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最後名將僧格林沁為何會被一個騎騾子的16歲小兵給宰了?

滿清最後名將僧格林沁為何會被一個騎騾子的16歲小兵給宰了?

編者按:前幾天,冷兵器研究所發表的《60年前的「神作」《宋景詩》有多寫實?》一文中,曾提及了僧格林沁之死。在電影中,僧格林沁被宋景詩手刃。那麼,這位晚清赫赫有名、在電影《火燒圓明園》也有重要戲份的大清最後名將——僧格林沁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在真實的歷史中,公元1865年5月18日,深受晚清三朝皇帝信賴、滿清最後的名將僧格林沁,於高樓寨陣亡。但手刃這位威名赫赫的蒙古王爺的人,卻不是同樣很有名的宋景詩,而是一位年方16歲、騎著騾子的捻軍戰士。

1-捻黨和捻軍

捻軍活動範圍

提及「捻軍」,就必須要說一下「捻黨」這個概念。「捻黨」和「捻軍」的「捻」通「股」、「伙」、「眾」,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成群結隊的武裝分子,放到晚清的語境里,就是統稱橫行淮河南北兩岸,縱橫魯、皖、鄂、豫、蘇、陝六省的農民起義軍。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捻黨的源頭是白蓮教之亂後,從湘楚等地流竄到黃泛區的白蓮教余部,殘餘的白蓮教教徒和黃泛區原有的農民起義軍一拍即合,前者提供指導思想和臨終慰籍,後者提供穩固的根據地和雄厚的人力。

早期的捻黨沒有統一的組織,他們被宗族和地域割裂成無數個單位。晚期的捻黨經過1855年的雉河集會盟,共推張樂行為大首領。張樂行將參加盟誓的捻黨部眾分為五旗和鑲五旗共10旗,10旗下轄若干小旗和營,小旗和營下轄又有館和隊等單位。

捻軍和嘉靖年間的白蓮教起義有直接關係

捻黨成員的成分非常複雜,既有貧無立錐之地的流民,也有地方豪強。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捻黨的勢力逐漸膨脹,達到挾眾逼官的程度。1853年,太平天國開始北伐。北伐軍途經淮河兩岸,均有無數淮北豪傑揭竿而起響應。許多捻黨首領接受天京朝廷的冊封,成為太平天國在淮河戰場的盟友。此時,捻黨也被後世的史學家稱之為捻軍,他們是清帝國在中國北方最危險的敵人。

2-僧格林沁的精神失常

而縱觀僧格林沁的軍事生涯,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860年以前的冷靜沉穩和1860年後盲目躁動。造成前者向後者過渡的原因,無疑是僧格林沁的心理變化。

八里橋之戰

1860年,清朝和列強簽訂《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式宣告一段落。剿滅太平天國的事宜,再次被滿漢大臣提上日程。曾經消滅過太平天國北伐軍,並在大沽口抗擊英法聯軍的僧格林沁,由於在天津和八里橋等會戰中失利,被剝親王爵銜和三眼花翎,被指派率軍南下鎮壓捻軍戴罪立功。最受恩眷的僧格林沁因此深受打擊,性情大變。他急於挽回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不顧客觀條件,奉行「宜將剩勇追窮寇」的作戰方針,終釀成死於非命的慘劇。

中英簽訂條約情景圖

1861年,僧格林沁揮軍萬餘進入山東剿捻。在頭三個月,輕敵冒進的僧軍就接連在羊山集、李家莊、楊柳集三處吃了三場敗仗。若非得到麾下滿蒙騎兵和漕運總督袁甲三動員的數萬團練的支持,他很可能在同年年底已經被迫打道回府了。

3-捻軍軍改

僧格林沁的追擊與捻軍的運動戰

但清廷對僧格林沁在山東等地的失利置若罔聞,仍恢復其郡王爵銜和三眼花翎。這對連遭敗績正心慌意亂的僧格林沁來說,顯然是一針強心劑。他雖屢戰屢敗,但終於在1863年的皖北雉河集和霍山黑石渡兩地重創捻軍,被其擊潰和殺害的捻軍戰士數以十萬計。捻軍殘部不得倉皇逃離皖北,東行至魯豫蘇三省交界處。在那裡,他們和西北太平軍余部融合,共推賴文光、張宗禹、仁化邦等人為首領,產生了新捻軍。同時,為針對僧軍擅長騎兵戰和傳統火器犀利等特點,新捻軍首領進行了一次重大軍事改革。

驢騾至今仍在安徽銅陵等地發揮運輸功能

這次軍事改革對新捻軍意義重大。新捻軍一方面以步易騎,儘可能搜羅驢騾馱馬等牲畜,把原來的步隊編成大量馬隊和輜重運輸隊,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捻軍進行運動戰的能力。另一方面,新捻軍通過太平軍舊有的儲藏和走私渠道,網羅了數量可觀的二手前膛洋槍。

面對窮追不捨的僧軍,新捻軍以靈活的運動戰周旋。和擁有大量牲畜與依靠就地補給的新捻軍不同,僧軍的後勤效率低下,這造成僧軍的機動力遠不如新捻軍。急於殲滅新捻軍的僧格林沁對新捻軍的變化沒有清醒的認識,仍一如既往地驅趕疲乏的部下去追趕新捻軍。

新捻軍首領賴文光

1864年12月12日,當汗流浹背的僧軍追逐新捻軍來到河南鄧州唐坡時,遭到新捻軍的反擊。新捻軍在唐坡挖壕設柵,擊潰了僧王親自指揮的左中右三路人馬,迫使這位蒙古王爺遁入鄧州城內躲避鋒芒。新捻軍擊敗僧軍後,繼續向東北方向方向移動。

1865年早春,重新尾隨新捻軍的僧軍又在魯山縣和鄢陵兩處慘敗,僧王麾下的數千馬隊被磨至1300人,損失極為慘重。新捻軍不待僧軍休整,從河南考城移動了山東境內就食。山東境內的道門教眾群起響應,使新捻軍的規模擴充到了6、7萬人。

4-擊斃僧格林沁

高樓寨之戰示意圖

總之,經過1864年-1865年之交的數月征戰,僧軍所部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了。僧王的失利甚至驚動了清廷,來自紫禁城的上諭一再要求僧王休整部隊不得貪功冒進。諷刺的是,這與1854年咸豐皇帝一再敦促僧王儘早和太平天國北伐軍決戰的上諭,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僧王能夠借著上諭順坡下驢,及時休整部隊,並和擁有20餘尊開花炮的淮軍劉銘傳部取得和解,那麼高樓寨之戰很可能又是另一副樣子了。然而,他只是短暫地停留在河南,待到匯合部分來自安徽和直隸等地的援軍,他就重新踏上征途。

僧王的軍隊

經歷了數月的追逐戰,僧軍終於引誘到新捻軍的理想決戰地點——山東和直隸交界處的黃河水套地區。這裡水網密布、河汊眾多、蘆葦叢生,非常不利於僧軍施展騎射技藝。新捻軍在高樓寨設伏,一支追至位於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的僧軍先頭部隊也被其擊敗了。

1865年5月18日,怒不可遏的僧王集結全部人馬,大舉猛攻高樓寨。在寨前迎敵的少量新捻軍且戰且退,把僧軍主力引起埋伏圈。待到三聲炮響,埋伏在麥田和柳林裡面的大股新捻軍蜂擁而出,把僧軍圍了個裡三層又外三層。新捻軍隨即先是施放槍炮,再以馬步隊協同衝鋒,呈波浪式進攻。

擁有優勢兵力和有利地形的新捻軍,在當天內就擊潰了僧軍的東中西三路人馬。寡不敵眾的僧王只好率領殘兵敗將,躲進郝衚衕圩堡。新捻軍在圩堡外築壘數重,又掘長壕封鎖,把僧軍圍得水泄不通。還日夜施放槍炮,讓堡里的人不得安寧。

捻軍的士兵不管是馬隊還是步隊都善於使用長槍

郝衚衕無糧無水,僧軍徹底敗亡只是旦夕的事情。5月20日凌晨,僧王率軍突圍。憑藉著部將成保、郭寶昌等人的死戰,僧軍從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突破長壕逃入柳林,正好進入新捻軍布下的圍陣里。

最後,柳林(就是電影《宋景詩》里,一直沒被打下的柳林)中的僧軍殘部遭新捻軍全殲。戰至天亮,肩中矛傷的僧王單騎逃到吳家店。在那裡,身穿綿袍坎肩、腳踏官靴的僧王被新捻軍戰士張凌雲發覺,後者箭步追上前者將其宰殺,結果了這位蒙古王爺。參加此役的僧王所部有馬步隊各3800人和9800人,戰死者超過7000人,其中不乏來自內蒙古和東北的精銳馬隊。而捻軍傷亡輕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說明了,兵敗如山倒時,個人勇武的無力。

參考資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馬里奧,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古代打仗投降也是個技術活!投得好壞絕對是冰火兩重天
你信嗎?呂布不是三國第一武將,也沒用方天畫戟?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