個鄉蘇維埃政權,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溪南區蘇維埃政府,著手進行沒收和分配土地的工作,在溪南一帶實行紅色割據達半年之久,溪南區成為福建農民武裝暴動後第一塊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域。
永定暴動震撼八閩大地。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在接到永定縣委關於暴動的書面報告後,對閩西發出了一系列指示。根據省委的指示,龍岩、永定、上杭3縣農民暴動武裝匯合在永定溪南,隨後相繼成立了中共閩西臨時特委、閩西暴動委員會、閩西紅軍第7軍第19師,張鼎丞分別擔任特委組織部長、暴委副總指揮兼任閩西紅軍57團團長。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張鼎丞、鄧子恢率領剛成立不久的閩西紅軍到永定、平和邊界堅持游擊戰爭,開闢新區,並向龍岩、上杭等縣發展。後來,迫於革命處於低潮的形勢和國民黨的強力鎮壓,閩西黨組織決定實行戰略退卻,把隊伍分散回各地堅持鬥爭。
永定暴動,是福建農民武裝暴動中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堅持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農民武裝暴動。在這次暴動中,張鼎丞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發揮了最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對於永定暴動的意義和影響,張鼎丞在後來的總結中指出:「我黨領導的革命運動,雖在武裝鬥爭中受到一些挫折。但是,閩西整個鬥爭形勢仍然是向前發展的。永定溪南、龍岩白土群眾抗捐抗稅,打土豪分田地的行動口號已經在全閩西人民中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黨的組織及黨領導的群眾工作在杭、永、岩各縣已由點到面,普遍深入開展,……同時,金砂、蛟洋、白土暴動的武裝力量仍然存在,繼續開展著游擊戰爭,黨與群眾仍然保持著密切聯繫。在金砂地區群眾也保住了土地革命的果實。所有這些,都為紅四軍入閩開闢大塊閩西蘇區根據地準備了有利的條件和基礎。」
二、創建紅軍,為建立、鞏固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而鬥爭
1929年春夏,閩西革命迎來了大發展的時期。這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躍過汀江,直插閩西腹地。5月25日,張鼎丞率永定紅軍游擊隊主力配合紅四軍一舉解放了永定縣城,並擔任永定縣革命委員會主席。隨後,張鼎丞領導地方武裝主動出擊,並且發動了永定數十個鄉的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配合紅四軍基本掃清盤踞在永定各地的軍閥殘餘和民團勢力,全面打開了永定的局面。7月上旬,閩西地方武裝改編為紅四軍第四縱隊,由張鼎丞任黨代表。在隨後召開的中共閩西「一大」上,張鼎丞當選為中共閩西特委軍委書記。
中共閩西「一大」以後,為了粉碎國民黨閩粵贛三省軍隊的「會剿」和響應中央的號召,紅四軍主力先後出擊閩中和廣東東江,張鼎丞與四縱隊司令員胡少海率部留在閩西堅持鬥爭。他們在毛澤東的指導下,率部消滅團匪,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闢新的根據地。其間,四縱隊不但自身得到發展,而且幫助建立了地方武裝,這些游擊隊、赤衛隊後來上升為主力紅軍第12軍。到年底,在紅四軍的幫助下,閩西建立了6個縣和50多個區、400多個鄉的蘇維埃政權,初步形成了閩西革命根據地。
1930年初,為了粉碎國民黨第二次三省「會剿」,紅四軍前委決定兵分兩路向贛南進軍。剛參加完古田會議的張鼎丞率領四縱隊隨紅四軍主力到達寧都。在2月上旬召開的紅四軍前委和紅五、六軍軍委以及贛南、贛西特委聯席會議上,張鼎丞當選為前敵委員會委員。隨後便參加了開闢贛南革命根據地的鬥爭,至6月才回師閩西。在贛南的半年時間裡,張鼎丞、胡少海率領四縱隊「經過了十三個州縣,參加了幾十萬農民群眾的鬥爭,打通了幾千里赤色區域,學習了許多寶貴的鬥爭經驗」。四縱隊軍事素質與政治素質顯著提高,人員增到1400多人,成為一支既能征善戰又能做群眾工作的勁旅。在6月召開的汀州會議上,四縱隊與紅12軍之第一縱隊合編為紅21軍,成為主力紅軍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0年7月以後,張鼎丞先後擔任閩西和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在他任職期間,正值閩西蘇區遭受「左」傾錯誤干擾及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張鼎丞堅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鞏固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不懈的鬥爭。這一時期,他主要的革命貢獻表現在:
一是大力發展人民武裝力量。張鼎丞堅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由擴大地方赤衛隊、地方紅軍到擴大主力紅軍」的正確擴軍路線,用逐步升級的辦法,於1930年11月組建了紅軍新12軍等地方紅軍。1932年2月,成立了福建軍區;下半年,又先後成立了獨立第八、九、十師,在此基礎上,1933年3月組建了紅19軍。此外,還將各縣赤衛隊編為獨立團,設立了3個軍分區,負責領導各縣的獨立團、獨立營、游擊隊等地方武裝,從而形成了主力紅軍與地方武裝密切配合的人民武裝體系。在張鼎丞的領導下,閩西蘇區的工農群眾把自己的子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紅軍中去,湧現了許多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當紅軍的動人事迹。據不完全統計,閩西蘇區僅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就擴大紅軍達3萬餘人,閩西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軍故鄉。
二是領導閩西蘇區軍民粉碎國民黨軍的三次「圍剿」。從1930年下半年起到1931年底,閩西蘇區經受了國民黨軍三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張鼎丞作為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軍事部長,與特委成員一起,大力擴充地方武裝,制定了靈活的作戰方針,並親自指揮地方紅軍、赤衛隊英勇抗擊數倍於己的敵人的進攻,收復了長汀、連城、寧化、清流等大片地區,使閩西戰場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最後在主力紅軍的幫助下,取得了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從而使閩西蘇區與贛南蘇區打成一片,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全力配合中央紅軍取得了漳州戰役的勝利。1932年三四月間,中央紅軍組成東路軍攻打龍岩、漳州。作為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張鼎丞,與省委、省蘇成員一起,做好政治動員,供應充足糧食,指揮地方武裝密切配合,並組織工農群眾運輸隊上前線,使閩西蘇區成為東路軍攻打漳州的重要依託,確保了漳州戰役的勝利,從而使閩西蘇區從閩西北發展到閩南地區。到1932年下半年,閩西中央蘇區的版圖擴大到9個縣和1個市,進入了全盛時期。
張鼎丞擔任閩西和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期間,正值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閩西蘇區貫徹之時,張鼎丞等從閩西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與「左」傾錯誤執行者相悖的軍事鬥爭意見,因此先後被扣上「新右傾」和「羅明路線」等帽子,受到錯誤批判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最終被撤銷了省蘇主席和省委常委的職務,改任中央糧食部副部長,被派到基層籌集糧食,直至中央主力紅軍長征。
三、及時轉變戰略,領導艱苦卓絕的閩西南三年游擊戰爭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利,主力紅軍不得不實行戰略大轉移。主力紅軍長征時,中央決定張鼎丞留在蘇區。此時,敵人大軍壓境,唯一正確的出路就是迅速實行徹底的戰略轉變,即從正規戰轉到游擊戰,從集中到分散,從公開活動到秘密隱藏,在退卻中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準備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張鼎丞牢記毛澤東的叮囑,決定回閩西去打游擊,在得到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負責人項英、陳毅同意後,回到了長汀縣四都山區福建省委機關駐地。張鼎丞向當時的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萬永誠建議,趕快分散力量打游擊。但萬永誠仍然主張集中兵力與敵人決戰,不願意採取分散游擊的戰術。張鼎丞便提出回到上(杭)、永(定)、(龍)岩一帶去堅持游擊戰爭,萬永誠要他以福建省委代表的身份去那裡指導工作,但只給任務,不給一人一槍。張鼎丞只得找到劉永生、范樂春、陳茂輝等幾個老部下,並從軍械所撿了一些舊槍和手榴彈,帶上了一部分紅軍家屬,便冒著風寒向永定進發。
張鼎丞一行10餘人衝破敵人重圍,歷盡千辛萬苦返回永定金砂後,通過中共永定縣委負責人聯繫上先前由中革軍委派到閩西南堅持遠殖游擊戰爭的紅八團、紅九團。張鼎丞在永定下洋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分析新的形勢和環境,並指示他們今後要獨立自主領導革命鬥爭,要十分注意保持革命的有生力量,使與會者受到了啟發和教育。會上還確定成立由張鼎丞任主席的閩西軍政委員會,從而結束了主力紅軍轉移後閩西各級黨組織與紅軍部隊各自為戰的混亂狀態。張鼎丞在會上初步提出的適應當時鬥爭形勢的觀點和主張,對於閩西紅軍游擊隊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對於幹部和群眾堅定革命勝利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這時開始,閩西事實上已初步實現了游擊戰爭的戰略轉變,成為中央蘇區所屬幾塊蘇區中最快最及時轉變戰略的游擊區。
1935年3月底,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的陳潭秋、鄧子恢、譚震林等率部從贛南突圍轉戰到永定與張鼎丞會合,大大加強了閩西黨組織的領導力量。在隨後召開的閩西南黨和軍隊領導幹部會議上,適時地轉變戰略方針,把配合主力紅軍作戰,「保衛蘇區,等待主力回頭」轉變為開展廣泛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並且制訂了與這一任務相適應的鬥爭策略和作戰部署。會上還把閩西軍政委員會擴大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作為閩西黨和政府的最高領導機關。從此,閩西南地區作為一塊獨立的游擊區全面地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與張鼎丞等及時轉變戰略的做法相反,由萬永誠等人領導的福建軍區擁有三四千人的紅軍游擊隊,集中在長汀四都一帶堅守,結果喪失了突圍時機,最後全部犧牲,省級機關停止了活動。福建軍區被打敗以後,國民黨軍氣焰極為囂張,揚言要在3個月內肅清閩西的「殘共」。在對敵鬥爭中,張鼎丞等堅持從實際出發,把革命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中國共產黨關於對敵鬥爭的策略,如利用敵人的保甲制度,搞革命的兩面派,從政治上爭取反動保甲為我們工作,搞「白皮紅心」,等等,再加上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最終不僅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期「圍剿」,而且保存和發展了有生力量。紅軍游擊隊逐漸掌握了游擊戰爭的主動權。
1936年以後,張鼎丞領導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順應形勢,緊跟中央部署抗日反蔣,後來又從「討蔣抗日」轉變到「聯蔣抗日」,迅速展開了和平合作運動。在和談鬥爭中,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十分注意有理有利,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了一些必要的讓步,最終閩西國共雙方達成了和平合作協議。根據和談協議,閩西紅軍游擊隊改編為閩西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1937年10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決定將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命令閩西南、閩粵邊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由張鼎丞任司令員。此後,張鼎丞領導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整編工作,成為新四軍的創建人之一。
四、東進敵後,痛殲敵寇,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張鼎丞等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支到達蘇皖抗日前線後,為了使二支隊儘快適應從山區到平原水網地區、從內戰場到抗日戰場、從游擊武裝向正規部隊的轉變,抓緊時機對部隊進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經過整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正規的建軍制度,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二支隊初步實現了從游擊隊向正規軍的轉變。
6月旬,張鼎丞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開到寧蕪(湖)鐵路以東、寧杭公路以西的江寧、句容、當塗、溧水、高淳一帶,打擊日寇,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堅持江南抗戰中,張鼎丞、粟裕率領二支隊堅持執行黨中央和毛澤東關於深入敵後,獨立自主地壯大自己,然後繼續向東、向北發展的方針,在異常複雜的京滬杭地區,與日偽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勝利地完成了發展統一戰線、壯大抗日武裝力量、發展黨組織、建立根據地等各項任務。
在發展統一戰線方面,二支隊先後幫助組建了當塗、宣城、江陰、溧陽等縣的抗戰動員委員會,張鼎丞親自與一些社會名流、開明士紳、民族資本家、地方實力派接觸,儘可能團結各階層人士,爭取他們支持和參加抗戰;在壯大隊伍的過程中,張鼎丞、粟裕等按照「一邊打仗,一邊建軍」的方針,放手發動群眾,放手擴大武裝,到1939年4月,二支隊已由原來的2700人發展到6000餘人,還建立和發展了以工農為骨幹的地方武裝,對他們加強政治領導和軍事訓練,使之成為堅持抗戰的重要力量;在對敵作戰中,張鼎丞、粟裕帶領二支隊轉戰敵後。與兄弟部隊互相配合,不斷夜襲敵人據點,伏擊敵軍和車輛,破壞敵人的鐵路、公路、電杆、橋樑。在一年時間裡,粉碎了敵人數十次「掃蕩」,先後取得了小丹陽、當塗、郭庄廟、狸頭橋等大小百餘次戰鬥的勝利,迅速打開了江南敵後的抗戰局面,並與第一支隊一起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為堅持發展江南敵後的抗戰奠定了有利基礎。
張鼎丞善於及時總結宣傳新四軍的抗戰經驗。1938年秋,他撰寫了《介紹新四軍一個模範黨支部》一文,從軍事訓練到對敵作戰,從黨支部的模範作用到官兵團結,從思想政治工作到文化學習,從鞏固擴大部隊、群眾工作到建立根據地,都作了詳細的總結。這篇文章後來在延安《共產黨人》雜誌上發表,對加強新四軍及二支隊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939年6月,張鼎丞赴延安後,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作了《關於新四軍與東南黨的工作》的報告,這篇報告對於中央了解新四軍的真實情況,制訂出新四軍正確的發展方針,總結和指導以後的抗日鬥爭,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此,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讚揚。在延安期間,張鼎丞還撰寫了《新四軍在抗戰鋒火中成長著》《新四軍兩年來的政治工作》《為粉碎敵寇「清鄉」而鬥爭》等一批總結性文章,分別在《解放》《八路軍軍政》《解放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張鼎丞的這些工作,對於宣傳新四軍英勇的敵後抗戰,加深全國抗戰軍民對新四軍的了解,擴大新四軍的影響,激勵抗日軍民的鬥志,爭取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支持,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殲敵華中,揚威解放區戰場
抗戰勝利後,張鼎丞被中央派往華中解放區擔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常委、華中軍區司令員,成為華中重要戰略區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張鼎丞就職後,立即著手軍區的組建和野戰軍的整編工作。與此同時,根據中央關於華中我軍「就地向四周擴展,奪取鄉村及許多縣城,準備內戰戰場」的指示,組織華中新四軍向負隅頑抗的日偽軍發起進攻,拔除了素有「運河大門鐵鎖」之稱的被日偽軍佔據的最後一個據點——高郵城,取得了高郵城戰役殲敵近萬人的勝利。此後,張鼎丞、粟裕又組織華中野戰軍和華中軍區部分地方武裝對徐州以東的隴海路大許家至白塔埠100多公里的路段發起攻擊戰,攻佔了十餘個市鎮,基本控制了隴海路東段,使華中和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迎擊蔣軍的大規模進犯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1946年1月,國共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但蔣介石在停戰令下達後仍然不斷調遣軍隊集結和侵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華中解放區,張鼎丞等投入了維護停戰協定的鬥爭。此後,軍事衝突不斷升級,華中形勢越來越緊張,張鼎丞等加緊戰備工作。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央制定了山東、太行兩區主力實行外線作戰的計劃,要求華中野戰軍主力兵出淮南,配合山東野戰軍作戰。粟裕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和戰爭初期的特點,建議蘇中主力「在蘇中先打一個仗」,再西移配合作戰,取得了張鼎丞、鄧子恢的積極支持,上報中央後得到批准。
7月中旬,蘇中戰役拉開帷幕,此後,仗越打越大,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7次,我軍共殲敵7個旅5萬餘人。在蘇中戰役期間,張鼎丞統管軍區一切事務,參與決策運籌,要兵調兵,要糧遣糧,為保障前線作戰做了大量工作,使粟裕能集中精力在前線指揮作戰。他們一前一後,同心協力,緊密配合,是蘇中地區獲得「七戰七捷」巨大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蘇中戰役創造了我軍內線作戰的經驗,得到了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
蘇中戰役後,華中解放區南線的敵人進展遲緩,張鼎丞利用這個機會擴充兵員2萬人,以補充華中野戰軍主力。不久,蔣介石調遣重兵攻打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企圖把我軍趕出華中。在華中野戰軍主力一時無法馳援淮陰的情況下,張鼎丞與鄧子恢親自組織了淮陰保衛戰,多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我軍撤出淮陰後,張鼎丞率領軍區機關及後方人員逐漸北移至山東,其間參與了漣水保衛戰、魯南戰役的策劃和指揮。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山東實行重點進攻後,堅持在南線領導鬥爭的張鼎丞與陳毅、鄧子恢一起,建議華東野戰軍發起泰蒙戰役,被中央軍委採納。此後,張鼎丞從軍隊轉到中央華東局機關工作。
張鼎丞在華中及後來到山東工作期間,還肩負著指導江南敵後游擊戰爭的重任。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電示華中分局「設法堅持並相機發展江南遊擊戰爭」後,華中分局確定由張鼎丞負責分管敵後地區游擊戰爭的工作。張鼎丞充分認識到江南戰略位置的重要,特別關心敵後地區黨組織和游擊隊的幹部建設問題,多次派出幹部並帶去指示信,要求江南黨組織和游擊隊在強大敵人的「清剿」下,要特別注意分散行動,積極做好群眾工作,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牽制和打擊敵人的部分兵力,並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準備反攻。後來發展的歷史證明,中央的指示和張鼎丞的具體指導是十分正確的。由於蘇浙皖、皖浙贛、閩浙贛、閩粵贛等地區發展了大片游擊根據地,建立了大批游擊武裝,對解放戰爭期間牽制一定敵軍及戰爭後期大軍南下解放江南、華南各省起了很好的策應和配合作用。這些都與張鼎丞所做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六、解放福建,根除匪患,鞏固海防前線
1949年夏季,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張鼎丞接受了新的任務。中央和華東局決定,葉飛、韋國清率領十兵團進軍福建,張鼎丞負責率華東縱隊隨軍入閩。此時,中央任命張鼎丞擔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福建人民政府主席兼福建省軍區政委,主政福建。
為了進軍福建,張鼎丞和葉飛等進行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他們組建了省級領導班子,調配好乾部,以適應接管和建設需要;並派出由29軍參謀長梁靈光率領的先遣隊先期入閩,負責籌措糧草。張鼎丞還向福建地下黨、游擊隊發出了「吃飽飯,打勝仗,解放全福建」的指示,要求他們做好接應大軍入閩的工作,這些都對解放福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福州是福建的省會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了奪取福州戰役的勝利,張鼎丞、葉飛、韋國清等作了認真的研究,決定採取大迂迴的作戰方針,即截斷國民黨陸上海上退路,向南迂迴,佔領福州以南的福清宏路,截斷福廈公路,分割福州國民黨軍朱紹良兵團與廈門方向湯恩伯兵團之間的聯繫,在福州外圍撒下一張大網,以求全殲福州之敵。7月上旬,張鼎丞、葉飛等率十兵團15萬大軍和5000多名地方幹部向福建進軍。在建甌與曾鏡冰領導的中共閩浙贛省委及其武裝會師後,張鼎丞主持召開省委會議,會上提出「目前全黨應當從支持部隊打下福州為中心工作」。在8月1日舉行的誓師大會上,張鼎丞作了進軍福州和解放全福建的動員報告。由於準備充分,指揮有方,福州戰役取得全勝,共殲國民黨軍5萬人,俘虜3萬餘人,福州及附近10多個縣得到解放。
進入福州後,張鼎丞與葉飛等向閩粵贛邊發出指示,要求邊區黨委動員力量,配合十兵團進行漳廈戰役和解放全福建。此後,在張鼎丞、葉飛等的部署下,漳廈戰役取得了勝利。在閩西,解放軍四野一部在閩粵贛邊縱隊等配合下,於9、10月間再次解放龍岩、永定、長汀等縣。至此,福建主要城市和廣大地區基本解放。在解放福建的戰鬥中,我軍取得殲敵12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1950年11月,由於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有支持蔣介石集團進犯大陸的可能,毛澤東向福建發出限期6個月肅清全省一切成股土匪的指令。張鼎丞、葉飛等領導福建黨政軍民全力以赴,一面加強海防準備殲滅美蔣在沿海登陸進犯之敵,一面加快土地改革,加緊發動群眾,並動用5個主力師執行剿匪任務。到1951年4月,全省共殲匪7萬餘名,提前完成了剿匪的任務。對此,黨中央、毛主席極為欣慰,華東局也給予了高度讚揚。
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建設和鞏固福建海防意義重大,張鼎丞對此極為關注,經常召集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召開會議研究和部署海防工作。1952年12月,蔣介石為了配合美軍的朝鮮作戰,從台灣、金門調動一部兵力攻打福建島嶼,並妄圖攻佔二三個縣。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下達給福建軍區以現有兵力粉碎敵人進攻的任務,並要已決定調華東局工作的張鼎丞回福建主持黨政工作,使葉飛能專心於軍事領導。隨後,張鼎丞與葉飛把加強戰備工作作為福建當時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省委於1953年初多次發文,立即進行戰備的部署,包括抽調省直機關幹部到沿海協助工作,加緊進行沿海地區的鎮反工作;整頓民兵,擴大民兵基幹團;在各專區、縣成立支前委員會……,這些戰備措施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為了戰備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張鼎丞還向中央和華東局提出抓緊國防公路建設、設立專門軍用電話線、建築廈門海堤等建議,並逐步得到實施,這些都對鞏固海防和進行經濟建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張鼎丞一生中軍事活動是相當頻繁的,他在人民軍隊的創建史上是有一定地位和貢獻的,他不愧是我軍的一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正因為如此,1955年在中央軍委評定軍銜時,張鼎丞是有資格評定軍銜的。但由於他這時已轉到地方工作,同時為了顧全大局,他主動提出不評軍銜。張鼎丞雖然沒有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帥名錄上,但他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和對人民軍隊創建所作出的貢獻是應該永載史冊的。
(本文作者系中共龍岩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來源:《福建黨史月刊》2017年第11期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永定新聞網
製作:鄭玉娣 主編: 劉永良 監製: 蘇冠生
TAG:永定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