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弗洛伊德遇見佛陀:一場心理治療師與佛學的對話……
作者簡介
徐鈞,國內著名自體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國際人本主義聚焦心理療法學會(TFI)會員,國際聚焦學會聚焦取向心理療法(FOT)中國協調員;國際自體心理學中國聯盟帶頭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生(MAP)導師(臨床心理與心理諮詢方向)及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督導;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臨床心理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理事。
內容簡介
心理學和佛學的對話是一個博大精深而引人入勝的話題。本書跨越精神分析、人本聚焦療法、認知治療、認知神經科學、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多個領域,試圖釐清二者對話的基本框架和立場,梳理佛學與心理的歷史概要,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對比與印證。作者徐鈞老師是國內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同時又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佛學研究者和禪修者,對兩個領域都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在列舉學術證據的同時,本書穿插了很多生動的臨床案例和有趣的佛教故事,是一本了解佛學與心理學整合研究的好書,既適合入門者開闊眼界,又適合研究者參考反思。
精彩書摘
一、 何謂正念
首先要解釋一下「正念」的「正」字。大家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正義」或者「善」。「正念」的「正」,在古印度的含義更接近於「如實」,就是一件事情的實際。比如你的手碰到了火,覺得燙,那種燙的感覺是實際的。這個「正」不是「善」的意思,一旦把它理解為「善」,就會落入分別正念,古印度的巴利語寫作sati,英語寫作mindfulness,是現在很時髦的一個詞。在巴利語里,sati這個詞包含 7種含義:隨念、記憶、覺察、憶起、憶持、緊系目標、不忘。目前在西方比較流行的正念,並不包含正念的全部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內觀。內觀,意為如其實際地看,它是正念的核心內容。
正念、內觀,在佛陀處世之前是沒有的。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這個方法才開始傳授。此前,在印度雖然已有許多種冥想的方法,但沒有正念這種方式。
《大毗婆沙論》中說,佛陀成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教授正念的禪觀。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隨著阿育王的影響擴大,正念的方法在東南亞地區和中亞地區開始流傳。印度佛學在公元15世紀消失之後,中國、緬甸等地保留了正念的訓練方法。
正念在中國的本土化,形成了著名的禪宗,從菩提達摩開始,到六祖慧能、神會等發揚光大。而目前對西方有影響的禪宗形式,是唐宋之間韓國和日本留學生學習回去的韓國禪和日本禪。西方正念的起源相當部分是與近代日韓禪宗在美國的傳播有關。
正念被現代人廣泛得知,還與幾位緬甸長老有關,比如緬甸的馬哈希長老。以前,正念、內觀的方法一般主要是用於僧團內部教學,對僧團之外的教學是比較謹慎的。但是,從馬哈希長老開始,他在緬甸對民間的居士們教授這種方法,隨後就是大規模地普及。
在緬甸有1000~2000個閉關中心,都是當初馬哈希與緬甸政府建立的。 1956年之後,這種方法開始影響到歐美社會,馬哈希本人曾經到哈佛大學等校去教授正念,並與許多心理學家一起工作。馬哈希推薦了許多修行正念多年的人,讓他們做相關的心理測試,來檢驗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和諧程度、心理專註程度,檢驗出來的結果都非常好。還有一個影響比較大的人物是葛印卡。葛印卡的禪觀,在一些西方國家有傳授,在中國也有傳授。通過日韓禪師、緬甸禪師等的介紹,西方的心理學界和醫學界對正念有了相當的了解,接下去就開始了正念的教學。
二、 正念的目的
正念的目的,是佛學裡面的一個重要目的:為了如其實際地了解身心、事物。按照佛學的觀點,我們的身心是因緣編織起來的一個產物。我們的生命,是由父母提供受精卵,並因神識投胎而產生。這其中並沒有一個主宰者存在,沒有一個絕對的自我在永恆地控制著。既然如此,我們的身心現象實際上是一個變遷的過程。這個道理在佛學經典《無我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無我經》是佛陀在鹿野苑講的第二部經。
我們如果認為我們的身體就是「我」,而且是能夠控制的,為什麼我們剛生出來的時候很小,後來卻像麵粉發酵了一樣變得很大?這個過程,並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完全主宰的,它是一個自然的、因緣的過程。而我們的心念和感受,也就是精神的部分,其中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控制者。比如現在我們大家在這裡討論著,西園寺給我們提供的這個環境比較安寧,大家可能覺得很放鬆、很舒適。但是,如果現在這個房間突然著火了,而且門已經被堵上了,我們所有人都出不去,那我們心裡的感覺就會立即發生變化,緊張感、焦慮感都出來了。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感覺是受因緣條件的影響而變化的。
南傳佛學裡有這樣的內容——我們一般人都有一個通例,就是希望這個世界能夠完全符合我的想法。但這個世界是因緣編織的,有的時候符合我們的想法,有的時候不符合。當我們覺得世界與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煩惱生起。正念,使人能夠了解這個世界的自然規律。它的因緣規律就是如此,你應該如其實際地去了解。當你了解世界就是這樣的時候,就會放下「世界要符合自己想法」的控制感,你就從這種感覺裡面解脫出來了。
關於這一點, 2000多年前佛陀開發了具體的修行方法,在南傳的《大念處經》中有記載。《大念處經》的內容在漢傳佛學裡也有,就是《四念處經》。佛陀教導比丘們,一個人觀察自己的身體,時時徹知無常,也就是了解身體的自然規律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主宰的特性。當一個人能夠這樣地了解自己身心特性的時候,就能夠放棄對身心的執著。這就是四念處中的內容。四念處包括身、受、心、法,這個方法就是我們後來所謂的正念裡面的內觀。相關的經文篇幅很長,我現在只是舉出了其中很短的一段內容。
可能很多人覺得,正念這個概念很不容易把握。實際上,練習正念的第一步很容易。大家現在知道自己的身體,此時此刻以什麼姿勢坐著吧?剛才在我問這個問題之前,你們意識到了嗎?有人可能意識到了,有人可能沒意識到。沒意識到的人,可能當時你們的正念在我的話語裡面,而沒有觀察自己。這就是身念處所需要的觀察。我請你們注意自己的身體之前,你們的心可能在別的地方飄移。我一說請你們注意自己的身體,你們的思想開始集中到自己的身上了,一下子發現,好像自己的身體突然以某種姿勢出現了。並不是你意識到了它才出現,實際上,它之前就是這樣的,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它,沒有觀察它而已。正念,就是這樣開始的。你可以先注意自己的身體,注意身體的感受。這樣注意著時,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你的心會跑開。過了一會兒,它就遷移了,想別的事情去了。練習打坐的人,經常有一個問題,他們會說練習打坐很累。為什麼累呢?「因為我的心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我想不讓它想,怎麼辦?」
還有許多人說,練習打坐之前我很平靜,但一練習打坐,就覺得自己心裏面的想法多得不得了,簡直不知如何是好,然後這個人就會開始試圖去控制他的想法。到了這個階段,正念引導的第二部分就開始了。
練習正念,大家可以從注意自己的身體姿勢開始,也可以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但大家不要誤解,以為練習正念就是要注意呼吸或者注意腹部起伏,這完全不是練習正念的目的。練習正念的目的是讓你明白身心並沒有一個絕對的主宰。如果你認為身體是你的,呼吸是你的,那麼大家試試看,你吸進去一口氣,然後能憋多久?憋到後來,那口氣你能控制得住嗎?一般用不了 1分鐘,最多幾分鐘,你那口氣一定得吐掉。同樣地,你也沒辦法不吸氣。這裡有一個自然的因果規律在運作,但沒有一個主宰者。
也經常有人誤解,以為正念只是覺察。不對。如果只是覺察,外道也有,但外道的覺察不包括理解。還有,許多人以為練習正念的最後目標,就是每時每刻都保持一種很緊張的覺察。那樣的話,人就不是追求解脫了,而是非發瘋不可。
正念實際上包含著兩個含義:一是覺察;二是理解。你要去理解發生了什麼。我們剛才談到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
在這樣練習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心總是跑掉。那麼,你要接納性地去了解它。你要理解,心跑掉了,並不是你有什麼不對。修定的時候,心不應該跑掉,但是做正念的時候,心跑掉是無所謂的。但是,也不是說你應該放任你的心亂跑,無所作為。那樣也就談不上練習了。心跑掉了,你要了解,這就是心的規律,心就是這麼變來變去的,它當中沒有一個主宰者。當你能夠這樣了解的時候,你就能以平等的心去對待身體的變化,也能夠以平等的心去對待心念變來變去這個現象。
你會了解到,原來心真的如同佛說的那樣,確實是沒有主宰的。當你了解這一點,你就會產生一種釋然的感覺。
我們要理解,身心的變化有它的自然規律,不要去預期什麼其他的狀態,認為我應該怎麼樣,或者我能夠怎麼樣,就掉到煩惱心裏面了。任何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會開始有很多煩惱。正念,提供了一個可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澄清這樣一種現象。然而,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可以了。因為大家的內心都有一些習慣性的勢力,不願意這麼認知。知道了道理之後,每天都要這麼練習,從覺察和理解雙方面了解身心當中沒有一個主宰者,有的只是自動的因果編織的規律。
徹底了解這一點之後,就開始真正進入內觀或者正念的修持。這個階段叫作安置平整期。
練習的時候,對於你心裡出現的好的想法、符合你預期的想法,你要輕輕地看著它,了解它就是一個想法,沒有任何更多的意義。當你的心中出現不良感覺的時候,你也要了解,這個感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不好,你應該同樣地以平等心去看待它。
如果你今天這樣預期:「我打坐要有好的感覺」,卻發現今天並沒有好的感覺,實際上不是壞事。那說明了什麼?說明這個身心不是你主宰的。到了明天打坐的時候,也許你以為,肯定依然會有壞的感覺,卻突然有好的感覺了,那就說明,壞的感覺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當一個人能夠了解這樣的現象的時候,他就不會趨樂避苦。
打坐練習正念的時候,往往是這樣的:你越想平靜,你越煩躁。你坐著,發現自己靜不下來,就會惱火,一惱火,越發靜不下來了,於是你更惱火。接下來你就被煩惱卷進去了,越卷越深,進入了一個煩惱的圈套。
總之,正念,就是覺察身心變化和理解身心變化的實況。一旦了解之後,就像《阿含經》裡面說的,你就放下了對身心的執取,因為你了解了因果的規律。
你輕輕地注意自己的身體和呼吸,過一會兒,你出現了什麼想法或者感受,你只要了解它就可以了。對身心兩種現象,你要如其實際地,也就是像它原來的那個樣子一樣地去理解,然後去接納。
心念,就像海浪。颱風到來的時候,我們看到海浪很大;海面上沒有什麼風波的時候,我們又會覺得海浪很平靜。正念要讓你了解的就是,實際上並不存在平靜的海浪和很大的海浪,所有的海浪不過是水而已。
當你慢慢有了這樣的了解,你的身心反而會平靜。
三、 正念在西方的臨床運用
在西方,正念的教學裡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他在美國麻省大學壓力管理中心用內觀禪治療疾病,完成了幾個心理學上里程碑式的實驗。比如說,他研究對牛皮癬患者的治療。通常對牛皮癬患者只能用日光照射的方法治療。他把患者分成兩個組,一組只用日光照射治療;另一組在用日光照射治療的同時,也用內觀練習。 6個月之後,練習內觀的那一組康復率要高很多,大概高40%。
然後他對化療之後的絕症病人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測試結果證明,練習內觀對絕症病人也很有幫助。
我有一個親戚也是類似的情況。前段時間,他由於晚期胃癌開刀,並且做化療。化療對人體的影響很大。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教他練習正念。他練習了3個月之後,抵抗化療的反應變得很好。雖然他也有痛苦,但是他能夠接納地、輕鬆地去面對整個事情。
濟群法師經常提到「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如果設法讓煩惱不起現行,人就能夠從這個過程裡面學到很多東西。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對內觀者做了腦部實驗,進行了腦部的掃描。被掃描的幾位修行者都做了20年的內觀。結果發現,他們大腦裡面,與情緒調節有關的還有與人的幸福感有關的部位,比平常的人大一倍。
西方新近開發出的一系列心理療法中,很多都與佛學的正念、內觀有關係,其中包括辯證行為療法、接受與實現療法、內觀認知療法、聚焦體驗療法等。
其中,內觀認知療法就是教來訪者進行內觀的訓練。用8周時間進行正念訓練,訓練完畢之後,再由輔導老師進行輔導。對於病人的轉變,有許多定量的研究,這些研究的數據在西方心理學界看來是有說服力的,是無可挑剔的。
四、 交流臨床心得
我想與大家交流一些臨床運用中的心得。正念這種方法,可以直接讓來訪者運用。我有一位來訪者是焦慮性的,還有一位來訪者是強迫性的,我就直接教他們練習正念的方法。做了十幾周之後,他們的焦慮癥狀和強迫癥狀全部消失。這是他們自己願意直接練習的情況。
但是,大部分來進行心理諮詢的病人,不願意直接練習正念。那麼,可以策略性地運用正念。不需要教他們正念,不需要讓他們打坐,而是用正念思想的一部分,對他們的某一個心念進行處理。如果他們對好的想法或者壞的感受能夠以平等的心態去練習著接納,就會產生效果。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總是臉紅,比如上台講點什麼,他就會臉紅。我們就練習正念。我讓他每天回去之後感受自己臉紅的感覺。每次上台之前,也一定要對他的臉紅保持正念。當他保持正念的時候,他的臉紅不起來了。之後我給他布置了第二項作業:當他在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臉紅了,那就一定要盡量長時間地保持臉紅。當他以接納的心態去保持這種狀態的時候,他就不再臉紅了。這樣一來,他臉紅的時候,也就坦然了。因為他了解了:臉紅就是他身心的一部分。當他這樣了解的時候,就不再需要治療。
實際上,他自己治療了自己。
所有的心念,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無常的。它都會過去的,它都會變化的。那些病人,往往是當好的心念出現的時候,他拚命要執取這個心念;當壞的心念出現的時候,他拚命地想讓這個心念消失。可是,他越想讓壞的心念消失,這個心念越消失不了,它反而被加強了。這裡出現了一個悖論:越想平靜,越不平靜;不想平靜,反而可能平靜下來。
西藏有一句俗語:「水不攪它,它自沉;心不整它,它自明。」一杯水,如果裡面都是泥,你不攪動,泥就會自然沉澱,泥、水就分開了。對心也是一樣。你如果不加整治、不加克服,而是了解它的本性,你會發現更容易觸及心的本質。
當然,了解自己的心需要一個過程。臨床運用正念的方法時,要現場發揮,靈活運用。正念的方法,在西方心理學的運用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有問題要解決問題。還有,如果用錯誤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那你就會越解決越錯誤。
關於正念,有一個比喻。一條眼鏡蛇盤在你面前,你想趕它走,它就立即咬你。但讓你歡迎這個眼鏡蛇,肯定也不行。這時候,你最好的辦法是:了解它是一條眼鏡蛇,它的本性就是如此。當你了解它,你就會發現,過一會兒,那條眼鏡蛇自己就遊走了。實際上心的規律就是如此。正念就是要幫助大家了解身心的規律,包括在臨床中如何運用這樣的規律。
※文化世族:會逐漸「消失」嗎?
※「上海文化」:激活生根於城市的精神脈絡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