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守護元首的鐵壁:阿道夫·希特勒的安保警衛體系全解析(上)

守護元首的鐵壁:阿道夫·希特勒的安保警衛體系全解析(上)

原標題:守護元首的鐵壁:阿道夫·希特勒的安保警衛體系全解析(上)



(溫馨提示:本文約4500字,配圖2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納粹黨黨魁,第三帝國元首,20世紀上半葉最具權勢的獨裁者之一,在他主政德國期間曾經左右了億萬人的生死。然而,正如很多處於權力中心、樹敵眾多的強人一樣,希特勒在其政治生涯中時刻都受到生命威脅,在1933年納粹黨奪權之前,他就遭遇過至少4次暗殺,而在1934年至1944年的十年間,針對他本人的刺殺陰謀不下25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4年的7·20事件。因此,確保希特勒的人身安全成為納粹黨內安保部門和德國國家安全機構最重要的任務,來自黨衛隊、衝鋒隊、警察和國防軍的大批安保力量以希特勒為中心構建起一層層森嚴堅固的鐵壁,維持著帝國心臟的跳動,直至1945年4月30日元首地堡內的一聲槍響。


黨魁保鏢

1918年底,前陸軍下士希特勒帶著挫折和失落回到慕尼黑,成為當地駐軍的政治偵探,於1919年在偶然的機會加入了極右小黨派德國工人黨,並迅速奪取了領導權,在1920年將其改組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1921年任黨魁,走上了攫取德國最高權力的道路。


一戰後的德國局勢動蕩,人心躁動,秩序混亂,各派政治力量相互攻擊,暴力衝突不斷,流血事件頻發。在這種局面下,希特勒在出任納粹黨領袖之初就考慮到個人安全問題,1920年建立的由恩斯特·羅姆領導的衝鋒隊作為納粹黨的准軍事組織,除了維護本黨集會秩序和破壞敵對派別的政治活動外,也兼有保護希特勒和其他本黨領導人的職責,不過衝鋒隊主要還是充當政治打手和街頭鬥士的角色,並非專職的安全警衛。



■ 1932年在柏林街頭列隊行進的衝鋒隊員。衝鋒隊作為納粹黨最早組建的准軍事組織,負有保衛黨內領導人的職責。


1923年初,希特勒決定建立一支小型私人衛隊保護自己,最初稱為「本部衛隊」,僅有8個人,由尤里烏斯·施雷克和約瑟夫·貝希托爾德領導,仍從屬於衝鋒隊,同年5月改稱「希特勒突擊隊」,成員增加到20人,其中包括未來的副元首魯道夫·赫斯。希特勒突擊隊身穿不同於衝鋒隊的制服,佩戴髑髏徽章——舊帝國陸軍精銳部隊的象徵,自詡黨內精英,對希特勒絕對忠誠,已經凸顯出未來黨衛隊的雛形。1923年底,希特勒突擊隊已經發展到100餘人,但是隨著啤酒館暴動的失敗,希特勒鋃鐺入獄,這支小型衛隊與衝鋒隊一道被取締了。



■ 1923年9月乘坐卡車前往納粹黨集會現場的希特勒突擊隊,他們是希特勒最早的私人衛隊。


1925年初,從蘭斯貝格監獄出獄的希特勒在重建納粹黨的同時也再度建立了新的衛隊組織。同年4月,他的私人司機施雷克奉命組織了8個人的衛隊,全部是原希特勒突擊隊成員,這就是日後權勢熏天的黨衛隊的誕生。施雷克將黨衛隊定位為精幹的小型警衛組織,奉行嚴格的人員選拔標準,在隨後幾年中在各地納粹黨組織中建立了黨衛隊分隊,負責黨內安保,但發展緩慢。1929年1月,海因里希·希姆萊擔任黨衛隊領袖時,其麾下僅有280人,在他的經營下到1933年時已達50000人,但是黨衛隊仍受到衝鋒隊的控制,直到1934年6月的「長刀之夜」後才真正獨立。



■ 希特勒與他的私人司機施雷克,後者即是希特勒突擊隊的領導,也是黨衛隊的創建者。

隨著黨衛隊組織的擴展和職能的多元化,其作為希特勒私人警衛的角色反而有所弱化。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納粹黨由地區黨派發展為全國性政黨,對希特勒的安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黨衛隊內部建立了專職的領袖警衛單位。1932年2月29日,約瑟夫·迪特里希挑選了12名身強力壯的黨衛隊員充當希特勒的貼身保鏢,從中又精選出8個人組成黨衛隊元首護衛隊。當希特勒在德國各地旅行,出席政治活動時,8位保鏢始終寸步不離,將希特勒圍在中間,確保其人身安全。


元首警衛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興登堡總統任命為總理,從而染指權力核心。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將總統、總理合而為一,擔任帝國元首,實現了掌握德國最高權力的目標。從出任總理開始,希特勒的安保工作就由納粹黨的內部事務提升到國家安全層面,在黨衛隊、衝鋒隊的警衛組織之外,軍隊、警察和國家情報機關也都參與其中,構建成一張錯綜複雜的安保網路,為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高官提供安全保障。



■ 1933年1月出任總理後,希特勒與興登堡總統握手致敬,他作為政府首腦將受到高規格的保護。


在1933年之後負責希特勒安全警衛工作的諸多部門機構中,最核心的有兩個,一個是1933年3月15日成立的元首警衛司令部,由黨衛隊旗隊長約翰·拉滕胡貝爾領導,其成員來自巴伐利亞刑事警察部門,最初僅負責希特勒在巴伐利亞境內的安保事務,而在巴伐利亞以外仍由黨衛隊元首護衛隊擔任貼身警衛。1934年春,元首警衛司令部取代元首護衛隊全面負責希特勒的安保工作,當時拉滕胡貝爾手下有17名警官從事安保措施的制定和實施。



■ 帝國保安處處長約翰·拉滕胡貝爾,他從1934年開始就是希特勒安保工作的總負責人。


1935年8月1日,元首警衛司令部正式更名為帝國保安處(縮寫RSD),此後直到1945年4月,這個部門始終是納粹黨安保工作的中樞,除了保衛元首外,也負責保護其他納粹政權的高層人士,在執行安保任務時可以調動其他黨衛隊、警察乃至國防軍單位,權力很大。到1937年時帝國保安處已經完全被黨衛隊所控制,其成員全部為黨衛隊成員,在戰時人員擴充至200餘人。值得注意的是,帝國保安處與萊茵哈德·海德里希領導的黨衛隊保安處(縮寫SD)是不同的單位,後者為納粹黨的情報機構。


■ 1936年戈培爾、戈林等納粹高官抵達紐倫堡的集會現場,他們身後是帝國保安處的安保人員。


希特勒的另一個核心警衛單位是1932年成立的黨衛隊元首護衛隊,也是其貼身衛隊,僅負責希特勒本人的安全,獨立於帝國保安處,只聽命於希特勒或其首席副官尤里烏斯·紹布,1934年後改稱元首護衛隊(縮寫FBK),到1937年時有37名隊員。元首護衛隊由最忠誠可靠的黨衛隊員組成,大多從迪特里希領導的警衛旗隊中嚴格選拔,除了擔任近身警衛外,還充當希特勒身邊的服務人員,如看門人、司機、侍者和傳令兵,在戰時長期擔任希特勒副官的奧托·京舍就是元首護衛隊成員。



■ 在希特勒接受追隨者的歡迎和致意時,身穿黑色制服的元首護衛隊保鏢就跟在他身後,形影不離。


元首護衛隊與希特勒形影相隨,時刻準備為保衛元首獻出生命。他們也是希特勒身邊唯一允許攜帶武器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隨身攜帶7.65毫米瓦爾特PPK自動手槍,與希特勒在一起時也絕不會被搜身。在希特勒出行時,由帝國保安處和元首護衛隊合作負責安保工作,此時拉滕胡貝爾擔任安保總指揮,並指派其副手臨時領導元首護衛隊。到1943年時,元首護衛隊包括31名軍官和112名士兵,其中33人分為三班不分晝夜地輪流守護在希特勒近旁,其餘作為後備人員隨時待命。



■ 瓦爾特PPK 7.65毫米手槍,元首護衛隊保鏢的隨身武器,而且槍不離身。


除了帝國保安處和元首護衛隊的保鏢外,希特勒還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儀錶堂堂的警衛部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警衛旗隊」。這支元首近衛軍發軔於1933年初從普通黨衛隊第1旗隊中抽調人員組建的本部衛隊,迪特里希又從中精選了117人於3月17日組成黨衛隊柏林本部衛隊,取代國防軍官兵擔任總理府的警衛,從此總理府門前身穿挺括的黑色制服、腰系白色武裝帶、頭戴鋼盔、長靴鋥亮的哨兵幾乎成為戰前外界最熟悉的黨衛隊形象代表。這支連級衛隊中後來湧現出武裝黨衛軍的3位師長、8位團長、15位營長和超過30位連長!



■ 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的儀仗隊,這支部隊從誕生之初就是希特勒的警衛部隊。

1933年9月,柏林本部衛隊又合併了另外兩支特遣隊,組成黨衛隊柏林特遣隊,由迪特里希指揮,負責守衛希特勒的住所和辦公地點,嚴格檢查出入人員的身份,並在希特勒出行時擔任隨行警戒。1933年11月紀念啤酒館暴動10周年儀式上,柏林特遣隊改稱「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從而獲得了黨衛隊系統內的至高榮譽。在戰爭中,「警衛旗隊」逐漸發展成武裝黨衛軍的精銳王牌師,而在該師在外征戰期間,始終在柏林保持800人的留守部隊,組成警衛旗隊衛戍營,繼續履行保衛元首的職責。



■ 1935年12月,希特勒在迪特里希(最右側)陪同下檢閱警衛旗隊的官兵。


在納粹當政前,柏林的軍政要害部門,包括總統府、總理府、國防部、總參謀部等等,均由國防軍衛戍部隊警衛。希特勒將總理府警衛更換為黨衛隊多少表現出對國防軍的不信任,因此在相當長時間裡國防軍僅負責一般警戒,並不直接擔負元首的安保任務,這一狀況直到二戰爆發前夕才發生變化。由於「警衛旗隊」主力開赴戰場,希特勒需要一支新的警衛部隊,於是在1939年8月23日從前柏林衛戍團,即精銳的「大德意志」步兵團中抽調兵員組成元首護衛營,由剛晉陞少將的埃爾溫·隆美爾指揮,在波蘭戰役期間伴隨希特勒前往前線視察,該營還裝備防空武器,以應對空中威脅。此後,元首護衛營的建制被保留下來,負責守衛希特勒的軍事指揮部(比如狼穴)以及在戰區視察時的隨行警衛。在「大德意志」團擴編為師後,元首護衛營也得到擴充,成為一支摩托化部隊,到戰爭中期已達到團級規模,裝備坦克、裝甲車、高射炮等重武器,1944年7月擔任元首護衛營營長的奧托·雷默在7·20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 1939年9月波蘭戰役期間,希特勒與他的衛隊長隆美爾少將(右)在一起,後者當時指揮來自「大德意志」團的警衛部隊負責保護元首。



■ 影片《刺殺希特勒》中元首護衛營集合待命的場面,這是一支摩托化警衛部隊。


除了上述專職安保部門和警衛部隊外,黨衛隊、衝鋒隊、其他納粹黨分支組織以及各種軍警力量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希特勒的安保事務中,比如警察系統中的秩序警察、刑事警察和保安警察都要在希特勒的活動區域內執行警戒和展開調查,消除安全隱患,蓋世太保和黨衛隊保安處則四處收集有關暗殺行動的情報,監視可疑人員,採取預防措施等等,希特勒所到之處的納粹黨組織,比如帝國勞工陣線、希特勒青年團等也都會被動員起來,加強安保力量。在希特勒前往戰區時,當地駐軍自然擔負其警衛職責,加崗加哨,不敢怠慢。


集會安保

在納粹德國時期,黨政軍各方的安保部門對於希特勒的保護是全方位的,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外出活動,他都籠罩在一張有形又無形的保護網中,使其免受死亡威脅。帝國保安處的專家們會針對各種情況和不同場合制定周密的保安措施,糾合各方力量加強警戒,將任何暗殺企圖扼殺於未然。



■ 希特勒在政治集會上發表演講,他經常在各種場合下發表極具蠱惑力的演說。



■ 1936年紐倫堡黨代會現場的壯觀場面,當時有20萬人參加了這次大型集會。


在戰前和戰爭前期,希特勒最主要的公開活動就是出席各類會議、集會、慶典或紀念活動並發表演講,集會的規模往往達到數萬人之眾,這類活動舉行期間也是德國安保部門最為緊張忙碌的時刻。早在活動之前,帝國保安處會根據活動安排制定行進路線,指示蓋世太保和保安警察對路線沿途及會場周邊展開細緻的調查和檢查,收集情報、排查可疑人員和危險地點。在活動當天,當地秩序警察會在現場加強警力,保持戒備,同時該地區的納粹黨大區領袖們也會召集本地的普通黨衛隊、衝鋒隊、帝國勞工陣線等組織成員全體出動,混入聽眾當中充當暗探,強化監視。對於可能潛伏狙擊手的建築物和地點不僅要事先檢查,在活動當天還要派出黨衛隊員或警察進行現場警戒。



■ 1934年9月納粹黨大會的現場,希特勒及其他納粹高層領導在講台後方前排就坐,在講台兩側有警衛旗隊的黨衛隊員排成警戒線。



■ 希特勒在集會現場的安保措施示意圖。

當希特勒在集會上發表演講時,在講台附近由元首護衛隊、帝國保安處和警衛旗隊的警衛人員構成多道警戒線,將希特勒與聽眾徹底隔斷,阻止任何人靠近講台。首先,在講台上希特勒及其隨行者身邊有5~6名保鏢組成面朝外側的最內側警戒線;其次,在講台周圍再配置20名左右的安保人員構成朝向外側的內側警戒線,人數視講台大小有所增減;再次,與內側警戒線相隔20~30米距離由40~50名面朝外側的安保人員構成外側警戒線;最後,還有80~100名警衛構成最外側警戒線,當中有人面朝聽眾,也有人面朝講台。在講台後方還有衛隊副隊長指揮的預備隊待命,在聽眾中也混入身穿便衣的暗探,監視人群中的異動。



■ 希特勒步行時的安保措施示意圖。


當希特勒徒步走進或離開會場時,約有60名安保人員組成一道矩形人牆將希特勒及其隨行人員圍在中間,衛隊長走在隊伍最前方,衛隊副隊長殿後,以掌控整個護衛隊形,在隊伍後部還有一列預備隊,如果發生緊急情況將在副隊長指示下加強正面警戒,所有安保人員都隨身攜帶手槍,以應對不測危險。



■ 希特勒在慕尼黑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發表演說,這是納粹黨紀念啤酒館暴動的例行活動之一。


儘管安保部門對集會警衛做了周全的安排,但並非總是萬無一失,對於某些意志堅定且極具耐心的刺客而言仍然有隙可乘,在1939年11月8日,一位思想左傾的鐘錶匠格奧爾格·埃爾塞差點成功結果了希特勒的性命。他知道希特勒在這一天會前往慕尼黑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發表演說,於是提前三個月準備暗殺計劃。埃爾塞利用工作之便獲取炸藥和雷管,學會了製作定時炸彈,在集會前一個月里他每晚都暗中潛伏在啤酒館中,在打烊後在講台後方的立柱內挖掘洞穴,安放炸藥,所有這一切都悄無聲息地完成了,沒有被任何安保部門察覺。遺憾的是,當天希特勒意外地提前離開會場而僥倖生還,炸彈當場炸死7人,炸傷63人,如果希特勒在場將必死無疑。埃爾塞是除施陶芬貝格之外最接近成功的刺客,考慮到所有行動都由他一人策劃實施,毫無背景,其毅力和智商令人欽佩。(未完待續)



■ 1939年11月8日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爆炸案的現場,半個天花板被炸塌了,可見炸彈威力驚人。


■ 啤酒館爆炸案的策劃者格奧爾格·埃爾塞(左)和他製作的定時炸彈(複製品)。


■ 2015年,埃爾塞的事迹被德國拍攝成電影《13分鐘》,此片完整再現了埃爾塞策劃刺殺行動及被捕受審的全過程,非常值得觀看,圖為他被捕後受到黨衛隊高官的審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巨炮謝幕:1945年美英海軍對日炮擊行動始末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