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其實另有隱情
原標題: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其實另有隱情
自古「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諸葛亮人才難得,且自命不凡,為何會偏偏選擇當時困頓潦倒的劉備呢?要知道,諸葛亮投劉備的時候,劉備當時自身都難保,連一塊像樣的根據地都沒有,他所棲身的新野縣城也是劉表看他可憐讓他暫住的。當時的劉備,新敗於曹操,幾乎全軍覆滅,走投無路之際,投了劉表,說句不好聽的,面對當時的窘況,連劉備自己都覺得前途灰暗。
劉備當時就很感慨地對自己的這幫手下說:你們走吧,不要再跟著我劉備了,沒前途。但就在劉備如此困頓的時候,自比管仲樂毅的大才諸葛亮卻來投了。諸葛亮此時選擇劉備,他的腦袋是不是被門擠了?以他的名氣和才能,他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投曹操,當時曹操剛剛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大有統一天下之勢,投靠這樣前途不可限量的雄主,不比龜縮一隅的倒霉蛋劉備強一百倍?
縱使不投曹操,諸葛亮也大可投孫權,孫權虎踞江東,坐領六郡八十一州,前途也遠遠好過劉備。更何況,自己的兄長諸葛瑾也在江東,投靠孫權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很奇怪,諸葛亮這位名聲在外的琅琊才子卻偏偏選擇了當時朝不保夕的劉備。
說到諸葛亮這出人意料的選擇,我們大都會想到以下一些原因,比如諸葛亮有忠於漢室之心,選擇根苗紅正的劉備,摒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賊曹操,是他正統忠君思想作用下的必然之選;
再者,投靠勢孤的劉備,那叫雪中送炭,劉備必定對他寵信有加,言聽計從,說一不二,而投靠帳下人才濟濟的曹操,則有可能被曹操冷落,不受重視。如此云云。不能說這樣的說法沒有道理,但其實,諸葛亮最終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其實另有隱情和內幕,而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或許才是諸葛亮不投曹操的真正原因。
說來話長,諸葛亮的家鄉本在徐州琅琊。在諸葛亮14歲的時候,徐州發生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曹操的老爸死了,死於徐州牧陶謙的部下之手。曹操為替父報仇,攻下徐州之後,喪心病狂地下令屠城三日,頓時整個徐州城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景況慘絕人寰,好比近代日本屠刀下的南京城。
那一年,年僅14歲的諸葛亮親歷了這場浩劫。因為這場人為的浩劫,諸葛亮不得不被迫和叔父諸葛玄背井離鄉,離開了故鄉徐州,到了荊州。從此,故鄉變成他鄉。可以想像,經歷如此劫難,當時諸葛亮幼小的心靈是何等地震撼,震撼之餘,他也同時記住了一個永遠也不會忘記的名字:曹操。
對於諸葛亮來說,血流成河的徐州城,勢必將成為他日後噩夢中的永遠主題,而曹操這個名字,也總是和獸性、殘暴、沒人性緊緊聯繫到了一起。
長大後,諸葛亮一定還會聽到長輩們講另外一個人的名字:劉備。據那些年長的長輩講,徐州城被曹操圍得鐵桶一般的時候,對徐州城施以援手的就是此人,而且,在當時,劉備兵微將寡,救徐州完全是因為大義,可佩可敬。儘管劉備最終沒有救下徐州,但諸葛亮作為徐州土著人,依舊為劉備當時的義舉而感動。
這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或許才是諸葛亮最終摒棄曹操選擇劉備的真正內幕。正是出於對曹操深入骨髓的憎惡和仇恨,又出於對劉備長久以來的景仰和好感,才讓諸葛亮最終摒棄了如日中天的曹操,而選擇了勢窮力孤的劉備。這樣的故事,倒真有點像時下熱播的《琅琊榜》中的情節,江左梅郎最終毅然選擇默默無聞的靖王,說到底也是一段關於恩怨情仇的故事。
※非洲有個自稱是明朝後裔的部落,會說簡單中文,盼望能回歸中國!
※康熙如果沒殺這人,清朝就有可能會有大發展,八國聯軍也不懼怕
TAG:天朝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