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又一心理學研究重複實驗收官,28項研究僅能重複14項

又一心理學研究重複實驗收官,28項研究僅能重複14項

許多心理學研究無法通過重複實驗的檢驗,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研究,但這對心理學界來說可能是件好事情。

圖片來源:Pixabay

編譯:三水

編輯:戚譯引

近年來,心理學研究可重複性的問題得到了大量的關注。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甚至為此增加了一個新的文章分類,名為「註冊定向重複」(Preregistered Direct Replications,PDRs),用於發表對已發表在APS旗下期刊中研究的重複研究,於2017 年 8 月推出。

很多研究者們致力於重複經典研究,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比如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和斯坦福監獄實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已發表的關於社會行為的研究中,能夠重複結果的研究的比率小於研究者預期的比率。2018 年,Camerer 等人選取了 21 項發表在 ?Science?和 ?Nature?上的關於社會行為的研究,結果僅成功重複了其中 13 項。

最近剛剛完成的一項大規模重複性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這個項目被稱為Many Labs 2,由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的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開展,心理學家 Brian Nosek 主持。在過去的幾年裡,,這個由近 200 名心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化團隊嘗試重複 28 個心理學研究的結果,僅有 14 項研究被成功重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通過公開提名、參考研究團隊以及專家意見,篩選出需要重複的研究,得到了每個研究初始使用的材料,並且請相關專家(一般是研究的原作者)來審查重複研究方案。重複實驗最終在 36 個國家和地區的 60 個不同的實驗室進行,參與者共 15305 名。相關論文於 11 月 19 日以預印本的形式發表於 ?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Many Labs 2 團隊試圖重複那些備受關注、引用數量較高的研究。例如,Van Lange 等人 1997 年的研究發現,社會價值取向取決於社會交往經驗,個體的兄弟姐妹數量與其親社會取向顯著相關,然而重複研究發現二者之間並不存在相關性;Anderson 等人 2012 年對社交地位、社會經濟地位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發現高社交地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高於低社交地位的個體,而重複研究也得到了與之相反的結果,即高社交地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更低。

「研究重複失敗常常被認為是因為實驗條件改變了,參與者是不同的,」Nosek 說,「這個解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並不令人滿意,因為我們不知道這種差異為什麼如此重要。」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參與者的多樣性對研究能否被重複幾乎沒有影響。「參與者的異質性確實會產生影響,但是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大,也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研究會重複失敗,」Nosek 說。

Many Labs 2「被明確用來探究地區和文化差異對研究可重複性的影響」,SIPS(Societ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主席 Katie Corker 說,「結果令人驚訝:根本沒有多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團隊成功地重複了這一研究,那麼其他團隊也能成功;反之如果一個團隊的重複性研究失敗了,那麼其他團隊也傾向於失敗。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的 Simine Vazire 表示:「(心理學家)應該承認我們的研究結果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或者是我們在媒體或政策制定者面前宣稱的那樣顯著。短期看來這可能會損害我們的信譽,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在如此有力的證據面前否認這個問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的心理學家 Yoel Inbar 參與了 Many Labs 2 項目,他很驚訝自己的研究沒有被複製成功,但是並沒有質疑研究結果。他說:「我們可能只是很幸運,因為最初的樣本量很少;也可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Inbar 表示,他最初的研究也存在缺陷,他使用了一位同事為另一項研究收集的數據。「如今,我絕不會再採取那種投機取巧的方法,」他說。近年來對研究可重複性的關注可能改變了許多如 Inbar 一樣的心理學家的工作方式。

也有很多研究者對此事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 Sanjay Srivastava 認為,Many Labs 2 的結果雖然說明了大量研究的重複失敗可能是由於不嚴謹的實驗室研究,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正恰恰說明創設嚴謹的實驗室條件來研究棘手的、難以捉摸的、複雜的人類內心世界是有效的。「現實世界的心理現象可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他說,「但是在我們精心設計的實驗室條件下,結果並不混亂,並且是可以預測的。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進行有效的社會科學研究。」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University of Würzburg)的心理學家 Fritz Strack 則認為,每一次重複研究都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該結果的影響因素。他說:「重複性研究應該致力於在何種條件下能夠得到哪種結果,而不是宣稱另一個經典的研究結果為『假陽性』。」

正如 Nosek 所言,正在進行的重複性研究是很重要的:它確保重複性研究本身是可重複的,並且對前人的研究工作作出了修正。「這就是科學進步的方式:批評,以及用更多的證據來檢驗批評的可行性,」他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菲爾茲、阿貝爾獎雙料得主Michael Atiyah宣稱將證明黎曼猜想
24歲做出重大發現,半個世紀後終得回報:脈衝星之母贏得300萬美元大獎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