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從莫卧兒到現代:大都會展覽展出的印度珠寶

從莫卧兒到現代:大都會展覽展出的印度珠寶

該莫卧兒頭巾裝飾(約 1800-1850 年間)是 AL-THANI 藏品中印度珠寶的絕佳範例。 這件作品鑲有鑽石,支架上懸掛了 10 顆尖晶石。 由 SERVETTE OVERSEAS LTD. 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友情提供。

法國探險家 Jean-Baptiste 在大約 400 年前到達印度,不僅發現了一個寶石寶庫,而且還發現了一個已有數千年歷史的非常複雜的珠寶製作和貿易網路。

自那時起,印度的珠寶便一直在啟發世界各地的收藏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鑒賞家——來自卡達的 Sheikh Hamad bin Abdullah Al-Thani,最近從他的印度寶石和珠寶私人收藏 — 世界上最大的藏品之一——選擇了 60 件藏品,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 「來自印度的珍寶:Al-Thani 藏品珠寶」展於 2015 年 1 月 25 日至 10 月 28 日向公眾開放。

佳士得國際亞洲藝術部主任 Amin Jaffer 博士指出,在印度傳統中,寶石的作用遠遠超過裝飾和財富展示。 Jaffer 在展覽開幕後第二天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做了一個關於「寶石在印度皇室中的權力映射作用」(The Role of Jewels in Projecting Power in Royal India) 的演講。

佳士得國際亞洲藝術部主任 Amin Jaffer(阿明·加法爾)博士在 Met 舉辦講座「印度皇室對珠寶的選用」。 攝影:Russell Shor(羅素·肖爾)。

Jaffir(加菲爾)說:「寶石是王權的高度象徵。」過去數百年來,關於印度統治者的大量畫作中,無不充滿了寶石。 「畢竟,鑽石可以映射權力,因為它們是非常堅硬的寶石,象徵著戰無不勝」,他補充說,大多數寶石佩戴者都是男性。

「印多爾的大君殿下」,由英國藝術家 George Landseer 於 1861 年繪製。 由倫敦 Amir Mohtashemi Ltd. 友情提供。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珠寶包括 17 世紀中葉的莫卧兒初期珠寶到同時融入印度和西方元素的當代設計珠寶。 這次展覽展示了印度流行樣式及設計是如何通過與歐洲珠寶商接觸而發生演變。

其中展出的最早作品是莫卧兒時期早期,大約 1620 年的白色軟玉匕首劍柄,精緻雕刻出頭部形狀。 其顯然受到歐洲影響,因為此雕刻與葡萄牙果阿人的基督好牧人形象非常相似。

這個軟玉匕首劍柄(約 1620-1625 年)通過其類似於葡萄牙果阿人的基督形象展現了歐洲的影響力。 由 Servette Overseas Ltd. 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友情提供。

自 16 世紀發現哥倫比亞的礦床後,祖母綠便成為印度皇室珠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約 1790 年的金色老虎頭的尖頂飾物(職員或框架的頂部裝飾物)鑲嵌有鑽石及紅寶石,圍繞著一個祖母綠項圈,是裝飾提普蘇丹(號稱「邁索爾之虎」)王座的八個形象之一。 蘇丹戰死沙場後,王座於 1799 年被拆除。

這個提普蘇丹的老虎頭尖頂飾物(約 1790 年)鑲嵌了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 由 Servette Overseas Ltd.(塞維特海外有限公司)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友情提供。

頭部裝飾品(主要用於頭巾前部 (jigha) 和頭帶 (sarpesh))是展覽的主要部分。 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開篇照片中所展示的 sarpesh。 該作品約長 11 英寸,鑲嵌著 polki 鑽石(仍然是原石形式,但刻面經過打磨),黃金支架上懸掛著 10 顆較大的尖晶石。 雖然該作品在 1875 年至 1900 年間製作完成,但尖晶石則來自更早的時期。 與最傳統的印度珠寶一樣,作品的背後塗以琺琅。

在 1858 年英國統治開始時,印度由 500 多個半自治州組成。 在英國對印度進行統治後,珠寶行業盡情發展,莫卧兒的大量財富和權力轉移到當地統治者身上,他們不再爭奪軍事實力,而是競爭誰能聚斂最多的珠寶。

Jaffer 說:「統治者開始製作歐洲風格的皇冠和頭飾,其中很多都極其精緻。」 由於在當時,印度的寶石礦早已乾涸,因此寶石均提取自數百年前的作品。 一位統治者 — 帕蒂亞拉的大君 — 為卡地亞 (Cartier) 和寶詩龍 (Boucheron) 提供了 100 多顆主要寶石,以重新鑲嵌到現代珠寶中。

Jaffer 說:「它仍然是珠寶店中最大的一批貨物。」

事實上,在 19 世紀後期,卡地亞等珠寶商定期前往印度,以滿足受英國控制的各統治諸侯的需求。 這些珠寶商帶來了新的風格和技巧,而印度王室成員經常將他們一些最珍貴的寶石重新製作為現代作品,以同時反映這兩種文化。

一塊莫卧兒時代雕刻的祖母綠被重新製作為鉑白鷺(頭羽),配上藍寶石和珍珠噴霧,由法國設計師 Paul Iribe 於 1910 年左右製作。 與藏品中的大多數作品不同,這是一個為歐洲佩戴者設計的印度風格作品。

法國設計師 Paul Iribe 的白鷺(約 1910 年),上面有一顆莫卧兒時代的雕刻祖母綠,與羽狀鑽石、藍寶石和珍珠珠飾鑲於鉑金之中。 由 Servette Overseas Ltd. 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友情提供。

在大顆寶石中融合印度和西方設計元素的傳統在今天仍在延續,且在展覽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當代珠寶設計師 JAR (Joel Arthur Rosenthal) 在 2002 年設計了一個胸針,外形為 Jaipur Pink 宮殿的尖拱窗形,內部鑲嵌一顆 35.36 克拉的八邊形切磨祖母綠,以白色水晶作為支撐。 而在 2010 年,生於 Jaipuri 的設計師 Santi Chaudhary 設計了一枚戒指,含有一顆 31 克拉的莫卧兒時代雕刻祖母綠珠飾,鑲嵌在爪鑲之上使其可以旋轉。

有一句印度諺語是這麼說的:「只有國王或珠寶商認識到寶石的價值,因為只有他們了解寶石的複雜性。」如今,寶石學家對寶石的了解遠遠超出了古代皇室成員,但他們將珠寶首飾融入到生活各方各面的傳統依然保持著。

來源:GIA

作者:Russell Shor

GIA、IGI及Gubelin認證寶石專家

小南

免責:本平台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圖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平台使用的非原創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本平台聯繫,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採取相應措施,以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石指南 的精彩文章:

英國皇室:鑽石彩寶齊爭艷 名副其實的「珠寶收藏室」
買珠寶,是選擇品牌還是品質?

TAG:寶石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