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紀念南師誕辰百年(二)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紀念南師誕辰百年(二)

編者

本文源自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作者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

——紀念南師誕辰百年

(二)

文/馬宏達

何為真學問

什麼是真學問?記憶知識、會考試、寫文章著書立說,乃至種種學銜頭銜榮譽云云,可以代表真學問嗎?當然,也不代表沒有真學問。

南師在《論語別裁》中有這麼一段話:「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考,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

這段話實際是對「學而時習之」的闡揚。「學」者覺也,學靠覺,也為了覺,上至天地人,下至醬醋茶,乃至家國天下,從「怎麼回事兒?」到「怎麼辦?」無所不包。「習」代表實踐、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自覺、學以致用是「學習」的題中本有之義。學習、學問,與自覺覺他、學以致用、經世致用、內聖外王(內養外用),一脈相通。

南師對「真學問」的闡發,溯本歸元,振聾發聵,卻不知喚醒了幾多人。不幸的是,久遠以來,學問的標準早已異化為種種表面形式,忘記了身體力行、自覺覺他、學以致用、經世致用、內聖外王的「初心」。這種錯位與顛倒,於國、於世、於人,是何因果?非常值得反思。

南師的學問不止源於書本,更多是源於實踐、閱歷、經驗乃至交遊。比起書本,他的「不言之教」(身教,身心行為)更值得人們研究、思索。你看他數十年春風化雨化導無數,再看他對祖國統一、經濟建設、國防科技、法制建設、國土改造、高校教育、學術研究、兒童教育、中醫現代化、慈善公益等諸多領域的推動與貢獻(參看南懷瑾學術研究會網站www.nanss.org「大事貫珠」等欄目),再研究他的願力、意志、氣度、襟懷,他的弘毅、博學、篤行、擔當,他的出處、行止、操守、品格,他的定慧、喜舍、方便、慈悲,他的俠義、韜略、文武、縱橫,他的光風霽月、道德文章,他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他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的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經世致用、天下為公……這一切言傳之外的身教,所體現的豐富學養與人格力量,所帶給人的啟發、感化和激勵,難道不是對「何為真學問」的現身說法嗎?不是留給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嗎?很多人奇怪,為何閱歷經驗見識越豐富者,對南師的身教越是敬仰,對其言傳越是心有戚戚焉。若從上述角度研究,就不難理解了。畢竟實踐與閱歷這本大書的學問,紙上談兵是無法讀懂的。

可以說,南師是「聖之時者」,他非常務實,法無定法,隨機應變,因機設教,不會困在一個框框中,絕不是僵化的老夫子或紙上談兵的書生。

即如平時聽他講話,看他做事,讀他的作品,也要別具慧眼。有時候,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曲而周全,並非表面意思。有時候,只是彼時彼刻彼因緣的方便權宜說法,切莫刻舟求劍作教條看。有時候,若無人情世故的深刻歷練,對他及事物背景又缺乏了解,難免會錯了意。

他用「一無所長、一無是處」的自評,警示大家放下偶像崇拜,不要依賴他,要靠自己,要自覺自立自強。他用《別裁》《旁通》《他說》《諵譁》《臆說》的標題來提醒讀者,這只是他一時的觀點分享,莫作標準答案或刻舟求劍看,其意在於啟發讀者的興趣與慧思,步入自覺探索之路。讀者若能由此而深入歷史文化與現實未來的探索與思考,舉一反三,乃至聞一知十,青出於藍,活學活用,改善自己,造福社會,必是他所樂見。他的目的絕不是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既不想入孔廟吃冷豬頭,更不敢自己杜塞學問的根源」(《孔學新語發凡》),而是啟發世人自覺自強,推動國家民族的富強,建設人類的和平與福祉,「為今後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承擔起更重大的責任。」(《孔學新語發凡》)

有教無類

有人說,南師門下什麼人都有,很複雜,三教九流,各領域各階層,工農商學兵、黨政軍經教、智力勇辯、賢愚不肖、英雄豪傑、忠奸平庸、貧富貴賤、左中右派……至於讀其書受其影響但未見其人的讀者,那就更是各色人等不計其數了。也有人說「某某是其學生,所以做老師的也未必高明」。

首先,南師說過多次,沒有南門。他不同意門戶觀念,也常說自己沒有學生。

其次,他有教無類,不論你身份地位個性品格思想如何,有緣相遇者,他總是希望對其有所幫助,希望其人有所改善有所進步。

再次,任何一個老師,都不缺不肖的學生。即如釋迦孔老耶穌,也不缺不肖甚至欺師滅祖的學生。教育畢竟面對的是個性習氣堅固的凡夫,而不是聖賢。教知識容易,改變人難,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教育的成效,尤其在人品習氣上,影響其在固有基礎上有所改善,已經難能可貴了。換言之,不肖者受影響後,也做了些好事,那便是教育的成效了。若寄望其大改變,未免期望過高。

南師說「無南門,無學生」,既是永不居師位的謙沖自牧,也是鞭策學生自覺自強的慈悲方便。既是反對一切門戶之見畫地為牢黨同伐異,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同時,也點出了教育的深層原理——師是師,生是生,知識技術可傳承,但智慧、人格、品德、修養、做人做事的格局氣象乃至閱歷經驗,只能影響,卻無法傳承,各人只能自負其責,互不相代。至於形而上道的所謂「傳承」,是見道或證道者「可重複驗證」的心心相印,而非徒具形式的證書或自稱的「接棒」。

(待續)

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文章分享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紀念大會內容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責人先責己,信己亦信人
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