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孟子·公孫丑上》中記載: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假如孟子當政於齊國,能否取得像管仲一樣的成就?孟子批駁說,齊國人只看到管仲有本事,但是忽略了研究各國的形勢,最終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孟子認為,即使如武王、周公那樣的明君賢相,如果不研究和結合當時的形勢,也很難治理好國家。這就是「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意思是即使有智慧,也不如很好地運用形勢;就算是有好的犁鋤,也不如等待農時再耕作。「乘」和「待」都是依靠、憑藉的意思,這兩句話都是強調抓住時機的重要性。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這裡的「智慧」,自然是指人的知識和能力結合而形成的聰明才智,而所謂「勢」,就是客觀事物運動的基本趨勢、方向等,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傳統文化中,古人一直很強調對「勢」的把握。《孫子兵法》中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商鞅在變法時,也強調乘勢的重要性,「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故托其勢者,雖遠必至」;《唐李問對》中也有「善弈者,謀勢;善謀者,顧全局」;《韓非子》曰「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根據時機來辦事,依靠條件來立功,方能有所成就。

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也證明了「勢」的重要性:一些看似「錯事」,只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勢」,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去做,導致了「不合時宜」。比如,「秋扇見捐」,是因為扇子送風在秋天不合時宜,才無用武之地;而「雪中送炭」,是因為炭火在冰雪中正合時宜,才讓人倍感溫暖——究竟是相得益彰、錦上添花,還是事與願違、雪上加霜,全在於對形勢的判斷、在於對時機的把握。

當然,「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並不是在否定人的智慧的價值,而是說,應該更高明地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這裡的「時也」、「機也」,就是時運、機遇,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如此才能有所作為。從這一角度來說,對勢的把握,正恰恰顯示出了更高的智慧。

時間的巨輪滾滾向前,但「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仍未過時,我們要牢記古訓,知往而鑒今。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忘憂草是什麼
解讀丨《論語》中的修身之道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