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物理學家的生物學指南

物理學家的生物學指南

生命是什麼?

1943年,物理學家薛定諤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一系列演講中探討了這個問題。這位著名的量子力學先驅委以了科學家一項新的使命:開始用物理學中的工具和直覺來解釋生物的活動。他的想法後來被整理成書,被廣泛認為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成功結合,並推動了分子生物學革命。

薛定諤在三一學院的演講公告。薛定諤的演講最終被整理成書《生命是什麼?》,今年是這本的75周年。薛定諤在書中闡述了許多關於生命的基本問題,例如,生物體如何傳遞遺傳物質,才能夠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一書的出版引發了一場跨學科的對話,吸引了克里克(Francis Crick)、本澤爾(Seymour Benzer)、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等人進入生物學領域。就在薛定諤提出自己的構想後的十年內,DNA的結構就被發現了。而到了1961年,遺傳密碼也被破譯了。

1943年薛定諤的課程演講被整理成《生命是什麼?》,但是在這之後,薛定諤的這隻貓就跳出了盒子。| 圖片來源:Science Museum/Science &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COLLABORATION

然而,有科學家認為,這次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結合忽略了化學。

遺傳物質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對需要什麼樣的化學物質來維持世代遺傳的探索。

薛定諤的答案是,生命細胞中最重要的部分——染色體纖維,也就是如今眾所周知的儲存基因的地方,必然是一種非周期性晶體。所謂非周期性晶體是指一種原子非隨機排列的結構,它為細胞編碼一套穩健的「密碼」,但缺乏晶體結構的規律性。

或許你可能想知道,為什麼薛定諤沒有用「分子」——這一熟悉的詞語來描述這種結構。薛定諤寫道:「有機化學在研究越來越複雜的分子時,已經非常接近於非周期性晶體,在我看來,它是生命的物質載體。」

薛定諤繼續思索:這種非周期性晶體如何能夠抵抗熱運動的干擾,並在代際之間傳遞特性而始終保持穩定呢

也許有人會說,是化學鍵和化學結構保證了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正如鮑林(Linus Pauling)在薛定諤出版這本書之前十年就已經發現的那樣——化學鍵可以讓原子的位置保持不變,這樣分子就不會異構化,也不會一下子因為熵的緣故而崩壞。

為化學鍵理論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做出重要貢獻的鮑林,他的工作啟發了後來沃森、克里克和富蘭克林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圖片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在1987年薛定諤誕辰100周年之際,鮑林對這本書的評價頗有一絲不耐煩。他寫道:薛定諤沒有意識到關於生命本質的真正問題,這個問題便是,生物獨特性是如何實現的;一個分子結構可以編碼一套密碼,這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稀罕的是編碼是如何實現的

分子結構生物學的另一位先驅馬克斯·佩魯茨(Max Perutz)對此同樣不屑一顧。佩魯茨問道,為什麼薛定諤不把這種非周期性晶體直接稱作聚合物呢?或者談談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的事實——基因的這種神秘作用是通過對酶的編碼產生的?佩魯茨抱怨道,「書中正確的內容均不是原創,而大多數原創的內容即使在成書的年代也是不正確的」。

鮑林和佩魯茨都批評薛定諤的對生物體的熱力學闡釋過於簡單、有誤導性——薛定諤將生物體看作是從環境中獲取「負熵」。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在所有變化過程中一定會增加。但是,生物體卻以某種方式躲過了這種熵溶解。薛定諤認為,有機體依賴於「負熵」,通過負熵來維持結構中的組織和細胞功能,同時將產生的熱量傳遞到周圍環境中。鮑林甚至稱負熵是對生物學的「負貢獻」。

忽略了化學?

這些批評有些是有道理的。從《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我們會得到這樣的印象:薛定諤將生物細胞看作原子組織的一場令人困惑的陰謀——就好像一堆粒子會自發地組裝成一輛法拉利——而忽略了分子結構這一中間領域,也就是化學領域。

這或許與薛定諤自己的知識傳承有關。在玻爾茲曼的陰影下,薛定諤在維也納接受教育。在分子層面上,他吸收了統計隨機性的語言,這種語言似乎很難接受分子作為明確定義的對象。量子不確定性也只是增加了分子世界的模糊圖像。

佩魯茨認為,這意味著《生命是什麼?》似乎在堅持不必要的神秘。

在很大程度上,化學可以突破物理學與生物學結合時遇到的問題。鮑林正確地指出了,與其糾纏薛定諤關於需要「新的物理學定律」來解釋生命的推測,不如冷靜而勤勉地研究特定分子如何相互作用以產生細胞的生化、代謝途徑。

假如克里克和沃森(James Watson)在1962年因發現DNA結構獲得的是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而非醫學領域,那麼就能強有力地傳遞出一個非常恰當的信息。(佩魯茨本人因為對酶結構的研究與John Kendrew一起,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幸好9月初在都柏林三一學院舉行的慶祝薛定諤工作的會議上,諾貝爾獎得主Ben Feringa談論的是「化學的未來」,包括另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da Yonath、研究CRISPR的先驅張鋒在內的演講者都將分子作為核心話題。

然而,《生命是什麼?》在今天有著更深層次的共鳴。如果生命只是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它就會消失於複雜性之中。一些分子生物學家似乎想要這樣。但薛定諤暗示,一定存在一個包羅萬象的原理來維持那些失衡的秩序,而DNA序列只是維持生命的一部分。

來源:原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數據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這家酒店用「黑科技」讀懂顧客的心
數學家的浪漫,你想都想不到!

TAG:大數據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