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們要修持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非量的部分,只剩下見而未定這部分還沒解釋。
為什麼將見而未定放在最後講呢?因為見而未定識無法變成比量,我們是無法修持。
有的東西我們不用特別去修它,可藉由修持其它的部分,它自然地就隨著改變。比如說剛才講到顛倒識裡面,無分別的顛倒識,我們不用特別去糾正它。
當我們修持其他的,例如去除煩惱、去除業,當這些去除時,無分別的顛倒識就會自然消滅。同樣的道理,見而未定不是我們特別要修持的,所以講修持的過程時,並不用講見而未定。
我們將見而未定與其他非量分開來講,這樣可能比較容易懂。
見而未定這部分,為什麼我們無法修持呢?因為它完全是五根識或跟著五根識後面產生的認知。
首先要了解,「見而未定」的「見」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對境有見到、有顯現,所以這個肯定是無分別心,若是分別心,則無法赤裸裸地見到對境。
分別心就是對境和心之間有隔著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先有自己的想法,再來看這個境,這就是分別心。
「見而未定」的「見」是有見到對境,境和心中間沒有隔著自己的印象、想法,所以「見」完全沒有分別心,它是無分別心。
無分別心裏面,哪種根識屬於這部分呢?五根識是無分別心;還有第六識中的無分別心有屬於好的部分,即瑜伽現量這部分。但是一般說,大部分都是非量的部分,也就是見而未定。
所以有五根識及第六意識的無分別心中非量的部分,至於瑜伽現量不可能有見而未定。
見而未定是指不專心情況下的認知,已入根本定的瑜伽現量怎麼會有見而未定?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屬於第六意識的見而未定,它是跟隨在五根識後面剎那生起的無分別心的第六意識,這個是見而未定。
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了。見而未定並不是一個我們要改變或要修持的,這不是真正的重點,所以不用想太多,只要了解有這部分就可以了。
謂既是變為自所取境明見自相。但對自所取境之自相變為不能引生定解相符事之了別 ( 認識 ),為自見而未定知覺之性相。
這個敘述像是天語般不容易理解,這裡所闡述的是,它所取境是明見,所取境有顯現,「見而未定」中「見」,這裡就用「明見」。明見的意思是中間沒有隔著分別心,分別心想什麼,一定按照它的意思想,這有一點像當我們戴眼鏡看東西的樣子。
分別心看的時候,固定將自己的眼鏡戴上,這時候中間隔著眼鏡。現在所講的「明見」,中間沒有隔,也就是無分別心的意思。但是「明見」了「所取境」,它沒有生起這個定解,所以是「不能引生定解」。
所以,見而未定有兩個重點:
一、有「明見」它的所取境;二、「不能引生定解」。
這裡提到自相,要解釋一下。這個名相與經部宗的主張有關聯,經部宗主張有為法和自相同義,一切有為法都有自相,而常法就是共相。各位將這種主張記住就可以。
一切有為法是自相,這是什麼意思呢?經部宗主張有為法,無論是物質或是心法,它們各個有自己的位置,這就是自相的意思。
好像它在那裡,我們可以指得出來,這就是自相。然而,共相是什麼樣子呢?比如說空性、補特伽羅無我,這些來說,它就是共相。
為什麼稱它共相呢?共相的理由是什麼呢?例如補特伽羅無我是什麼樣子呢?將補特伽羅我執的想法否定、破除之後,這就是無我了。因為它是分別心去分別的,我們將它破除,這樣的一個相,就變成共相,共相的意思是,它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的位置。
我們以分別心來破除,來安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說補特伽羅無我,就是共相。先簡單了解,一切有為法就是自相。所以無分別心所想的、所取的,只有有為法的部分;無為法的部分是不能想的、不能取的,也就是有為法好像可以取得到的,而無為法是不能取得到。
所以,有為法是可以取得到的,可以取得到的就是有為法,可以取得到就是有自相,「所取自相」就是這個意思。
※別人罵你沒必要生氣,因為他有病
※一個很接地氣的用無我觀念對治瞋心的方法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