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湖北省博物館現一具30歲女性骨骸,引發瓮棺葬文化探尋

湖北省博物館現一具30歲女性骨骸,引發瓮棺葬文化探尋

在距今約4500至4200年,人類就已經出現了陶制瓮葬。在2002年,隨州金雞嶺就出土了一個灰陶蓊棺,2006年在鄖縣青龍泉梅子園石家河文化遺址也發現了不少瓮棺葬。這說明,在古老的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瓮棺葬並不是剛剛開始,但已經十分流行。

但在更早的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制陶技術已經脫離原始,步入技術時期。距今約5100至4500年的早期屈家嶺文化以黑陶為主,但也有少量的朱繪陶和彩陶。因為陶器的製作,從而發明了雙腹器、壺形器、喇叭形杯、高圈足杯等等。

雖然當時人類生活原始,但社會分層和宗教活動等現象漸趨加劇,對於墓葬形式也開始有所注意。早期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少量屈肢葬。但兒童多用瓮棺葬。

不過屈家嶺文化中所出現的瓮棺葬仍不算是最早,距今約有6900至5100年的大溪文化個別遺址也發現了兒童採用瓮棺葬,這說明瓮棺葬的葬俗形成比屈家嶺文化時間更早,且瓮棺的出現反映了陶器技術的成熟。

同時,那時候的葬式除了仰身直肢,還有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或側身屈肢葬。而關於古代墓葬隨葬品的習俗在6900至5100年就已出現,女性墓隨葬品一般多於男性,有璜、鐲、魚骨和龜甲等。

同時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出現合葬墓,如屈家嶺文化顧家坡遺址中出現的家族墓地和四人合葬墓。更對中國古老文字歷史發展有所突破的是,在大溪文化遺址所出土的一些陶器底部出現刻劃符號,而這有可能是文字的先聲。

雖然在整個新石器時代,社會文明還在孕育當中,但當人類有了生產能力後,宗教信仰便隨之形成,最能體現的就是祭祀或儀式,在這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非生活性遺存都是信仰和祭祀的體現。如已發現的石家河鄧家灣祭祀遺址,宜昌中堡島祭祀坑遺址等。

而瓮棺葬也是宗教信仰中的具體表現,比如翁棺蓋上留下一個孔,其作用就是供靈魂出入。這般用途和想法也恰好應證了人類相信神靈存在是自古形成。

但具體時間有可能是在6900-5100年前,或者是更早的城背溪文化,距今約有7800-6900年,是目前湖北發現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那時候,陶器已經形容,只是做法十分原始,主要以泥片貼築法。

而陶器從最開始的生活用具到後來使用的瓮棺葬,這些不論是生產能力提高還是思想改變,都是文明因素的具體體現,是增進文化創造的社會秩序所不可必少的重要環節。

對於瓮棺葬最早認識是在一次沙巴之旅,馬里馬里文化村的古老祭祀墓葬習俗,雖然已成為一種文化展現給遊客參觀,但樹上或地上擺放著那些陶器實際上就是棺材。

可若探尋陶器變瓮棺葬的歷史發展,還是得翻開中國歷史文化書,必要時最好去一趟博物館。若要了解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不得不去一趟湖北省博物館,不僅講述了早期人類的生產能力和使用工具,還包括當時社會、宗教、墓葬等因文明而發展的多方面內容。

雖然青銅器在戰國時代尤其發達,但在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銅器殘片,也出土了較多玉器和祭司的文化遺存。歷史上瓮棺葬的隨葬品是很少的,多則幾件,少則一件或者是沒有。

但石家河文化所所出土的瓮棺內就發現了玉器,這反映了墓主人身份以及家庭社會地位等。同時發現的關於文字刻劃符號和城址則說明了在4200多年前,文明因素從形成到開始加劇。

尤其是博物館內所展示的「黃岡螺螄山人骨組合「,直觀反映了當時墓葬隨葬品的風俗。 這是一具30歲左右的女性骨骸,雖然無法判定她的真實身份,但其左右手腕都佩戴鐲子,且雙足之處也安放著許多陶器。

這具骨骸被發現時,這些隨葬品的擺放位置大致如此。同時屬於仰身直肢葬。仔細觀察其骨骸,不禁發現其牙齒十分清晰整體,由此也可判斷出此人死時是很年輕的。

雖然墓葬是生活中的某個環節之一,但從墓葬的形成和發展卻能推斷出人類文明的進化歷程。而在墓葬所出現的隨葬品包括隨葬品的習俗,自然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分層情況和生活風俗。當然,最重要的是令後人了解到在新石器時代生活的祖先們是如何創建文明,推動文明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丹卿 的精彩文章:

梅拉尼婭首次單獨出訪非洲四國 最全的圖都在這兒了
古人陵墓除了風水和排場,也講究審美,漢唐墓葬見石刻藝術

TAG:蘇丹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