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文物介紹——元四家倪瓚的《容膝齋圖》

博物館文物介紹——元四家倪瓚的《容膝齋圖》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元四家倪瓚的《容膝齋圖》


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倪瓚亦是一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一樣,既屬於這個時代,又不屬於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徐璋《倪瓚像》


倪瓚的父親和曾祖父都是大商人,家庭富裕。但與大部分的富二代一樣,他自己對從商沒興趣,反而是愛好文藝。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嬾)瓚」,「倪迂」。



趙元《倪瓚寫照》

泰定五年(1328),倪瓚的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倪瓚悲傷不己。倪瓚喪失了長兄的庇護,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但長兄死後的二十年,卻成了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蒼涼古樸、靜穆蕭疏。倪瓚去世前 20 年,忽然散盡家財,飄泊無定,隱居太湖,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創造了新的一河兩岸的構圖形式,以及獨有的折帶皴。他的格調,前所未有,後人極盡愛慕。



倪瓚《漁庄秋霽圖》


倪瓚性格孤傲,這在今天世人看來大概是情商低吧。他只與和尚道士詩人畫家交友,卻從不和富人和俗人來往。皇上讓他做官,他也不去。人家問他畫上為什麼不畫人,他翻個白眼說「當世安復有人?」當然,翻白眼也是魏晉風度的一種,只有看得起的人,才用黑眼珠看他,叫做加以青眼,所謂「青睞」是也。老年的倪瓚,妻子去世,打擊頗大。而長子早逝,次子又不孝,最後病死在朋友家中。看著那麼乾淨的畫,再想想作者的際遇,不禁令人扼腕。但就像陶淵明說「不如歸去」,也許這個塵世,本身就不適合倪瓚這樣的謫仙人。


倪瓚《江亭山色軸》


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採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他的畫由於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



倪瓚 《霜柯竹石圖》


倪瓚以他的傳奇人生及超卓的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有極為重要的一頁。作為「元四家」之一的他,曾被譽為「神品之上」的「第一逸品」。他死後的明代,「江東之家以有無(倪畫)為清濁。」片紙隻字皆視若拱璧。近代,本來就不多的倪畫因博物館的廣泛收羅,流落民間的除美國私人藏家尚有三數幅外,幾可作「無倪論」。


倪瓚 《竹石圖》


《容膝齋》作於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時年七十二,畫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再請雲林補題,寄贈潘仁仲醫師。容膝齋是潘仁仲休閑居處,采「一河兩岸」構圖,筆墨極為淡雅,山石土坡以干筆橫皴,再用焦墨點苔,畫樹墨色層次較多,近坡皴多染少,特覺清勁,畫面簡逸蕭疏,風神淡遠。此畫三段平遠式的布局手法——畫面被分割成了前景、中景、遠景三個部分,前景主要是坡石,上面綴著幾顆枯樹,下面有個小亭子。總的線條的使用比較粗,而且有些勁道,但同時也顯出乾澀的樣子。樹是沒有葉子的,透出一種蒼涼而寂寥的感覺。遠方是連著的幾座土坡,和遠方的天空銜接在一起,顯出一種朦朧而闊遠的境地;而那土坡上不時的幾筆黑色,彷彿是可以觸摸的。而夾在遠景和近景之間的,就是那一汪湖水了。縱觀整個畫面,我們看不到絲毫人跡,恰恰這更是此畫的一個亮點。全畫面都是一種淡雅松秀的筆法,意境空寂而高遠,風格蕭散而超逸,顯現了一種超凡沖淡的意境之美,如果在加點人的痕迹,哪怕是個幾筆勾勒出的白衣飄飄的仙子,都會認為是對這種意境的一種損害。


倪瓚 《容膝齋圖》 紙本水墨 74.2x35.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容膝齋圖》,空曠下隱藏的是一種潔雅與孤僻。大片的留白,確實是一種追求無窮境界蘊藏於簡淡的畫法,但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嗜潔的性格的體現呢?而且全畫中透露的自然之感,怎能不受倪士林本身追求自然的態度所影響呢?任何事物都有內在自然之法,強加因果只會損傷自然,而順遂本心才更有可能展現不一樣的美 。這樣的自然天真,不飾雕琢,既是畫格,也是人格。



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兩年後的中秋之夜,倪瓚在江陰長涇身染脾疾,一病不起,於陰曆十一月十一日(1374年12月14日)死去,享年 74 歲。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別人不了解他,恐怕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南朝陳走向滅亡道路
歷史故事——諸葛亮北伐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