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大家好,我是沈迦離。

前幾天,我聽到80後的職場前輩說:「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合群。」

他曆數了當代年輕人不合群的幾個表現:


公司聚餐,不去,寧願請假回家;合租半年,和室友說過的話不超過十句;周末除了刷劇就是刷抖音,微信步數不超過100;過年都不願回家,最怕有親戚朋友從外地來玩。

言外之意就是,現在的年輕人獨來獨往,比較冷漠。

作為一名95後,我幾乎條條中槍,問問不少同齡人,也大多如此。

90後真的不合群?不合群就是冷漠?怒不可遏的我寫下了這篇文章。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前段時間,90後的「社交降級」火了。

簡單說,就是「同居不說話,點贊不聊天,記不住同事的臉」。

沉浸在自我的小宇宙,上班戴上耳機,下班準時回家。

人生最開心的時刻,是對方主動取消了一場你一直想取消的約會。

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是「社恐最高興的幾個瞬間」,獲得了幾萬網友的轉發點贊。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國慶後,微信官方發布過一份《2018年國慶長假微信數據報告》。

從9月30日到10月6日,全國共有2100萬微信用戶選擇假期宅在家。其中,56%的用戶為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

這批年輕人的微信運動步數日均不足100步,被戲稱為「百步青年」。

古有百步穿楊,今有百步躺屍。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對年輕人不合群最主要的指責,來自於父母輩。

畢竟,「合群」意味著安全感,是以宗親和鄉土為紐帶的中國人最重要的一條生活經驗。

過往歲月里,合群的生活充滿了煙火氣的溫馨。

逢年過節,一大家人熱熱鬧鬧,一起動手燉肉包餃子蒸饅頭炸丸子,嘮嗑的功夫就把東西做好了。

日常誰家做了一個好菜好飯,會留出幾份,分享給近鄰們。

在父母輩的經驗里,不聯繫親戚,不結交朋友,不對單位領導低頭哈腰,一個人幾乎不可能社會上立足。

所以,我們這代人從小就被教育要「合群」。

而父母輩,信奉多條朋友多條路,寧願委屈自己,背人情債,也不願說出真實的想法。

問題是,那些無效社交真的有什麼意義嗎?

很多90後們離開家鄉,開始懷疑傳統社交的意義。

對領導溜須拍馬,該裁員還是會裁員,而且領導看的是工作成果。

對親戚保持聯繫,可能換來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以及時不時的開口借錢。

在各種場合結識了大堆朋友,最後都變成了點贊之交。

還有前同事、前領導,更是神奇的存在。一離職,幾乎就是陌路。

兩個字,虛偽。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傳統的生存經驗用不上,90後們隨即發明了新的社交規則。

其中有一條就是,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

為什麼會這樣?

有一條原因是,社交不能給當代年輕人安全感了,但獨處可以。

在小地方的人情社會,父母輩可以從社交中獲得一種合群的安全感,為此寧願犧牲私人空間。

在偌大的北上廣深,圈子的概念弱化,生活壓力大,隨便出趟門就得花1個小時,見面的成本激增,而且大多都是對自我沒有任何提高的無效社交。

而獨處,一個人待在一個巴掌大的出租屋,手機滿電,網速超快,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感,這也是《低慾望社會》里說的。

周國平說:「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與其隨大流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社交上,倒不如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其次,更有個人主義觀念的90後,比父母更懂得人與人的界限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安全距離」。

當你獨自在空蕩蕩的電影院,進來一個陌生人卻坐在你旁邊,你會感覺到壓力。這就是因為你感到自己的「安全領域」被侵犯。

而在90後眼裡,父母親戚的社交是沒有界限感的,他們讓渡了自我的安全距離,獲得了群體性的安全。

而年輕人信仰的是,「與他人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人際距離,相互聯結又絕對獨立。」

我不干涉你的生活,你也別干涉我的生活,這叫互不打擾。

最後一點是,現在的年輕人更關注自身的感受,也重視對自我的提升。

我有很多同事在周末,都願意在家看書、買網課學習,或者去鍛煉身體。

而社交,往往帶有提升自我的目的。不願意社交,是因為能從其他地方找到滿足感。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說: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表達準確一點,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個人默默地跑步,四五個小時伏案獨坐,默默寫文章,我也不覺得煎熬,也不感到無聊。」

相比於父母輩,這些城市青年活得更瀟洒和舒服。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也有上代人批評,年輕人的不合群和獨處,和家人親友產生了距離,是商業社會的人情冷漠。

這個鍋,我們年輕人不背。

且不說社會本身的凈化迭代,說90後冷漠,我第一個不同意。

獨處不等於事不關心,分寸感也不等於冷漠。

前段時間,一篇《北門糖葫蘆事件始末》的文章在網上熱傳。

事情很簡單:北京昌平的中國政法大學門口有一個小攤販阿姨,丈夫雙耳失聰,家裡還有兩個孩子,為了維持生計養活家人,冬天常常在校門口賣糖葫蘆為生,法大的很多學生都認識,也照顧阿姨生意。

前幾天,三名疑似城管的便衣男子,以無證經營為理由,把賣糖葫蘆的阿姨推搡在地,掀翻小車,辛苦做出來的糖葫蘆和玻璃碎片落了一地。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等人走後,阿姨想要維權,報警卻沒人理會,在寒風裡整整等了四個小時。熱心學生們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幫阿姨賣糖葫蘆,甚至買下了阿姨所有的糖葫蘆,免費分發給同學和路人。

這還不夠,法大學生拉了群,準備替阿姨維權。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和阿姨一道去了城管隊、街道辦討說法。最終,維權成功,阿姨得到了一個新的小攤車玻璃罩作為賠償。城管隊長也承諾,將會對涉事人員進行批評教育乃至嚴厲懲處。

這大概是這個冬天最讓我覺得溫暖的一件小事。

看到這些,你還覺得90後冷漠嗎?反正我挺替這些同齡人驕傲的。

其實,這樣的事挺多的,我所認識的90後對公共事件的熱心,一點也不輸他們的父輩。甚至,要熱心很多。

一個司機在十字路口轉彎的時候,因為用力過猛,車上大批物品被甩下了車,散落在路上,哪哪都是。

在這一次,視頻顯示,路過的年輕人們挨個停下,紛紛走到路中央撿起散落的物品,最後在十幾個年輕人的努力下,車主的物品都整理好了重回車上。

旁人只要稍微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在很多事件里,先站出來的,永遠是年輕人。

他們孤僻,獨處,但並不冷漠、不無情,相反具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一項《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報告(2014)》調查稱,90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較高,平均得分83.09分。

而在今年,《騰訊00後研究報告》里,「產生群體意識」、「為群體做出行動」都是00後的典型特徵。

也就是說,00後們不但會關心所在群體的大事,還會採取行動。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這是典型的公民意識,是比前幾代人最明顯的進步。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但今天,我不會給你推薦有關「獨處」的學術著作,不符合我們95後的作風。

我想告訴你的只是,孤獨、孤僻、甚至獨處,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看,都不重要。

不要管自己是不是所謂的異類,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不止你一個人,你還有同類。

我看過一本漫畫書《我很好啊你怎麼樣》,漫畫家莎拉?安徒生就畫了一個女孩的吐槽日常。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拖延症、強迫症、不自信、社交恐懼……幽默有趣的劇情和誇張好笑的畫風,治癒了很多孤獨又沮喪的心。

比如總是月光族的我們,總是嚷嚷著「錢」都去哪兒了的我們: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比如看到特別好看特別帥的衣服時,我們的反應:


不合群,是對90後最高的讚揚



最後,我其實很反感用90後的標籤,簡單粗暴地劃分人群,這種劃分本身就隱含了社會偏見。但為了論述,我又不得不用。

90後的不合群,其實是某種更為高級社交:既有自己的小宇宙,又會關心群體利益。因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更懂得捨棄。

因此有人說,90後成長在互聯網崛起的時代,觀念更現代更開放,沒有歷史包袱,可能是最正常的一代人。

父母輩的觀念紮根於他們的人生經驗,也無可厚非,你沒必要去說服他們。

總之,人生在世,怎麼舒服怎麼來。畢竟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被罵長得丑、身材差的她,憑什麼嫁給全球富豪?
太平公主:餘生很長,遠離那個不愛你的人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