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發跡後廢原名「重八」另取,但不是「元璋」,叫什麼?
中國古人取名喜好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說到名字,不少網友曾問我「倪方六」是什麼意思,覺得有點深奧。其實這是很俗的一個名字,就是父母姓+排行。
將排名用於名字中,在過去底層人群中間特別流行。類似的還有根據出生日期、時辰、生下時父母年齡起名的,這就是所謂「數字入名」
(身份證)
在所有朝代中,數字名在元朝最為流行。
如元未起義軍首領之一的張士誠,原名叫「九四」,起義前,張士誠靠撐船運鹽為生,沒有多少文化,據說「士誠」一名是一讀書人獻給他的,張士誠覺得頗有文化,很體面。但實際是罵他的,名語出《孟子》,「士,誠小人也」。
(《孟子》書影)
另外還有一種斷句——「士誠,小人也」,也是罵張士誠的,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
這一說法,應該是明朝小文人附會出來的。張士誠兄弟4人,三個弟弟分別取名士義、士德、士信,連起來就是「誠義德信」,很有意義的,不可能是有意罵他的。
(張士誠塑像)
張士誠在蘇州稱帝,但最後敗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但這名字也是後起的,他原名「重八」。
從朱氏家譜上看,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字叫朱仲八,生三子,分別取名六二、十二、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
朱百六生二子,分別取名四五、四九,朱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
朱四九有四子,分別名取初一、初二、初五、初十,朱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
朱初一有二子,分別名取五一、五四,朱五四即朱元璋的父親。
朱元璋有兄弟四人,分別取名重五、重六、重七、重八,朱重八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家的名字很意思吧,全是編號。這倒不是當年人們喜歡用數字入名,而是蒙元統治者的姓名控制。
元朝時,漢族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為了區別,有名字可喊,只能用排行、日期這類入名稱呼。還有的用新生兒的體重入名,如「六斤」、「九斤」等。
元朝人的名字中帶數字,是沒有社會地位的標誌,實際是一種「賤名」。
(古代讀書人)
朱元璋發跡之後,便廢了自己的名字,另外取名「興」。據《明太祖循制朱民世德碑記》,他把父兄的名字也都改了,父親起名「世珍」,不再稱「五四」;為二哥起名「興盛」,不再叫「重六」;為三哥起名「興祖」,不再叫「重七」。
這後取名用字意思很明顯,朱家從此翻了身,興旺發達,光宗耀祖。
(朱元璋祖陵神道)
從本質上來說,名字就是一個人的符號,但當在名字中加入感情、希望後,孩子的名字便變得有內涵了。
名字好壞會影響人的一生,名字起不好,仕途可能受挫。
南宋初年有個人名叫「錢唐休」,當時南宋剛定都又名「錢塘」的臨安(今浙江杭州)。據庄綽《雞肋篇》,宋高宗見宰相舉薦了這麼一人,認為名字不吉利,堅持不錄用。
古人起名字盡量考慮穩當、平安,忌諱與帝王、壞人什麼的重名。
(古人生活)
宋徽宗時江西平樂縣有個人名叫「孫權」,與三國時吳主名字一樣,因此被舉報圖謀不軌,理由是其名「寓意僭竊」。
不要讓人產生歧義和誤會,這是取名的最基本要求和標準。明朝永樂年間有個學子名叫孫曰恭,參與永樂甲辰廷試,獲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後覺得不好,「曰」、「恭」二字加起來是「暴」字,結果把第二名叫「邢寬」的學子欽點為第一名狀元,孫曰恭改為第二。
(狀元試卷)
而名與姓同字也不好。據徐珂《清稗類鈔·姓名類》中「以姓為名」條,一名叫孫孫的幕客,就曾被人取笑:「君對於吾輩,本已為孫矣,今又名孫,是吾孫之孫也。」
※古人並非都願意生孩子,有的生了也不想養,越國一促生政策很有效
※唐太宗陪葬墓發現兩處盜洞,盜洞打的賊准,撬開棺床尋寶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